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創融資

    踏入三月,本學期的課程快速進入倒數階段。這天我們談「融資」,一個初創最關心的課題,也是我過去寫創業專欄以來,最熱門的題材之一。

    這節課主要有三部份:基礎融資需知、風投的Power Law、Web3融資。

    第一部份我想向同學強調,融資雖然重要,但也不宜本末倒置,必先找到Product-Market Fit,才值得為項目加速前進:

    融資ABC融資不要做的事識人好過識字

    第二部份主要參考Peter Thiel的名著《Zero to One》,尤其當中談到的The Power Law。要成功向風投融資,必須先了解風投的口味和考慮。那風投想的究竟是什麼?就是有哪個項目可以令他們有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回報。不同一般的股票投資,風投投下20個項目,能賺錢的或只有一、兩家公司,只是單單這一、兩家的回報,就足以抵消其餘全部虧本的項目。以Peter Thiel自己的基金為例,回報排首位的Facebook,比剩下那19家加起來的都要多。這就是Power Law。

    明白這個道理,就明白為什麼風投向初創說不的機會這麼高 — 因為只有極少項目,能令他們有信心賺到數以十倍、百倍的回報。

    融資的時機佐治古尼的試鏡祕訣

    最後一部份我想說幾句近年融資的新方向:走向web3,例如發行NFT。其中的表表者非9GAG莫屬,他們的Memeland項目,漂亮地向市場展示,如何不依賴風投,也可從社群和支持者中,獲得所需的資金:

    9GAG的迷因帝國NFT的真正用途

    我雖然寫過無數有關融資的題材,也曾以投資者角度聆聽過不少初創的pitch,但融資方面的經驗畢竟有限,所以這節課必須找一位身經百戰的初創CEO來現身說法,我不假思索就請了好朋友Keith來擔任分享嘉賓。

    Keith在fundraising方面可謂經過千錘百練:剛剛創業時,他第一個融資目標只是區區US$300K,但為取悅VC,不惜陪同參加越野賽,「跑到死死吓」;十年磨一劍,對上一次目標籌US$10M,12天後竟「不幸」oversubscribed咗,達$30M。過程中經歷的成長和蛻變,可以想像。他的分享很有啟發性,同學的提問亦有水準,希望他們獲得充實的一課。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節課的概要

  • 何謂初創?

    何謂初創?

    不要以為這個問題「問黎都多餘」,原來許多人真的答錯,以為大學生在市集賣手作肥皂是搞「初創」,或者自立門戶「接job」也是「初創」。Sorry,那些可以說是「創業」,但和「初創」是兩碼子事。

    Y Combinator創辦人Paul Graham曾為初創下過最有權威、最具認受性的定義:只有快速成長的企業,才合乎「初創」的定義。「成長」(Growth)是初創的唯一定義。Startup = Growth

    那怎樣才可成為具快速成長能力的企業?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必須提供極多人想要的產品及二,必須能同時觸及這些人。

    理髮店是極多人需要的服務,因為大部份人都需要定期剪髮,但一家理髮店無法同時服務這麼多人,所以不能算「初創」。軟件毫無疑問可以觸及很多人,但如果其應用範圍極小,如「教匈牙利人講西藏文」(Paul Graham自己舉的例子),那抱歉,你的軟件公司也似乎也難以快速成長起來,不算「初創」。但寫一個「教中國人英語」的軟件卻不一樣,因為潛力市場龐大,所以恭喜你,你的軟件公司終於進入「初創」的門檻了。

    要談初創的定義,其實是要逼創辦人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 因為營運一家極速成長的企業,其創辦人的心理準備和目標,和經營一家兩餸飯餐廳截然不同。如果希望建立的公司根本不是初創,那把營運初創的遊戲規則套在自己身上,不是很儍嗎?所以各位創業的朋友,先搞清楚自己究竟想點,比什麼都重要。

    當你確定自己要做的,就是一家需要極速成長的初創後,那我們再來談另外兩個對初創而言,極重要的概念:Product-Market Fit和Network Effect。因為沒有Product-Market Fit的初創,不可能成為一家成功的初創;而一家成功的初創,亦多數同時具備Network Effect,才擁有在激烈競爭中屹立不倒的本錢。

