• 《區塊鏈社會學》

    一位好友看完高建的新書《區塊鏈社會學》後,忍不住發短訊給我:「Wow,高建的新書太精采了。簡直是本哲學書!」

    「是啊,」我附上一個笑到哭的emoji,「所以我相信不少人沒看懂。」

    高建見到這句話,心裏大概不好受。他寫這本書的原意之一,正是因為知道很多人「聽不懂我講什麼,純綷因為相信我而支持」,所以想借此書好好解釋,希望「大家不用再支持得不明不白」。

    高建請你別為此糾結;借另一位好友的話,要理解高建,「須得有一定的智力與知識水平」,我就常透過這位好友理解高建,一點一滴突破自己的盲點。

    作為一名搞不懂區塊鏈技術的「麻瓜」,以下嘗試做一件不討好的事,就是把我對這本書的理解極簡單地整理出來,如果因此啟發了你對原著的興趣、甚至成為世上少數擁有密碼貨幣(cryptocurrency)的一員,就算功德無量了。

    高建在我用5,500LikeCoin買下的這本書上題了八個字:「人文為體、科技為用」,全書就是這八個字的最佳體現。它在一眾有關「區塊鏈」的書中別樹一幟,不是經濟書、不是科技書,就是如我朋友所言,是本哲學書,直接告訴我們「區塊鏈」的應用如何顛覆現行的社會制度。如果說深奧,全書最深奧(也最重要)的大概是最後一章、第五章「區塊鏈與治理」,因為它完全突破了我們對社會制度、民主和國家的想像,讀者就如忽然從二維平面跳到三維空間那樣,得費點勁才能有所領悟。

    但不要因此被嚇怕。本書的首兩章、「誤解詞典」及「區塊鏈與信任」寫得非常好看,用上許多生活例子,助讀者從根本上反問、思考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如價值vs價格、真實與虛擬等。我曾目睹高建在一個場合上,被激動的聽眾揚起手中鈔票詰問,閱讀這兩章時恍如重現高建不厭其煩地向人孜孜解釋「什麼是真錢」的一幕。

    像剝洋蒽般,看完第一、二章後若想繼續學習如何透過區塊鏈來顛覆金融制度和大眾媒體,不妨接著看第三章「區塊鏈與價值」及第四章「區塊鏈與媒體」。本身對互聯網有一定認識的,這兩章讀來應該不難,引用作者的話,「區塊鏈可理解為互聯網的延伸,同時也是互聯網糾正的機會」。即使是像我這樣的「麻瓜」,如果你無法接受或忍受Facebook霸權、「同溫層」作惡和假新聞充斥的話,相信這兩章也可以提出不少可供思考的出路。

    我和好友看此書的經驗是,不必急於完成它,有需要時暫停、思考、重看。他看到「金錢較適合用作形容詞而非名詞」時(第三章、第94頁),不得不停頓了五分鐘深入思考。至於我自己,除首兩章掌握得比較快以外(因為曾我不止一次,聽高建親自解說過),其他章節有些部份都需要一看再看。這是一本寫得相當認真、嚴謹的「思考書」,別把它當一本消閒書看,匆忙看完後好在社交媒體上吹噓「成就解鎖」。

    看到這裏也無法引起你對原著的興趣,或幫助理解此書的內容的話,完全是我的責任。但套用高建的話,不必嘗試先了解區塊鏈的技術、再去學習它的應用;不如倒過來,先學習怎麼去用它再說。「人文為體、科技為用」,透過生活作載體加以應用,科技的價值才能得到呈現。來,行動吧。

    相關舊文:

    銀行的恐懼

    自己的錢自己融

    菜鳥初涉加密幣

    高總出市區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菜鳥初涉加密幣

    身邊熱衷加密貨幣的朋友有兩種,投資者和技術人。

    好的投資者對錢有獵犬般靈敏的嗅覺,他們通常很早就從投資比特幣中嚐到甜頭,繼而沾手「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再大賺一筆。香港政府的文宣把加密貨幣及其相關投資一概形容為「騙局」,緊張兮兮提醒散戶要小心,但這類投資活動對專業投資者來說,回報率高、投資期短,很對胃口。年初我寫過一位很有經驗的天使投資者,自從沾手加密貨幣和ICO的投資後,幾乎對初創不再感興趣,因為ICO項目既有投資初創的滿足感,又有「炒仙股」的波幅,令久戰沙場的他大感痛快。

    另一種對加密貨幣入迷的朋友是技術人。須知技術人都比較市場導向、追求開源開放、有信政府不如信自己的傾向,技術背景固然使他們有可能從早期比特幣投資或開發中得到一些回報,但真正令他們一試愛上的,是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一種去中心化和具保密作用的科技。這當中的表表者是LikeCoin始創人高建。高一直思考如何令「好文有好報」,即好內容能獲得應有回報,而非僅僅一堆滿足虛榮感的「Like」,因區塊鏈技術同時具備溯源與支付這兩種功能,令他如獲至寶,近一年來努力向普羅大眾推廣區塊鏈知識和LikeCoin的應用。

    我既非投資者又不是技術人,沒有前者的慾望,又缺乏後者的知識,所以儘管受到許多耳濡目染和鼓勵,卻總是對加密貨幣裹足不前。年初收到的LikeCoin利是,一直放在抽屜深處;對郵箱裏大量有關區塊鏈的資訊,興趣缺缺。後來實在受不了自己的怠惰,開始從比特幣和LikeCoin入手,一步步涉足其中(彷彿被逼做什麼苦差似的)。

