冧server的一刻

喜歡在星期天上午看書,心情比較放鬆,靈感特別好。手上這本小書叫Keep Going,是藝術家Austin Kleon的第三本書。他第一本書叫Steal Like An Artist,圖多字少,是New York Times榜上的暢銷書,我當年在書展上看到,一拿起來就愛不釋手。不久前在台北誠品看到這本新書,本來鐵了心只買電子書的我,很快就放棄原則,把它買回家。

Keep Going是作者「自己寫給自己看的書」。Austin Kleon覺得世道紛擾,時時不知如何自處,欲找指引不果,決定自己動手寫。今天看到這段份外令我有感覺的,在第四章「Make Gifts」(做禮物)裏面,提到要「Ignore the Numbers」(忘記數字)。

Austin Kleon說,科技與社交媒體太普及,令我們過份地依賴數據作反饋,倒過來窒礙創意。以他本人為例,自己喜愛的作品和其在網絡上受歡迎的程度,幾乎毫無關係。有時他張貼一些自己很喜歡的東西上網,反應一般;但隨便弄一些廉宜的習作,卻引起瘋傳。他醒覺:如果我單純地依賴數據來決定下次做什麼,很快自己會受不了。

所以Austin Kleon建議大家不妨忘記數字,刻意不去留意社交網站的讚好和分享。當你漸忽略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量化數據),自然更看重qualitative measurements(質化數據):這作品好嗎?你真心喜歡嗎?把注意力放在不能被量化的地方,才能創造打動靈魂深處的作品。

這幾句把我深深打動,因為我做事也是以不刻意追求量化回報為原則,惜這種態度在事事講究數據的時代,卻猶如空谷足音。像最近接了一個案子,為某年輕團隊推廣他們的新產品,我根據他們的需要策劃了幾個合適的訪問,孰料效果竟出乎意料地好!訪問曝光那天,他們短短一日的生意額抵得上過去大半個月、網站人流多得「連server都冧埋(伺服器失靈)」,還吸引了規模比他們大得多的企業主動接觸洽談合作。

得知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安慰。與他們談合作時,我並沒有強調任何量化的回報,只一心一意聆聽他們的想法和需要,然後構思最適合他們的推廣訊息和渠道。如果對方是什麼大企業中層,一定與我逐個數字斟酌,如花多少錢可以換多少新客戶、做多少訪問能有多少生意等,看是否「物有所值」,結果很有可能做出一些適合寫報告交給高層看、卻效果泛泛的方案出來。但年輕的團隊不一樣。他們沒沾染凡事量化的作風,反而使他們著重推廣的整體效果和產品的本質,與我理念不謀而合,結果產生出乎意料好的化學反應。

我在初創圈子打滾一段日子,聽過很多「冧server」的故事,但server冧過之後,能乘勢而起的團隊如鳳毛麟角。Good to Great作者Jim Collins曾研究過無數巨企的起落,他有一個看法:偉大的企業並非特別幸運,只是它們在幸運來臨的一刻,能把「幸運」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發揮得最淋漓盡致。

換言之,可能很多初創都曾「冧過server」,分別只是在「冧server」的一刻,誰把握機會把生意推上一個台階 。而能否把握那一瞬間的關鍵,我認為就是Austin Kleon講的「忘記數字」:不被數據佔滿全部空間,適當地留一些重質不重量的機會,讓心靈感受產品為某一個客人帶來的效果。記住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勿被數字麻木了初心、為數字而疲於奔命。如此,當「冧server」的一刻來臨、當「從量變到質變」的龐大數據洶湧而至時,你才有足夠的覺察力與能量乘勢而起。

***

本文分上下兩篇,4月12日及26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