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禧創業家

    一位投資者告訴我他最近遇上的一樁「奇遇」:

    三個剛大學畢業的同學共同創辦公司,產品是一個網上軟件,用家主要來自美國,包括每月付費的訂戶。他們又從矽谷籌了一些天使資金回來,未來一年半載的營運,基本上不成問題。這正是年輕人磨拳擦掌、一展所長的大好時機。

    投資者朋友和他們見面後,覺得三人年紀輕輕有這樣的成績很不錯,他出錢出力,不但給予三人很好的建議,還爽快掏出廿萬美金支持他們。條件都談好了,文件也準備就緒,但奇怪的事卻在此時發生:三人臨陣退縮,不要錢了。

    交易這回事,一天未簽字作實,一天都有機會變更,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變更者,通常是投資人。初創不要投資者的錢,也時有所聞,往往就是價錢談不攏,或對投資者有芥蒂吧。可奇怪的是,三人對這位投資者倒是十分尊重,還想請對方當顧問,雙方在交易告吹後,且進行了三四小時的剖白。那到底為什麼交易會告吹?

    投資者和三人談了一宵,得出這樣的觀察:三位年青人創業年餘,感到壓力太大,漸有放棄之意,可是一旦接受投資,就無法逃避,只能苦撐下去。他們實在沒那份決心與毅力,又不想辜負投資者,左思右想下,寧肯不要新資金,任舊資金能走多遠便多遠,走到盡頭便算。以這個原因推搪投資者,真是聞所未聞。

    投資者朋友回想自己創業廿年,也曾多次幾乎走不下去,但他就是不認輸,為出糧給同事、為向客戶交代,一次又一次,以破斧沉舟之心扭轉局面。終於捱到今天,朋友的生意不但上了軌道,而且有符上市資格的充沛被動收入。他很感慨,千禧創業家是不是自小生活環境太優渥,選擇太多,所以太容易放棄?他當日若缺乏意志,哪有今天。

    我正好認識另一位和這團隊談過的投資者,他亦有類似的觀察。這位投資者也誠意十足,和三位見面後與自己的團隊做了不少功課,尤其針對該初創最主要的對手研究,問這初創有何應變。但令他失望的是,三人不但不了解對手的最新動向,而且在投資者的追問下,居然表現得很不耐煩!他感慨,為什麼廿多歲的創業家沒有表現出必勝之心、對成功並不饑渴?

    這樣的觀察不止發生在香港,《金融時報》上月也有報導,指選擇創業的千禧世代比以前少,而他們失敗的次數更多。社會上對千禧世代的批評很多,我無意落井下石,只想了解他們多一些,到底他們想走怎樣的路?

    ***

    上文之精簡版7月6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