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文章「疫境創業」提到,現今初創創辦人和其父母輩最大的不同,是身處的經濟環境出現了劇變。30年前,因為市場邁向全球化和環球局勢穩定發展,或許令加入大企業成為體制的一份子,最能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成果;但如今科技高速發展令市場轉型速度加劇,不要說一家企業,就連整個行業都有機會被顛覆甚至摧毀,初創的韌性和發展空間可能更勝巨企。
(相關舊文:疫境創業)
有朋友回應指,若從致富的角度觀之,可見經濟結構的改變更為明顯。他引述矽谷著名加速器Y Combinator創辦人Paul Graham一篇文章指,比較四十年來美國百大富豪致富的原因,可見創業致富者越來越多。
《福布斯》雜誌自1982年起,每年統計及列出美國的首100名富豪。當年,百大富豪中有60人為遺產繼承人(單是「杜邦化工」家族就佔了十人),但到2020年,「靠父幹」致富的只剩下27人。這不是因為「富二代」的人數減少了,而是因為白手興家並致富的人大大增加。
2020年有73名上榜富翁靠的不是父幹,他們當中有56人是企業的創辦人或早期員工,另外17人因投資致富。而相比1982年那40名白手興家的富翁、其中絕大多數靠石油或房地產生意致富,今天創業致富者逾半靠科技企業發跡。
Paul Graham指出,比較今天的創業致富者和四十年前那批,除其投身的行業不同外,他們成功的因素也大大不同。四十年前,一名商人可能因為個人的魄力和高超的經營手法而成功,但今時今日成功的企業家,必須要在技術上勝人一籌,即提供的方案比市場上所有產品都優越。
(相關舊文: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創業評判手冊)
通過創科致富,不但起始成本低,而且增長速度更快。Paul Graham引述數據指,當年IBM用上45年時間才達到營業額10億美元的里程碑,微軟僅花了13年,而後來者的增長速度更驚人。這條明擺在眼前的康莊大道,吸引越來越多有野心的年輕人前仆後繼。
不過,科企由毫不起眼到雄霸市場的速度實在太快,法規、監管根本無法追上,難怪近年中外科企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本身技術的更新換代,而是政府的反壟斷。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