    關於Proudct-Market Fit,我喜用另一矽谷大神Marc Andreessen的定義,並寫過幾篇文章,如: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不要浪費彈藥珍奶販賣機。其實2013年成立、2022年上市的GoGoX,可以說是Product-Market Fit的「教科書級別」案例,很可惜它自上市後市值一落千丈、表現一蹶不振,用來教同學,十分難為情。希望以後有更令人自豪的港產初創可堪舉例。

    至於Network Effect,這也是一則我常寫的題材。a16z合夥人Andrew Chen寫了一本書叫The Cold Start Problem,專門談Network Effect,我也曾介紹過:網絡效應。此外Peter Thiel的名著Zero to One也曾重點介紹這個概念,值得一讀(創業評判手冊)。其他相關舊文有:社交平台移民潮投資者投的是什麼

    今天是我們這個學期開始談Entrepreneurship「企業家精神」的第一節課,也是我自己很重視的一節課。雖然花了不少時間去準備,但還不是十分確定同學們倒底理不理解?畢竟這節課談的概念並不常見,他們可能從未聽過,要理解想來也不容易吧。但以我個人來說,老是覺得凡做一件事,搞清楚定義很重要(是不是因為以前參加辯論比賽受影響太深?)。以創業來說,如果你的公司根本不是初創、沒有快速成長的需要,那你也根本不需要參與什麼融資活動,老老實實低買高賣、或餐搵餐食累積盈利,就很好了(相關舊文:客從哪裏來?

    同學們知道什麼是「初創」後,下一節課我們才好談融資。到時我會講了解風投必讀的The Power Law,和邀請我一位很會討投資者歡心的好朋友分享融資經驗。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九節課的概要

  • 初創的公關危機管理

    我一直認為,初創遇上公關危機的可能性很低。因為初創的規模小、影響力低,不比公營機構或上市公司等影響多人生計/生活等大公司,初創即使發生一些危機,對「日理萬機」的傳媒而言,只是小菜一碟,成不了「公關危機」,更不必勞師動眾搞什麼「公關危機管理」。只要韜光養晦、有錯認錯,過幾天便雨過天青了。

    事實上以我為逾半百初創從事公關的經驗來看,他們連想吸引傳媒曝光的能力都欠奉,憑什麼搞出公關危機呢?想多了吧。

    但當事人不會那樣想。記得數年前為中大培育初創企業的Pi Centre舉行一個有關吸引媒體曝光的工作坊時,就被問到如何應付負面報導。那件事記憶猶新,所以就趁這次教學,把「公關危機處理」也放進課程中。

    (相關舊文:初創如何應付負面報導?

    我開宗明義告訴同學們,初創只要夠「自覺」和「沉得住氣」,再加上一點對新聞的敏感度,基本上就不會自製出公關危機來。我舉了幾年前發生的「士多」公關危機為例,整件事源起自創辦人在社交媒體上不謹慎的發言,碰巧遇上不利輿論,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相關舊文:「士多」關公事件

    若真的不幸發生公關危機,那回應必須快、快、快。為什麼?因為你回應得越快,越能搶佔「議題設定」的高地,發表對自己較有利的論述。若回應太慢,一旦形成負面印像,要扭轉輿論方向,就事倍功半了。公關危機處理常有「黃金XX小時」之說,就是,要在要另一波傳媒報導形成前(以前日報當道,就是24小時),盡快為自己洗白。現今網絡新聞與社交媒體發達,這個黃金窗口可能短至只有不足一小時。公關的工作加倍具挑戰性。

    (相關舊文:萬一遇上公關危機

    我在嘉賓講者發言前,總結了所謂4R’s in Crisis Management – 一些有關危機處理的理論。我向同學們直言,只要上網搜索,4R/5R/6R⋯⋯都有,而且每個R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我挑了Response、Readiness、Reduction和Reform,因為這幾點和堂上所教最相關,有助同學記憶。我尤其喜歡的是Reform,所謂「多難興邦」,偉大的制度或企業不是天才發明出來的,而是在從一次又一次危機上淬練出來的(anti-fragile)。這是危機帶來的silver lining。

    (相關舊文:塵埃裏開出花

    這節課不請外援不行,因為我自己處理公關危機的經驗有限。我請了我們新聞系的師姐、在上市集團現職公關高層的Helen Chan,她講了三宗在同一年發生的危機處理經驗,非常精采。這天我倆其實都帶病上課,但一回來母校中大,似乎病情都減輕不少。原來在這兒產生的美好回憶,竟有如此療效。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七節課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