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獵與耕田

同文尹思哲在臉書上寫了幾個他和宋漢生最近討論的話題,其中一個是「打獵vs耕種」,並加註腳「睇得明就明唔明就唔明」,還說,「睇得明皆過來人」。

有趣的題材就有這個好處,幾個字已引起聯想連篇。以我對宋漢生的了解,這類題目他必然經過深思熟慮,有一番鋒利的見解;沒機會和他討論,但即管淺淺地寫一寫我的想法。

我想「打獵」或「耕田」都是一種創業方式的比喻。「耕田」者,有自己的土地,只要播了種,按時灌溉施肥,若干時間就有收成,成品可自用,可出售;「打獵」者,有的只是營生工具,缺乏土地資源,所以獵人必須每天出動,否則手停口停。

表面上看,耕田當然比打獵好。耕田穩定嘛,而且收成可以源源不絕。許多好的科網初創、做自己產品的初創,都是「耕田」,一旦土地被開墾出來,就可依賴它自給自足,生生不息。但「耕田」至少有兩大短處。第一,耕耘與收成期。有些土地格外貧脊,要花很大力氣開墾,而且播種後不一定馬上有收成。如果初創從事的是「耕田」,卻無隔夜之糧,很有可能挨不到收成。第二,聽天由命。如果季節適宜、水土又配合,那不但開墾期短,而且結的成品又好,自然一推出市場便大賣。但天有不測之風雲,如果氣候突變、出現風災雨災之類,那再好的種子、再肥沃的土地,都無濟於事,結不出果子。這就好比市場風向一轉,本來大受歡迎的項目也可一夕間失寵。

打獵又如何?獵人的收穫是否一定比農夫少?其實不然。如果你眼光好,往打獵的林子是個像亞馬遜般的雨林,地方又大,獵物既多且雜,那你每天出動都有收穫,一打下來,就地便吃,天天如此,不必等候辛苦耕耘,多好。而且獵人每天工作的時間還遠比農夫少呢。

許多接項目的初創都有點像獵人,餐搵餐食餐餐清,收獲的確不夠耕田穩定,但若獵物夠多,倒也無所謂。獵人最大的優勢是不必依賴土地(這是廢話),只要保持弓良箭利、觸覺敏銳,哪裏有獵物便可往哪裏去,適應力比耕田的強。

走筆至此也寫得差不多了。我想不論打獵或耕田,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沒哪個成功的農夫不辛勞、成功的獵人沒技術。不知其他創業者對這題目的看法又如何?

***

本文2018年3月1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加長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