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進退有據?

    去年年初,我有位朋友與他的舊同學敘舊。對方在外地創立了一間科技公司,剛從知名風投那兒完成數千萬美元B輸融資,準備招兵買馬、大展拳腳。舊同學熱情地向我朋友說,將來說不定有機會在香港開分公司,到時再合作啊。

    我朋友很高興,這是一家他心儀的初創,舊同學又是股東之一,相信將來加入的機會很高吧。自此他不時發訊向舊同學跟進消息,或在對方社交平台的動態點讚、表示關注等,但對方卻不再回覆。開分公司的事似乎也沒什麼進展。

    過了一年半,朋友仍對此念茲在茲,感到很納悶,問道:到底我該放棄這個機會,還是應繼續積極跟進?

    看倌作為旁觀者,相信也看得很清楚:不必再跟進了。對方多番不回覆,就已清晰表達「我沒進一步消息要通知你」的訊號,再窮追猛打也不會有好消息,反而有機會傷害友誼。

    我勸朋友道,如果你真的很想加入一家心儀的科技公司,你要積極跟進的,不是這位舊同學,而是進一步擴展自己的網絡,主動結交、接觸更多背景如這位舊同學的人。科技公司一般很歡迎在職同事作出舉薦,試想如果給你說「有機會合作吧」的人有十個,你還會如此在乎這一位嗎?

    (相關舊文:搵工跳槽捷徑

    我這位朋友的個案看似簡單,但想深一層,拿揑進退之道,其實是個大學問,而且這樣的考驗在生活和職場上經常發生。當你很想達成一項交易時,過程中如何判斷何時進(不會惹人反感)、何時退(不致放棄機會)?

    (相關舊文:不懂推銷,事倍功半

    撇開各人性格之不同,我的體驗是,必須先因應利之所在,再調整進退之道。如果你想促成的一件事,對對方也有利,那就值得誘之以利,加以說服,不要輕易放棄;反之,如果只對自己有利(當你開口求人時),那就只能動之以情,若試過一、兩次仍無法打動對方的話,不如嗚金收兵以保尊嚴,把那張人情牌留下來,也許以後更有需要(除說之以利、動之以情外,要別人答應你某件事,當然還可以脅之以威。不過一般人很少用到這招啦)。

    (相關舊文:令你無敵的兩種能力

    留意那些在職場上很吃得開的一類人,別人求不到的事,只要他開口,沒有辦不成的道理。那是為什麼?很可能因為這種人甚懂你來我往的人情世故,在別人有需要時,不吝嗇地幫一把,儲備不少「人情」,到他有需要時,即使未必對對方有利,看在人情份上,別人總是難以推卻。

    一般人容易有種成見,覺得西方社會講究「利」,華人社會重視「情」,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凡是只要講利益就好,人情往來好費功夫。但我認為在商場上長袖善舞的那一號人物,不論中外,都能在「利」和「情」之間游刃有餘,該用情時用情,該講利時講利,這才能把所有可以掌控的資源,充分發揮。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