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間限定「網紅」

從2020年開始,每年這個時候,我都要當一陣子「網紅」:我在大學教授一個有關營銷(Mobile and Digital Marketing)的碩士課程,可是疫下並無面授課,三年來都只能上網課,所以戲稱自己是「期間限定網紅」。

(相關舊文:學做網紅

我共教授六個單元,因為課程內容和日新月異的科技有關,所以每年都要好好整理一次教案,以免過時。今年完成整理後重看一遍,赫然發現這些變動竟也反映一點科技發展的趨勢,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二。

(相關舊文:大學營銷課程個案整理

首先是Programmatic Advertising,程式自動投放廣告。我們每天接觸的大量網上廣告,無論手機或桌上電腦所見的,幾乎都由程式根據我們的瀏覽習慣自動投放的。它的歷史幾乎和上網一樣久,而且隨追蹤(tracking)和精準投放(targeting)技術的進步而精益求精。但一間企業的決定幾乎改變了整個行業的面貌 – 蘋果輕微改變了手機設定,提醒用戶是否接受應用程式的追縱 – 就是這簡單的一招,令靠賣廣告起家的Facebook大受衝擊,今年收入估計被削100億美元!科技巨企之間的競爭就有這般激烈,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相關舊文:睇廣告有錢賺

另外是Video Marketing,短片營銷。不管是行業之間的競爭,抑或網紅之間的角力,都是各領域中最激烈的。YouTube本來是這方面的盟主,但最近數年被抖音步步進逼,而抖音因以TikTok名義在歐美地區發展迅速,又被捲入中美科技角力漩渦,我只每年跟進一次都感吃力。另一方面,網紅之間的競爭也充分印證「花無百日紅」的真理。舉例,去年內地美女李子柒以「YouTube中文頻道最高訂閱量」刷新世界紀錄,殊不知大半年後她已停止更新,迄今已八個月了。對每分鐘都要爭取眼球的網球來說,八個月比一個世紀還漫長。至於香港,不說不知原來當今最紅的YouTuberEmi Wong,以帶港式口音的流利英語教人修身減肥,她已吸引近500萬訂戶!

說到我最享受的單元,則非Data Analytics數據分析莫屬。過去我已透過零售商Target串流平台Netflix兩個案例,解釋科技企業如何透過搜集用戶數據(Track)加以分析(Analyze)後,調整每個人所接觸的網上內容或廣告(Optimize)。近年因為Facebook和Cambridge Analytica在美國總統選舉中掀起的軒然大波,「數據武器化」這題材更引起關注。

網紅的排行榜每天都有變化,但數據如何被收集與應用的理論則大致不變,改變的只是收集數據的科技和應用數據的場境。學生只要明瞭了這些邏輯,自然能追上變化,也望更懂得保護和自己有關的數據,不輕易被科技公司予取予攜。

(相關舊文:推翻全局的少數撼動江山的武器

***

上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