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Hatch香港區比賽

    朋友來訊,說他正協助籌劃一個初創比賽,問我可否略作介紹。

    「初創比賽林林總總,你提及這個IPHatch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我問道。我曾在資訊科技商會工作過,每年都會舉辦創業比賽。我們的比賽奬金欠奉,要如何吸引優秀的參賽者?唯有出盡人脈,邀請名人擔任評判,他們通常是成功的創業者或天使投資者等。對參加者而言,即使最終無法脫穎而出,能有機會在這些「星級評判」面前演示也值得;那就是我們比賽的「賣點」。

    至於這個IPHatch比賽,朋友告之已舉行了三年,獨特之處是有跨國科企提供科技專利技術組合(technologies patent portfolios),讓初創和中小企發揮創意應用於其產品中,這樣就可結合大公司的科技專利和初創的創意,相得益彰。

    今年IPHatch比賽共有16個專利由Nokia, Panasonic及城市大學 (CityU) 提供,可供選擇的科技類別不少,若有初創能從中發掘適合自己的技術專利並勝出,除可省下一筆專利開銷外,還可得到主辦方在商務網絡、市場拓展、知識產權策略、甚至籌募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援。

    例如往屆其中一名得獎者「E食便當」推出的熱食便當售賣機,用戶預訂後可於指定地點自取暖笠笠外賣,這產品在嚴控社交距離的疫情下發展不錯。團隊應用了Nokia提供的互動媒體執行器(Interactive media executor)專利,幫助收集數據進行分析,以設計更合口味的餐單,並提升顧客體驗質素。

    除舉辦過創業比賽外,我也曾為大學的創業比賽擔任過評判,其中一個評審原則是看參賽產品有沒有product market fit。「發明家」通常太沉迷於產品研發,未必考慮到市場需要,但如果市場不存在,再驚天動地的發明也會以失敗告終。而這個IPHatch聰明之處,是把專利技術(「產品」)展示出來,讓初創去發掘其product market fit。真是四両撥千斤的好點子呢。

    若對IPHatch有興趣者,可以報名參加比賽簡介Webinar以了解詳情。祝早日找到product market fit,比賽奪魁,創業也成功!

    IPHatch 網址:https://www.iphatchday.com/hong-kong

  • 「獨角獸」前傳

    和一位任職風投的朋友聊天,提到他們旗下不少初創為市值十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本地和海外的都有。難得的是朋友並非在這些初創市值颷升時才以「人有我有(FOMO)」的心態入手,而是在它們仍沒沒無聞時落注,可見眼光和膽識都勝人一籌。我問他有何挑選獨角獸的祕訣,他露出一絲得意的神情說:

    「買曾經『小勝』過的團隊。」他說,這是在充分了解該初創後,最後一個影響決定的關鍵因素。

    所謂「曾經小勝」的團隊即包括兩個條件:一,團隊不是第一次創業;二,而且前一次創業不致完全一敗塗地。要知道創業是塊「英雄地」,一仗功成萬骨枯,絕大多數團隊經過一兩輪融資後,便因種種原因而夭折。以美國的數據為例,1000家初創中,只有大約不足十間在多輪融資後成為獨角獸,邁向上市之路;其餘近八成以死亡告終、兩成左右被兼併。這裏說的「小勝團隊」,就是那兩成被兼併了的初創,一般不被視為「成功」。

    (相關舊文:創業的九死一生創業的20大死因

    而美國一位風投Ali Tamaseb,更在分析了195家一度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後得出結論:超過六成的獨角獸,是那兩成多「倖存者」的「二次創業」。被兼併的初創一般不被視為「成功」,但數據卻告訴我們,只要創辦人屢敗屢試,被兼併的經驗是反而是一種祝福。換言之,一次不怎麼樣的創業經驗並非壞事,反而大大增加創辦人下次成功的機會(Ali Tamaseb的資料搜集和分析相當詳盡,有興趣者可以細閱他的書Super Founders了解更多)。

