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者的書單

    今天是《晴報》發行的最後一天,也是本欄「創業群俠傳」告別讀者的一天。既然有緣同路走到盡頭,我想為讀者準備一份稍有價值的紀念品,不如弄一張「創業者的書單」?

    (相關舊文:創業五本書

    創業者一上場就是自己公司的CEO,沒通過一般上班族必經的企業晉升階梯,遇到公司發展或人事管理上的難題時,常感困惑,怎麼辦?不少靠看書自學。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Meta創辦人Mark Zuckerberg、Tesla創辦人Elon Musk等,都是科技界出了名的「讀書人」,上網稍為搜尋一下,就能找到他們的書單。

    我不少創業的好友,也有閱讀習慣,有些不時向我作出推薦,令我獲益良多。正在讀此文的你,相信也對閱讀有點興趣吧?以下三本和創業有關的書,我認為屬入門必讀:

    1. The Art of the Start 作者:Guy Kawasaki
      我對這本書情有獨鍾,因為它是我了解初創的啟蒙書,說它改變了自己事業的軌跡,大概也不過份。

      (相關文章:《頭條日報》專欄「創科夢」闖進創科的記者

      Guy Kawasaki早期曾任Steve Jobs麾下宣傳大員(Chief Evangelist),後來著書立說、周旋於不同的創業團隊中,在矽谷是個有影響力的人。這本書出版於2004年,後發行了2.0版,它整理了有關踏足科技創業你必須知道的一切:如何開始、怎樣定位、融資、招聘等基本功。他最著名的心法之一,是其「10/20/30 Rule」:10張投影片、20分鐘、30級字體,按這個原則,足夠準備一個精采的推銷(pitch)。

    2. Zero to One 作者:Peter Thiel
      如果你已踏足創業、開始遭遇考驗,這本由另一矽谷著名「大V」Peter Thiel所著的作品,必會令你茅塞頓開。

      (相關舊文:創業評判手冊

      這本書源自Peter Thiel在2012年為史丹福大學開辦的一個課程,學生Blake Masters的筆記做得特別出色,在同學間廣為流傳,後來獲Peter Thiel邀請一起寫下此書。全書共14章,每章剛好是一節課的長度,你不必爭繃頭入史丹福,也可獲得最頂尖的課堂知識。不管是關於創業或人生,我保證它會有令你驚訝的領悟。

    3. 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 作者:Ben Horowitz
      Ben Horowitz的創業經歷橫跨千禧年的科網盛世及其後的泡沫爆破,走過高山和低谷的他,作風低調、實幹、貼地。Mark Zuckerberg在面臨事業最大危機時,全靠他的書獲得啟發和勇氣。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Ben Horowitz曾形容自己的創業經歷「只有三天好日子」,後來索性和拍檔轉型開設風投a16z,投資、扶持了不少劃時代的初創,可能是最受創業者尊敬的創業者。

    這三本有關創業的書都好看又易看,有心得又有智慧,放在書櫃,不時取出翻閱,相信都能帶來啟發,希望你也會喜歡它們。盛宴必散,盼各位保重。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如何進退有據?

    去年年初,我有位朋友與他的舊同學敘舊。對方在外地創立了一間科技公司,剛從知名風投那兒完成數千萬美元B輸融資,準備招兵買馬、大展拳腳。舊同學熱情地向我朋友說,將來說不定有機會在香港開分公司,到時再合作啊。

    我朋友很高興,這是一家他心儀的初創,舊同學又是股東之一,相信將來加入的機會很高吧。自此他不時發訊向舊同學跟進消息,或在對方社交平台的動態點讚、表示關注等,但對方卻不再回覆。開分公司的事似乎也沒什麼進展。

    過了一年半,朋友仍對此念茲在茲,感到很納悶,問道:到底我該放棄這個機會,還是應繼續積極跟進?

    看倌作為旁觀者,相信也看得很清楚:不必再跟進了。對方多番不回覆,就已清晰表達「我沒進一步消息要通知你」的訊號,再窮追猛打也不會有好消息,反而有機會傷害友誼。

    我勸朋友道,如果你真的很想加入一家心儀的科技公司,你要積極跟進的,不是這位舊同學,而是進一步擴展自己的網絡,主動結交、接觸更多背景如這位舊同學的人。科技公司一般很歡迎在職同事作出舉薦,試想如果給你說「有機會合作吧」的人有十個,你還會如此在乎這一位嗎?

