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繁為簡設計天后

    我必須向大家坦白,今天寫的這個題材,是ChatGPT向我建議的。

    (相關舊文:ChatGPT旋風Google殺手

    一方面想發掘ChatGPT的潛力,另一方面也的確需要敲定今天見報的題材,我就和ChatGPT「交談」起來,請它向我建議一些有趣的初創故事。我告訴它我曾寫過的題材、選題的準則、我的喜惡等,一步步地,它給我的建議越來越有意思,直到我看見「Melanie Perkins」這個名字時,突然靈光一閃,就決定寫她了。

    你對這個名字大概感到陌生,但我幾乎肯定你一定聽過她的產品:Canva。這個令設計生手也可輕易做出漂亮成品的應用程式,目前是全球最值錢的獨角獸之一,市值達400億美元,而且還有盈利和正現金流,絕不常見。Canva的創辦人就是Melanie Perkins,她十年前(2013年)創立Canva,目前不足36歲,已躋身為澳洲最富有的人之一。

    我和很多人一樣,用Canva時還沒聽過Melanie Perkins的名號。幾年前我曾合作過的一家共享工作間Bloom要結束了,我就想舉行一個小小的告別式,邀請曾到這裏擔任分享嘉賓的創業家再次聚首。本來我想請一直在Bloom協助我的一位同事弄張簡單的邀請卡,未料到小妮子反建議我自己用Canva試試。不擅設計的我心想不知要花多久才上手,硬著頭皮一試,卻沒想到很快便有成品了!

    據說令人一用便無法回頭的必定是好產品,Canva完全符合這個條件。而Melanie開發這個產品的初心,正是以「化繁為簡」為出發點,讓不諳設計的人也可輕易做出漂亮的成品來。

    她有Canva的意念時才19歲,正在唸大學,課餘教學生設計賺外快,卻發現當時的設計軟件都很難上手,覺得這是個有待發掘的藍海市場,於是決定輟學創業,合夥人是後來的丈夫Cliff Obrecht。二人創業初期,曾遭100次融資被拒,足足捱了三年才獲得第一筆資金。

    十年人事幾番新,今天的Melanie Perkins名利雙收,難得的是她和丈夫生活依舊簡樸,表明無意囤積財富,承諾捐出大部份身家回饋社會。這似乎是不少千禧世代祟尚的生活態度,他們因為使命感而創業,而非純綷為追求財富。

    回想我第一次用Canva時十分忐忑,盤算不知要多費勁才能弄好一張卡片,現在除了Canva,還有和ChatGPT類同的「生成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產品如Midjourney可用。科技進步,大大提升我們這些設計素人的幸福感。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初創新星億元騙案

    《福布斯》定期製作30 Under 30名單,為多個領域挑選30歲以下的精英錦上添花。不少初創對這虛銜趨之若鶩,因為名氣可以打開不少方便之門。但福兮禍所依,嚐過虛榮的滋味後,一旦把持不住,會不會更易急功近利、鋌而走險?

    (相關舊文:上榜饑渴症

    最近一宗發生在美國的初創醜聞頗吸引眼球,有傳媒甚至形容它為「Theranos」第二。論騙案規模,涉案的初創Frank其實無法和Theranos相提並論;但論膽大妄為,創辦人Charlie Javice倒與Elizabeth Holmes不相伯仲。

    (相關舊文:離奇過小說金髮美人成魔之路矽谷超新星的殞落《惡血》最終章

    畢業於著名賓夕凡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Charlie Javice,於2016年創立Frank,目標是助大學生更簡易地申請各式各樣的獎助學金。在2019年獲《福布斯》選為30 Under 30的時候,Javice才26歲,聲稱已助30萬名用家申請資助。兩年後,摩根大通銀行斥資1億7千5百萬美元併購Frank,Javice指當時的用戶規模高達500萬人。一家初創如何在短短兩年內吸納逾四百多萬名新用家?答案是全盤揑造。

    Charlie Javice2021年開始接觸摩根大通談併購,並聲稱Frank平台上擁逾四百萬用家。當交易有望達成、進入「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階段時,摩根大通要求Javice提供擁四百萬用戶的證明。為完成交易,Javice不惜找人揑造出426.5萬個假用戶圓謊,並著對方銷毀一切和揑造有關的證據。當時Frank的真正用家不到30萬個。