    首先我買了一個存放加密貨幣的cold wallet,在朋友協助下啟動好,用以購買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如以太幣Ethereum;然後按照LikeCoin的教案,安裝網上錢包MetaMask和開設LikeCoin戶口;還重新在被閒置近年的Medium平台上貼文,好接受LikeCoin「打賞」;朋友又提供了一些有關投資加密貨幣的網上資源,供我查閱交易狀態或報價之用。

    當一切剛準備就緒,神奇的一刻就發生了!一篇放在Medium的文章,得到45.57個LikeCoin的打賞!它的實際價值不過幾毛錢,卻到底比空虛的Facebook like充實得多。儘管要把這些LikeCoin轉換成法定貨幣,還要經過一番週折,但它畢竟已存進了我的戶口中,是實在的啊。我忽然得到在Medium上貼文的動力,並渴望以LikeCoin打賞喜愛的文章。一個正向的應用循環似乎啟動了。

    如果你是投資者或技術人,大概會覺得以上敘述十分多餘,但抱歉「菜鳥」對加密貨幣的使用,就有這麼多你想像不到的囉嗦。很多人形容區塊鏈是最新一代互聯網,但它沒有像互聯網般以野火燎原之勢迅速蔓延,除了因為不少ICO項目和加密貨幣遭污名化外,或許就是因為應用不夠「貼地」、不足以讓「菜鳥」們一試便懂,繼而不能自拔。

    我一直抗拒投入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技術中,因為覺得一定要先搞懂當中原理才試,忽略這對菜鳥來說門檻實在太高。回憶首次上網、使用電郵,當時何曾搞懂過背後的互聯網技術呢?是因為它的功能實在太多、太方便,所以不加思索投入其中,從此上網便像呼吸一樣自然。我相信區塊鏈技術必將掀起新一波革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所以越早有這方面的經驗越好(想像「嬰兒潮」和「千禧世代」對社交媒體應用的落差便明白)。

    菜鳥一日未踏出使用加密貨幣的第一步,一日難以感受化學作用發揮的神奇一刻,希望這篇自白能對其他菜鳥起一點鼓勵作用。更寄望各位技術人加把勁,像LikeCoin的高建般,開發更多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好讓菜鳥們也能分享科技的成果。

    ***

    相關舊文:

    高總出市區

    自己的資自己融

    好文有價

    ***

    上文分上下兩集,8月17和24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高總出市區

    一看題目,你大概會問:「高總」是誰?他為什麼「出市區」?「高總出市區」有什麼大不了?且聽我細說。

    「高總」即高建,全名高重建,他是拉闊手遊Lakoo的創辦人。我不打機,不知Lakoo做的手遊有多厲害,只知這家香港人1999年創立的手遊初創,在內地打出極大的名堂,大得連騰訊和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也登門造訪求入股。從來只有初創向投資者叩門,過程堪稱可歌可泣,像拉闊這種「皇帝女唔憂嫁」的真是少之又少,何況對象還是騰訊和紅杉。

    饒是有這樣的經歷,對許多初創圈子的朋友而言,高建仍是「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神隱高人。我混了這麼久,見高建的次數兩隻手恐怕數得完,且見了面,還不一定聽得懂他在說什麼。朋友宋漢生是圈子裏其中一位最熟悉高建的人(我經常不理解高總的話,全靠宋解畫),他形容高「好有球味,是球員心目中的球員」,顯見二人的惺惺相惜。高建話不多,寫的文章卻非常好看,他既有藝術家的敏感,又有科學家的條理,寫情絲絲入扣,寫事鞭辟入裡,這麼出色的作者,我們初創界找不出第二人。

    高建住村屋,平日出沒之處不外乎火炭或中大週邊(他畢業自中大電腦工程、雙副修社會學和政政,當過中大新亞學生會會長),他又不愛交際,難得出一趟市區。但近月來,高總頻頻出動,幾個人的飯局、幾十人的分享會,不論遠近,不分生熟,只要有平台供他推廣LikeCoin,他都去。不但去,平時惜字如金的他還口若懸河,細細從頭說起,向文青們講解區塊鏈技術、向投機者宣揚好文有價,耐性十足。

    高建孜孜推廣的LikeCoin是一種加密貨幣。LikeCoin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紀錄內容(圖文影音等),內容被引用或轉發後,區塊鏈紀錄便會被修改。另一方面,用家也能以LikeCoin「打賞」好作品,使創作人獲酬。區塊鏈技術能同時起到溯源和支付的作用,高建自去年接觸它之後馬上入迷,本來打算放假的,也忍不住重出江湖,並且一頭裁進去鑽研、開發,再馬不停碲地四出推廣宣傳。

    香港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氣氛剛剛才開始形成,但在內地和美國,這卻是最炙手可熱的投資項目,不少初創藉此大額融資,而投資者回報更數以十至百倍計。高建的LikeCoin也是ICO項目,但他不去向投資、投機者募資,反而向用家如創作人講解LikeCoin的好處,實在是取難捨易。科技界中有這份文青的堅持和儍勁者,高建只此一家。

    常有初創圈子以外的朋友問我,人人都說創業九死一生,為什麼你寫的總是贏家?不是我只愛贏家,而是經過競爭的千錘百鍊後,還能存活下來的創業家,都有能人所不能的韌性,教人深深折服。如高建,以騰訊和紅杉雙加持的背景,大有本錢洗手不幹,何況他性本愛幽山。但為使好文有好報,他重披戰袍殺出市區,而且不是為了自己賺更多錢,而是為推動更健康的創作生態出力。

    宋漢生說高建是「球員心目中的球員」,我覺得高總對香港初創的貢獻遠不止此,他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創業的境界:在技術、視野、魄力之外,兼有情懷。

    參考:(蘋果日報) ICO籌幾千萬?港產加密貨幣誕生

    ***

    本文2018年3月9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