    細心一看,這種成功的「二次創業」可謂俯拾皆是。我曾寫過Stripe兩位創辦人、天才兄弟Patrick & John Collison,他們在哥哥19歲那年就成功把第一個產品Auctomatic以500萬美元的代價售出,後來才創辦獨角獸Stripe;上周提過的Clubhouse,兩位創辦人Paul Davison和Rohan Seth都曾有多次不大成功的創業經驗。香港也有這樣的例子,如不久前透過SPAC把「獨角獸」Prenetics成功上市的Danny Yeung,便曾創辦過團購網站uBuyiBuy,並將之售予Groupon,當時也不被外界視為「成功」。但沒關係,創辦人只要有一次大規模的勝利,成就便足以被載入史冊。

    (相關舊文: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Clubhouse爆紅之謎

    朋友挑選獨角獸的「祕訣」,帶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不要用審視「人生勝利組」的標準,去衡量企業家;企業家和以加入大公司當高管的精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精英們以無瑕的履歷為榮:名牌學府、世界500強是他們行走江湖的通行證,他們的人生只有光榮不容污點;但企業家完全毋須以這一套來要求自己。企業家應該是不問後果、想做便做的人,只要失敗後繼續嘗試,下次成功的機會更高。對企業家而言,失敗不是污點,「沒做過」才是。而作為風投,則寧選屢敗屢試的企業家,也不挑從未創業、只有在大公司打工經驗的精英。

    下次你向心儀的風投融資,不妨以這句做開場白:「請給我三分鐘,容我告訴你我上次和『成功』擦身而過的經驗…」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Clubhouse怎麼了?

    今年一月底,社交平台Clubhouse突然爆紅,有關它的話題橫掃Facebook和Twitter,紅人如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rg也忙不迭受邀「亮相」Clubhouse平台,令其知名度瞬間爆增,聲勢更一時無兩。

    (相關舊文:Clubhouse爆紅之謎

    當時的Clubhouse只有iOS版本,而且必需通過現有用戶的邀請才可加入,越矜貴越渴市。為免錯過龐大的用戶需求,Clubhouse團隊快馬加鞭研發Android版本,終於趕及在五月上架;至七月,Clubhouse平台全面開放,新用戶可免邀直接註冊。正當大家以為將迎來新一波Clubhouse熱潮時,卻什麼也沒有發生!一個曾經令全球萬千用戶趨之若騖、另外萬千人想要卻不得其門而人的社交平台,竟然在全面開放後,增長還不如前。堪稱矽谷最令人費解的現象之一。

    我也曾一度沉迷Clubhouse,每天花五六小時在上面,到不同的「房間」蹓躂,聽聽這聽聽那,若遇上有熟人在的房間,間或搭訕幾句,份外過癮。因為Clubhouse的模式類似電台,用家完全可以一邊做別的事一邊聆聽,不知不覺便消耗大量時間在上面。這在當時,一度被認為是擊倒Twitter或Facebook的殺手鐧。但沒想到它的熱度消退得這麼快。事後孔明的解釋多不勝數,我認為最簡單的原因是:疫情受控下,社交距離消失,人們回覆面談,不再依賴Clubhouse作為社交工具;它的替代功能因而迅速消失。

    Paul Graham和Peter Thiel都曾講過,最有機會成功的產品是找到Product-market fit的產品:一個完全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作為用家,衡量Product-market fit的方法簡單直接,你用過這個產品後,還能回到過去嗎?我想用過Uber、Netflix、甚至「轉數快」的人,都很難回到過去吧。這就是成功的、難以取代的產品。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在處處封城下,Clubhouse成為朋友間毋須見面也能輕鬆交談的平台,它的Product-market fit一度非常成功,可惜這個獨特的Product-market fit空間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當然,Clubhouse的用家、團隊還在,不是沒有扭轉局面的機會。但它平地一聲雷後歸於平靜的現像,卻也充分表現出創業成功有多艱難: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