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不經意看到電影《爸爸》的海報,印了這句話,如在心裏被鑿了一下,感觸瞬間湧出。上網一查,原來這是大詞人李清照的作品,難怪。她那細膩的情感,穿越千年,仍餘韻悠悠。

    這學期在中大新傳教的最後一節課叫Entrepreneurship in a Transforming World,想教同學們從身處的時代,思考自己未來的路。

    為什麼要認識自己身處的時代?因為一個人的際遇,不能超越他的時代。我在堂上問,說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詞人,你們想起誰?大概是蘇軾、杜甫、李白吧,他們都是唐宋年代的人。可清代的龔自診,也寫過如「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等詩句,才情不下前述幾位。

    又如提到歷來最優秀的音樂家,小朋友都會講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其實他們都生於十八世紀末,年份不過相差數十年。近代難道沒有偉大的音樂家嗎?當然不是,日本的坂本龍一就是一代宗師。

    我較熟悉的科技界也如是。上一代最著名的「IT人」Bill Gates和Steve Jobs,同樣生於1955年、創業於80年代、在90年代晉身世界首富。他們之後的Jeff Bezos和Elon Musk,年齡相差也不遠,且都是在90年代末科網泡沫時開始嶄露頭角的。二人和內地的馬雲、馬化騰是同一輩人。

    一代人做一代事。這觀點不是我發明的,它是Malcolm Gladwell另一本名作《Outliners》的主要論點之一,可人們只記住了「一萬小時定律」。那天與一位創業的朋友在午飯時聊天,他恰巧提到這個觀點,提醒了我要在最後一節課和同學們談這話題。我這位創業的朋友說,他相信AI是這代人要成就的方向,雖比潮流早了幾年投入其中,幸好還是等到這股巨浪捲至,現在準備就緒了。

    昨天回母校中大新傳拍照 – 學院慶祝60周年,召集了60位校友回來新亞書院「人文館」合照。當年在這裏上課的我對未來完全沒有概念,懵盛盛便踏出社會,萬料不到今天的世界是這樣、今天的自己是這樣。我也感覺「物是人非」,但還好沒有「欲語淚先流」,只有回家的溫暖。生於這個年代,還是感恩的。

    相關舊文:本學期的最後一課,我們談人生

  • The Tipping Point

    1962年,年僅31歲的美國傳播學者E.M. Rogers發表論文Diffusion of Innovations,指出新事物的傳播和流行病的傳播驚人地相似:剛開始時增長極慢,維持一段時間後突然極速颷升,然後再度緩緩地慢下來,形如S狀。形成此特殊傳播現像的原因,和不同人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不同有關,Rogers將之分為Innovator, Early Adopter, Early Majority等五類。此後四十多年,這篇作品成為社會學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

    2000年,37歲的美國記者Malcolm Gladwell發表他的第一本書The Tipping Point。當時寂寂無名的他發現了傳播學中的S curve,對流行事物宛如病毒一般的傳播模式極之著迷,他尤其對當中的Early Adopters感到莫大興趣:這一小撮人就是把一件本無人知的新事物,將之在短時間內變成主流的推手!傳播學上把這些Early Adopter歸類為Key Opinion Leader(KOL),即對大眾有極大影響力的人,Malcolm Gladwell則把他們稱之為Connector – 把新事物由小眾(Innovator的圈子)推向主流的超級聯繫人。

    Malcolm Gladwell當時不知道,他自己恰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其處女作在不久即橫掃全球,並在暢銷書榜上屹立多年不倒。

    那些年還是傳播系學生的我也對這本書入迷,其後發表的碩士論文也與此有關。此後多年,成為暢銷作家的Malcolm Gladwell每次出版新書我都捧場(除了一本:Talking to Strangers),熱愛程度不減。

    前些日子知道作者將於The Tipping Point面世25周年發表新書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在預售期已登上Amazon排名榜首位),馬上入手,很快翻了頭一兩章。Malcolm Gladwell回望25年前寫下的舊作,浮想聯翩、補漏拾損,寫下新書。Tipping Point寫了許多改變世界的大潮流如何形成,偏向歌頌Tipping Point美好的一面;在新作中,作者似乎對此有所反省:是不是有些極壞的潮流,也因為Tipping Point而引起?他在Revenge of The Tippping Point引述的第一個例子,就是Sackler家族透過售賣止痛藥Oxycotin而在美國造成的濫藥風暴。

    S curve不但能說明潮流的形成,也可表達一件新產品、一家初創甚至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潛伏期有多長?如何達到tipping point?怎樣把握高速增長的契機,力爭上游?一旦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境界,有辦法力保不衰嗎?自從開始在大學任教後,每次我都把這課題放入教材,希望在同學們仍未踏出校門前就有Tipping Point的概念,把握人生每一個躍進的機會。

    明年也許有機會把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也加進去吧。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 Book Smart vs. Street Smart

    在有關Entrepreneurship的話題中,Book Smart vs. Street Smart是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道。幾年前港大的accelerator「iDendron」開幕,舉行了一個full day event,請我主持其中一個panel discussion,正好讓我名正言順請來幾位創業好友暢談一番。

    當時我請的四位創業朋友中,兩位是畢業自名校的十優、九優會考狀元,其後負笈美國長春籐大學,在科技巨企工作幾年後才回港創業。另外兩位創業朋友,一位有「香江第一街霸」的外號,因為他靠在西洋菜南街當寬頻sales攢下第一桶金,然後才創業;另一位則以每天只工作2小時為格言,(印象中)沒大學學位的他靠自己的生意創造財務自由,還開班授徒。

    這是好幾年前的事了,討論內容我已忘掉,但我有記下當時討論的一些問題,如:

    大家認為誰的創業成功率高些,book smart還是street smart?

    – 作為一名book smart(或street smart),如果你需要找co-founder,你會傾向找一位street smart(或book smart)嗎?

    – 大學教育對創業究竟有沒有作用?

    因為回中大任教,我就把這題目帶到課堂上討論,也讓自己再反思一下。

    所謂「贏在起跑線」,book smart在創業初期通常比較佔優,但時間一久,尤其當企業的規模或社會影響力大到一個程度,則street smart往往會脫穎而出,因為他們有一種book smart通常不具備的條件:打破常規。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breakthrough),往往就是由不依常理出牌的人開創出來的。

    如果有種人,他既有book smart的本錢,又具street smart的突破精神,則其勢更銳不可擋,如Elon Musk。

    Elon Musk在長春籐名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畢業,雙主修經濟和物理,後來再獲Standord取錄當研究生。他未滿28歲已exit了和弟弟共同創立的第一間公司,並成為千萬富翁。在創立SpaceX和Tesla之前,他還賣了第二間合夥創立的公司給PayPal。這些「成功要早」的經歷都很符合book smart的人設。

    而在Elon Musk成為獨當一面的企業家後,他卻漸漸展示其挑戰常規的一面,例如他會問:怎麼令人類成為有能力穿梭星際的文明?為什麼駕駛不可以全自動化?如何得到永生?

    他不但會問這些問題,還有能力舖路為這些問題找答案。雖然這人太狂妄欠同理心我不大喜歡😅,但無可否認,在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的名人錄中,不會缺少Elon Musk的一席。

    此帖寫得太長。總括來說我覺得book smart或street smart皆與生俱來,一般人總會傾向其中一面,像Elon Musk這種「兩棲動物」並不多。講一大堆都是想刺激同學們思考,想一想自己是哪類人,將來走一條更符自己個性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