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象牙塔學者

這天我忽然收到中大商學院教授區玉輝(Kevin)來訊,說他正在籌辦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叫Deep-Tech Lab(「深度科技實驗室」,DTL),覺得我會感興趣,相約一談。這才令我猛然想到,Kevin是非常有趣的人物,寫香港的創業故事,不能不提到他。

我剛接觸香港的科技創業生態圈時,就認識了Kevin。那時我在傳媒工作,採訪了一支回流自加拿大的創業團隊叫Bullpoo,其創辦人Simon說有一位中大的教授剛好以他們為研究對象,建議我找教授一談,想必獲益良多。 一談之下,果然有料到!Kevin博學、健談而且對有關創業的研究非常熱衷,先後創辦了中大的創業研究中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不但對香港老一輩的創業家有所研究,也對新一代的科網創業家深感興趣。那次訪談,為我對創業的理解提供了極佳理論框架。

後來我把和Kevin談話的部份內容載入我第一本有關創業的書《科網六子蕩寇誌》中,另有一部份則寫在當時的網誌《這雙小雖然小》上。這次因為想以DTL為題寫專欄,勾起與Kevin當天見面的回憶,於是找回當天的網誌重看。結果我像「二刷」一套喜歡的電影般,重溫自己初出茅蘆時寫的文章,一半快樂一半感慨。以下是當日網誌全文,兩周後,再上載全新有關DTL的內容:

***

Bullpoo.com的Simon介紹了一位大學教授給我認識,說他在大學搞一些和創業有關的研究,對於我的project(按:就是指後來出版的書《科網六子蕩寇誌》),也許能幫上忙。
於是我依約到中大去見這位叫Kevin Au的教授,一打照面,幾乎衝口而出──眼前人哪裏像professor?
像廣告人或設計師多些。

Kevin戴了副很有型格的眼鏡,留了一點鬍子,額頭很寬,一副聰明相。
他說他本來在中大唸物理,唸了一年,「覺得自己沒有talent」,便跑去唸商管,副修心理學。
豈知一唸心理學卻唸上了癮,於是大學畢業了便去繼續唸心理學碩士。
他的指導老師,是梁覺教授
梁覺目前任教於城大,他當年是中大辯論隊的,大學畢業時(八一年)明明考上了AO,卻選擇到美國繼續進修。
梁其中一項有趣的經歷,是曾替「肥佬黎」當企業顧問。

「黎智英好像粗人一名,他對有學識的人卻很是尊重,十分禮賢下士。」Kevin說。
這個我聽說過。
這三個人做事都不拘一格,故此本來「大纜扯唔埋」,卻偏偏碰頭了。
梁覺為黎智英當顧問期間,派了自己的門生Kevin去為公明織造位於布吉的廠房,做一些改善生產流程的工作。
Kevin大開眼界。

「當時公明織明頗具規模,員工二千,但內裡的操作和山寨廠一點分別都沒有!」他每週飛布吉三天左右,重整流程、揪出成品出現瑕疵的原因…覺得很過癮。
幹了九個月,覺得足夠了,便回來繼續做研究。
「你知不知道,其實我有能力當廠長?」Kevin說。
我問那你幹嗎不繼續當廠長。
「好悶。太瑣碎了那些工序。」這個我明白,我以前的工作,要常和廠長打交道,心裡也替他們辛苦。

Kevin目前的研究,集中檢討香港的創業問題。一些老牌的實業家如蒙民偉他研究過,一些嶄露頭角的創業小子,如李景輝,他也訪問過。
他本身創辦了中大的創業研究中心(為三位創辦人之一),廣義來說,也是個創業家。

香港的創業率低到不可想像──一個已發展或發展中經濟的「正常」創業率是百分之八,即一百個成年人中(十八至六十四歲者),有八個人創業;深圳是百分之十點一。
香港呢?
每百人中,只有三個。

更大的問題是,這三個人中,還不一定有真正的「企業家」──「香港人的創業思維仍停留在trading的模式,即從某地入貨,再轉手出去。他們發掘niche、create市場需要的能力,很差勁。」換言之,許多被標榜的所謂年青創業家,充其量只有擺賣年宵攤位的水準。

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人根本不重視創業,沒有創業的氛圍,「有多少人身邊有叔伯兄弟是創業的?誰能作role model?」想一想也對。
我認識的那幾個搞web2.0的小子,好幾個碰巧家裡都是自僱的。難怪。
在內地,Kevin說,最叻的人都會考慮創業,而沒創過業的,會被視為「不夠叻」。
內地創業家並非純綷出於「生存」需要(如「水餃皇后」那種),他們很大部份是「機會型」創業人士。
香港是兩者皆缺。

我和Kevin談得很不錯,週末大概可以把訪問登在報上。
他詳細問了我那project的內容後,冷不防冒出一句:「喂其實這是一份論文的規模啊,不如你進來唸書,我收你做學生!」

***

本文原刊於2007年10月31號的博客《這雙手雖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