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成期的煩惱

    朋友人到中年,事業有成,孩子升上初中,是時候為其海外就學做準備了。他最近為此到了加拿大一趟,回來後和我們分享見聞,說沒想到許多同輩都在面對「收成期的煩惱」。

    (相關舊文:沒有收成期的一代

    「收成期」應該是我們的𡚒鬥目標,為什麼還有煩惱?這太「何不食肉糜」了吧。

    朋友說,他和同輩90年代赴加升學,大學畢業後,其中不少留在彼邦落地生根,經過這廿多年來的努力,現在開始步入「收成期」的著實不少。譬如有創業的,已成功賣出公司,擁大筆資金苦思怎麼投資;有在大公司任職的,位高權重,生活無憂。朋友自己也是成功創業、賣盤的一份子,經過廿多年的刻苦鑽營,現在樂得把精力全放在家庭上。

    他問我,「你認不認識一些需要資金的創業團隊?」由來只有創業者苦苦尋找天使資金支持自己的夢想,我還是頭一遭碰到擁大筆錢的想助人創業。這也難怪,社會富裕令「收成期」的年齡提早了不少,許多「上岸」的人可能50歲不到,體力仍佳,現在就「享受」百事不做的退休生活未免太浪費。他們經驗好、人脈廣、專業技能尚未過時,加上生活有點餘裕,的確是擔當天使投資者,或為年輕創業團隊擔任顧問的好人選

    (相關舊文:50歲可以創業嗎?50歲可以轉行嗎?

    但我卻認為,這些「收成期」真正需要尋找的,並非需要資金的創業團隊,而是人生下半場的意義。我曾介紹過大前研一的書《後五十歲的選擇》,它非常適合「收成期」閱讀與反思。

    大前認為50歲正是為上半生盤點、為下半生做準備的轉折期。如果前半生努力爭取成為企業裏的明星,下半生不妨思考如何成全後輩,擔當「無名的、美麗地綻放在原野上的花朵」。此外,要主動地培養廣泛的興趣,生活才有寄托。大前說,「人生有春、夏、秋、冬、清晨、中午、夜晚、雨天、晴天」,怎會找不到想做的事?大前本人就以身作則,不但在事業上數次轉型(其中有成有敗),也為生活安排了密密麻麻的活動和挑戰,過「想做的事就去做」的生活。

    (相關舊文:想做的事就去做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搶人

    幾位科技公司老闆一圍坐聊天,話題就是人才競爭激烈。

    「我公司一位初級工程師,被園區行家加薪百分之四十搶走。才幾年經驗的已如此『搶手』,人才競爭之瘋狂,我入行卅年未見過。」甲說。

    「我還不是一樣,」乙接口道,「那位同事表現不怎麼理想,我本想『郁佢』,豈料別人當他是寶,也是加薪百分之四十被奪走了。」他哭笑不得,業界搶人搶得跡近不問好醜了。

    除了行家,搶人的還有政府機構。一位老闆說,因政府大力發展創科,許多提供相關服務的官方或半官方組織,也增加了規模,而且因為資源充沛,高薪挖角毫不吝嗇。一家中小企從大學畢業生中好不容易挑出幾位精英,費幾年功夫將之磨練出來,不旋踵就被公營機構搶去,為他人作嫁衣裳。生於亂世,鐵飯碗自有其吸引引之處,小公司很難與之競爭。

    (相關舊文:世上再無鐵飯碗

    出手闊綽的,除了本地競爭對手,當然還有外地的。丙有一位小頭目年薪逾百萬,被新加坡一家加密貨幣公司加薪百分之廿五外,還配對等值的加密幣作跳槽獎勵,「即使該加密幣價格暴跌九成,他的加薪幅度也近四成了。」他自問毫無還擊之力。

    據他們說,令情況變本加厲的,還有一些立心不良的招聘中介或獵頭公司。他們知道業界人才不足,家家企業都缺人,往往在成功引薦、收取報酬後,三至六個月內就把該求職者「循環再用」到其他企業,不再提供12-18個月的在職保證。可見業界搶人情況之激烈。

    特首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大力出招「搶企業、搶人才」,不知能否對症下藥,解一眾科技企業的燃眉之急?

    (相關舊文:挑公司,不如選行業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復常之路

    本周起香港終於實行入境「0+3」檢疫安排,展開與國際通關之路,要回覆疫前的全面自由出入境,相信也指日可待。被疫症折騰整整三年,我們終可開始復常了。

    但說到「復常」,恐怕有些常態早已被改頭換面。疫症為生活和工作帶來的一些「新常態」,相信以後仍將長伴我們:

    一,網上活動

    Zoom會議和虛擬活動是因應社交距離措施而迅速普及的產物,即使很多人不歡迎它們,但也得無奈接受。不久前我和大學商量搞個和就業有關的分享會,大學想在周末舉行,望吸引舊生回校,我建議最好在上學日的黃昏時分舉行,這樣多多少少有些學生出席,場面不致太冷清。那要上班的舊生趕不及回校怎麼辦?學校問。我說現在的觀眾已被習慣參與網上會議,所以我們也不得不從眾,讓那些想參與又不想長途跋涉的觀眾有所選擇。雖然多一重準備功夫,但這也是讓主辦方兩全其美的做法,既有現場交流的氣氛,也能擴大觀眾接觸面。

    (相關舊文:疫市贏家虛擬活動的優劣

    二,遙距辦公

    對上班族而言,疫下最大的「回報」,是不必通勤工作,節省許多交通時間,又能兼顧家庭。有些企業,尤其是進取的科技公司,索性完全摒棄辦公室,讓同事全面遙距工作,成為它們的另類吸引力。雖然仍有許多企業的管理層不喜歡這種工作模式,覺得如此無法全面衡量員工表現,也妨礙團隊工作與交流,但也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或提供不時遙距辦公的選項給員工。我覺得對許多才踏足社會就能遙距工作的Z世代而言,更大的衝擊是令他們反思「朝九晚五」的意義,將來有更大機會成為斜槓或自僱,發展和上一代完全不一樣的工作模式。

    (相關舊文:不通勤不是夢聚天下兵器

    疫下同樣迅速普及的網購與外賣,相信日後也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只不過,購物與外出用餐的體驗難被取代,再加上寛入境檢疫後出門旅遊的人一定急增,網購與外賣平台的生意或會受挫,這些企業的復常之路可能格外顛簸。

    (相關舊文:初創的押注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