    (相關舊文:搵工跳槽捷徑

    我這位朋友的個案看似簡單,但想深一層,拿揑進退之道,其實是個大學問,而且這樣的考驗在生活和職場上經常發生。當你很想達成一項交易時,過程中如何判斷何時進(不會惹人反感)、何時退(不致放棄機會)?

    (相關舊文:不懂推銷,事倍功半

    撇開各人性格之不同,我的體驗是,必須先因應利之所在,再調整進退之道。如果你想促成的一件事,對對方也有利,那就值得誘之以利,加以說服,不要輕易放棄;反之,如果只對自己有利(當你開口求人時),那就只能動之以情,若試過一、兩次仍無法打動對方的話,不如嗚金收兵以保尊嚴,把那張人情牌留下來,也許以後更有需要(除說之以利、動之以情外,要別人答應你某件事,當然還可以脅之以威。不過一般人很少用到這招啦)。

    (相關舊文:令你無敵的兩種能力

    留意那些在職場上很吃得開的一類人,別人求不到的事,只要他開口,沒有辦不成的道理。那是為什麼?很可能因為這種人甚懂你來我往的人情世故,在別人有需要時,不吝嗇地幫一把,儲備不少「人情」,到他有需要時,即使未必對對方有利,看在人情份上,別人總是難以推卻。

    一般人容易有種成見,覺得西方社會講究「利」,華人社會重視「情」,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凡是只要講利益就好,人情往來好費功夫。但我認為在商場上長袖善舞的那一號人物,不論中外,都能在「利」和「情」之間游刃有餘,該用情時用情,該講利時講利,這才能把所有可以掌控的資源,充分發揮。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科技與教學

    撰寫本欄以來,有個題材我寫得格外少:教育。也許因為自己對教育科技(EdTech)的接觸不足,也許是教育的問題令我一碰它就頭痛,結果對這個題材,我幾乎空白。然而今天碰巧是開學日,不寫一點和學習有關的題材說不過去。

    我幾年前應邀在大學兼職教授一門碩士課程,碰巧遇上三年疫情,結果全程移師網上進行,學生們上課時大都不露臉,互動又少,教我頗不習慣,還戲稱自己成了「期間限定網紅」。除網上授課外,另一因為在大學兼職而接觸一項新鮮事,是使用現今大學普遍採用的Moodle系統。Moodle作為開源的學習平台,功能十分多,但我僅僅用它來上載給學生們的筆記(也就是上課用的投影片),所知有限,心得欠奉。

    (相關舊文:學做網紅

    我有朋友從事教育科技,在英語國家招聘了一批中小學老師,利用自己開發的網上系統作輔助,讓他們越洋教授華語學生英語。課程在疫症爆發期間大受歡迎,不但為老師們帶來額外收入,也使學生們在足不出戶下維持學習進度,十分成功。對比自己有限的網上教學經驗,我覺得他們脫穎而出之處,是從一開始就以網上教育為基礎,並非因為疫下社交距離措施所限而被迫移師網上教學,所以給予老師的配套和資源十分到位,大大減少因為老師不熟悉科技應用而產生的不適應。

    (相關舊文:網上課程初探通往快樂之路

    相對當老師的需要克服科技門檻去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們應該幸福得多。充沛的網上資源和科技學習工具,可大大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若再配合人工智能的輔助,今天一位學生交出來的功課,質素應該比其父母輩的好得多。這是否代表學生們得到更愉快的學習經驗、更明顯的學習效果?

    顯然我的教學經驗太少,對此並無頭緒。但思考這問題令我回想起多年前、當我在一份報章當實習記者時,被分派採訪一位成功的敎學家,談到科技與教學。他說,我相信再過一百年,最好的課堂經驗,也不是老師弄出什麼奪目繽紛的投影片或採用令人嘆為觀止的新科技,而是踏踏實實講一節課、提出具啟發性的問題,令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回想自己最美好的上課經驗,也大致如此。

    這番話令我印像很深,以致一直受它影響,嚮往樸實無華的教學交流,而沒用心發掘科技在授課中發揮的效果,也總寫不出好的教育科技題材。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