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怎麼了?

今年一月底,社交平台Clubhouse突然爆紅,有關它的話題橫掃Facebook和Twitter,紅人如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rg也忙不迭受邀「亮相」Clubhouse平台,令其知名度瞬間爆增,聲勢更一時無兩。

(相關舊文:Clubhouse爆紅之謎

當時的Clubhouse只有iOS版本,而且必需通過現有用戶的邀請才可加入,越矜貴越渴市。為免錯過龐大的用戶需求,Clubhouse團隊快馬加鞭研發Android版本,終於趕及在五月上架;至七月,Clubhouse平台全面開放,新用戶可免邀直接註冊。正當大家以為將迎來新一波Clubhouse熱潮時,卻什麼也沒有發生!一個曾經令全球萬千用戶趨之若騖、另外萬千人想要卻不得其門而人的社交平台,竟然在全面開放後,增長還不如前。堪稱矽谷最令人費解的現象之一。

我也曾一度沉迷Clubhouse,每天花五六小時在上面,到不同的「房間」蹓躂,聽聽這聽聽那,若遇上有熟人在的房間,間或搭訕幾句,份外過癮。因為Clubhouse的模式類似電台,用家完全可以一邊做別的事一邊聆聽,不知不覺便消耗大量時間在上面。這在當時,一度被認為是擊倒Twitter或Facebook的殺手鐧。但沒想到它的熱度消退得這麼快。事後孔明的解釋多不勝數,我認為最簡單的原因是:疫情受控下,社交距離消失,人們回覆面談,不再依賴Clubhouse作為社交工具;它的替代功能因而迅速消失。

Paul Graham和Peter Thiel都曾講過,最有機會成功的產品是找到Product-market fit的產品:一個完全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作為用家,衡量Product-market fit的方法簡單直接,你用過這個產品後,還能回到過去嗎?我想用過Uber、Netflix、甚至「轉數快」的人,都很難回到過去吧。這就是成功的、難以取代的產品。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在處處封城下,Clubhouse成為朋友間毋須見面也能輕鬆交談的平台,它的Product-market fit一度非常成功,可惜這個獨特的Product-market fit空間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當然,Clubhouse的用家、團隊還在,不是沒有扭轉局面的機會。但它平地一聲雷後歸於平靜的現像,卻也充分表現出創業成功有多艱難: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