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公關有所不為

除為CEO開個人臉書專頁要慎重外,初創若面對以下兩種情況,我認為也不宜高調。

第一種,是科技走得比法例前的初創,如許多和共享經濟有關的服務,不論是打車、出租或其他挑戰既得利益者的行業。只有極少初創,像UBER那樣透過多次融資,累積大量本錢,能同時在各地挑戰法規和既得利益者而面不改容。他們早就做好長期作戰、 同時打多場硬仗的準備。

但如果你的初創碰巧也屬逆風而行的一類,在資源有限下,韜光養晦是比較穩妥的策略。這不代表什麼都不做,而是應盡量在不必曝光的情況下,進行教育、拉攏、游說等「線下」功夫。形勢未明前不作高調曝光,是要為自己儲備更多彈藥,和為彼此預留更多轉寰餘地。有些初創明白「一枝竹仔易折彎」的道理,面對法律或政策高牆,先和同行組成商會、行會,壯大談判本錢。有些透過社交平台、會員通訊或其他公開地盤,以滴水穿石之態教育公眾,默默爭取支持。這些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發揮效果和累積實力,過早跳出來挑戰常規者,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要不你有UBER的實力,要不你有殉道的打算。

第二種,是急於為危機補鑊,因為這會很容易採取了和現實情況不相符的公關手段。舉例,初創推出的產品或服務得到意料之外的歡迎,一時間發生網絡擠塞的情況時有所聞。有些公司對「關公災難」杯弓蛇影,忙不迭在社交平台上致歉,但這樣做很危險,因為等於在本身危機以外,同時於社交平台上開啟戰線。危機發生時,如果只是內部問題,應先集中火力解決用戶的問題,事畢有需要才作公開表態。尤其初創資源有限,公司上下往往一人分飾多角,很容易顧此失彼。

大企業如港鐵,一旦不幸發生意外,事關公眾,受影響的人多,故務必把握時間儘快通報及致歉,這毋庸置疑;但一般企業未必有這樣的影響力,若採取了和危機程度不一致的公關手段,反而很「膠」。同樣道理,一旦開啟臉書專頁,自然有機會引來不大友善的留言,「小編」毋須逐一緊張兮兮地回應,或用官樣文字敷衍之。維持良好的整體生態,比微管理每個留言重要。有些留言可用幽默化解之,有些不理也無妨,有些說不定已由粉絲代勞。

說到底,「小編」只是公關的一部份,公關也只是企業的其中一個面向。「有諸內必形諸外」,好的PR是好HR的延續,好的業務才是好公關的基礎,初創勿本末倒置。

相關舊文:玩臉書的CEO

***

本文精簡版9月28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