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書成習慣

    1月1號那天弟弟做完健身回家,大呼:嘩,從未見過咁多人!

    我暗笑,新年伊始嘛,瞧這三分鐘熱度能維持多久?上週文章「1000個微小的好習慣」提到,我下載了一個付費App叫Streaks,助我從小處著手,培養好習慣;今天想介紹另一個用了大半年的好助手Blinkist,和它背後的創業故事。

    新年決志不外乎三大類:健康(如減肥、做運動)、理財(定期儲錢、學投資)和自我增值(進修、閱讀)。Blinkist對我來說,正是個有用的閱讀工具。

    話說來自德國的Sebastian Klein唸大學時有個習慣,喜歡做閱讀筆記加深印象,還讓朋友們傳閱,「為人民服務」。他開始工作後漸漸覺得看書的時間不夠,和另外兩個大學同學提起,大家都有同感。有人靈機一觸:既然人人都想多看書,但又覺得閱讀時間不夠,不如我們把Sebastian的筆記做成App供下載,或許其他人也會覺得有用?時為2012年,當時大部份App只助長浪費時間,鮮見幫人節省時間的。

    首兩年是Blinkist最辛苦最黑暗的日子,用戶增長緩慢,公司兩度瀕臨破產,還沒法準時出糧給同事。但隨著幾個年輕創辦人的堅持,Blinkist的理念開始得到一些投資者認同,資金注入,為他們帶來轉機。當他們加入英文內容和聆聽功能後,下載量開始出現強勁增長。如今Blinkist共融資3,500萬美元、全球用戶逾800萬,每週增加約10本新書的筆記。特別之處是,Blinkist堅持以「人工」做筆記,不依賴AI。

    「聽書」漸漸流行,因為它的阻力最小。我認識一位年輕的香港創業者,沒空好好看書,就利用Amazon的Audible,調至三倍速在坐飛機時聽,以此來逼自己多看書。Blinkist的筆記比Audible精簡得多,不管閱讀或聆聽,大約15分鐘就可完成,一天之中,很容易抽這點時間出來。我始終覺得光讀筆記不夠,很多書還是要花時間自己看,但Blinkist助我很快掌握一本書的內容,再決定是否值得投資時間,十分有用。

    一旦養成閱讀習慣,可嘗試自己寫筆記,這才是終極把書本內容融入自己知識網絡的做法。作家錢鍾書自小被稱天才,以博聞強記出名,但他太太楊絳曾寫到,錢鍾書學習並不是靠背書,而是做筆記,這是他在牛津大學唸書時養成的習慣。當時因為圖書館的書不能外借,錢只好做筆記,結果成為終身的學習習慣。後來楊絳整理其遺物,光外語筆記就有178本!

    相對而言,看閱讀筆記的門檻低得多。你新年決志了嗎?

    ***

    本文1月18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與閱讀

    創業與閱讀驟耳聽來是不協調的事:創業家是do-ers(幹實事的人),相信市場,相信創造,要實驗什麼,立馬做出來,不喜空談理論;愛閱讀的人卻通常較內向,喜思考與懷疑,有時光想一遍已很滿足,不勞動手做。

    但頂尖創業家中,很多都書不離手,喜歡深度閱讀。

    剛宣佈Facebook十年大計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便是一例。去年新年他給自己的挑戰,是隔週完成一本書,並把書目和書摘刊在專頁A Year of Books上,還鼓勵粉絲互動。

    Facebook的出現,令全球數以十億計每日用家的閱讀碎片化:這裏幾張改圖、那邊幾個笑話,按個讚,已覺很飽足,沒耐性看長文。但Facebook帝國的話事人,反而意識到問題所在,要在書海中探索知識,鍛練思考深度。

    另一位公認的書呆子,是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他從小就愛看書,如今保持臨睡前閱讀個多小時的習慣。有趣的是,他喜歡把書由頭看到尾,若惦量自己看不完,寧可挑另一本。

    他也在個人網站羅列書目,如今逾150本,並附短評,十分認真。

    我認識的本地科網創業家中,最喜歡看書的首推藍球教練Keith Rumjahn,而且他毫不吝嗇分享。以前我倆都在數碼港上班,他不時扔下一兩本書給我就走,話也不留。近年看過最好的書,像寫Amazon創辦人Jeff Bezos的The Everything Store,PayPal創辦人Peter Thiel寫的Zero to One等,都是Keith推薦的。難怪他總是在進步。

    行政人員喜報讀MBA來上位,企業家卻每以閱讀來自我提昇。像常被人質疑憑什麼創辦SpaceX發射火箭,Elon Musk答得理所當然:我看書。

    求人不如求己、追求內在修為多於外在認同,閱讀的確符合創業家本色。

    ***

    本文2016年4月29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