    照理說堂堂摩根大通財雄勢大、經驗老到,怎可能被30歲不到的黃毛丫頭輕易騙倒?但偏偏世事就有這麼離奇,一方怕走寶(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另一方野心勃勃,結果雙方情投意合,1億7千5百萬的巨額交易一下子便水到渠成。

    急功近利的Javice為完成巨額交易扯了一個大謊,並因此登堂入室成為摩根大通的Managing Director,專責拓展大學生市場。她可沉得住氣,不但從併購中穩袋1000萬美元個人酬金,還為自己爭取了2000萬美元的「留職獎金」(retention bonus)。她享受了大約一年的名成利就,直到去年摩根大通按Frank的用戶名單進行電郵推廣,發現接觸及回應率極低,這才揭穿她的謊言,並將之告上法庭。

    作為投資銀行家之女,Javice看來深諳名利場的遊戲規則,她被摩根大通控告後,反告對方無理調查及解僱她,致她損失數百萬美元報酬。好戲未完,不少初創朋友在LinkedIn上分享這宗新聞「食花生」,一方面嘲笑摩根大通的老貓燒鬚,另一方面也遣責Charlie Javice的狂妄貪婪。年紀輕輕的她在決定扯謊的那一瞬間,大概沒想過這宗醜聞和《福布斯》的30 Under 30名單一樣,都將成為她的終身烙印。

    參考報導:JP Morgan Says Startup Founder Used Millions of Fake Customers to Dupe It Into An Acquisition (by Forbes)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偉人方程式

    美國作家Walter Isaacson為許多偉人寫過傳記:達芬奇、富蘭克林、愛因斯坦、喬布斯等,我看過其中幾本,都很引人入勝。常被問及這些偉人有沒有共通點,Walter Isaacson回答到他們當然都聰明過人,但聰明人一毫子一打,這些偉人與眾不同之處並非因為天份,而是有這四個特點:

    (相關舊文:企業家富蘭克林傳奇

    1. 旺盛的好奇心。文藝復興時期的標誌人物達芬奇,從小並沒有受過太多有系統的教育,但畢生都保持著充沛的好奇心: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啄木鳥的舌頭是怎樣構造的?上唇和下唇的肌肉是相連的嗎?對各種事物的好奇促使他不斷做實驗、找答案,淬練出跨越領域的成就,除繪畫外,還有水利、軍事、建築、數學等等,曠古爍今。

    (相關舊文:天才倪匡

    2. 融會藝術與科技。喬布斯的各項發明,從電腦到手機,都是他口中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既優美又有超卓功能。達分奇的Vitruvian Man,也是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象徵。愛因斯坦毫無疑問是偉大的科學家吧,他的嗜好是拉小提琴,他喜歡從音樂中尋找和諧。富蘭克林是美國的開國勛,也是著名的「雜家」,興趣廣泛。偉人不愛獨專一門,跨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對世情的了解更加融會貫通。

    3. 突破局限。喬布斯最為人知的特點之一是其reality-distortion field(現實扭曲場)。據說他從一位印度的大師那兒學會這招,每當下屬抱怨不能做到他某個超現實要求時,喬布斯會緊盯對方,眼也不眨地說:「不要怕,你做得到。」而這招居然萬試萬靈,迫使許多員工一而再作出突破。

    4. 赤子之心。現實使人變得麻木,教我們漸漸接受身邊的一切,不再發問或表現出驚訝。愛因斯坦曾向一位朋友形容:「生於謎樣的世界,你和我永遠如孩童般好奇。」偉人包括偉大的科學家及創業者,往往最愛挑戰常規,不斷向現實提問,冀尋找更好的答案。

    最近無意中看到一篇報導,描述Snapchat創辦人Evan Spiegel和其超模太太Miranda Kerr的奢華生活:去斐濟渡假、住洛杉機的大宅、穿戴都是名牌…這除激起人們的酸葡萄心理外,還有更大的意義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奢華的生活是果,創業的決心是因。從偉人的故事中汲取養份,我們祟拜的應該是因,不是果。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