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高手集中地

我一個朋友創業近十年,覺得是時候回校進修,就去報讀EMBA課程。開學前全班三十人到酒店進行為期一周的宿營,參與密集的課程和小組討論。期間朋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同學們進行MBTI性格測試的結果分佈,我一看就忍不住莞爾,心想商學院果然是社交高手集中地啊。

堂上以「領導風格」為題,展示全班的MBTI測試結果,當中超過三分二人為「外向者」(Extroverts),其中屬「行政人員」類型的ESTJ人格佔最多,達九位,全班「內向者」(Introverts)加起來都不及這個外向者的分類多。我心想內向者在工作崗位上已屬少數,身處EMBA課室中更形「勢單力薄」,不知每天下課後,他們會有多累?

我對此深有體會,因為曾「誤墮」外向者圈子中多年而不自知,直到後來從書本中找到端倪,才恍然大悟(閱讀正是內向者的典型嗜好)。求學期間我被視為「口才好」的學生,所以一直被挑選參加朗誦、演講和辯論等比賽,還有形形色色的校際活動,但我留意到自己每次比賽或活動完畢後,都感到異常透支,必須以大量獨處時間調整,否則就會累積焦慮或壓力。後來從事傳媒工作,社交活動更頻繁,但這並沒令我變得長袖善舞,因為不管大小活動,我總是在參加前緊張,完成後需時調適,令我頗感困擾。

(相關舊文:內向者的networking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情況對內向者而言,尤其是「被誤會」的內向者,十分常見,一說出來大家紛紛會心微笑。外向者和內向者面對「社交刺激」(social stimulation)的反應,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內向者敏感度較高,輕微的社交刺激也會令他們警覺起來,所以過多社交後他們常感透支,因為身心「武裝」時間太長,要通過安靜的獨處來安撫自己。外向者則恰如其反,社交刺激太少的話,他們會感到索然無趣,越多社交活動越能令他們能量充沛、想法不斷,所以他們好熱鬧,愛高談闊論,是社交好手。

美國是個推祟外向性格的國家,它自二十世紀開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由小鎮到大都會謀職,喜歡團體生活、能隨時和陌生人侃侃而談的外向者因此較受歡迎,因為他們較易融入職場。內向者的慢熱和愛獨處則漸被標籤為不合群、孤僻等。而在標榜「力爭上游」的EMBA課堂上,外向者的比例更高。難怪Quiet一書作者Susan Cain笑言,哈佛商學院是「理想外向者」(Extrovert Ideal)的集中地,那裏的學生由早到晚都要參與團體生活,建立隨時能量滿滿、與任何人一拍即合的習慣。

(相關舊文:Quiet

Susan Cain的Quiet可以說是為內向者平反的一本𣈱銷書,因為她指出,內向者並非不擅溝通或不喜交際,只是他們喜愛的的社交和工作方式,和外向者的不同。內向者喜歡人數較少,較為深入的交談;相比發表偉論,他們更擅長聆聽;他們較能從獨處中發掘新意念等。如果說行政人員以外向者為主,則創業者往往以內向者為多許多成功的科技公司創辦人如Larry Page、Mark Zuckerberg、Elon Musk等,都被視為內向者(或相信自己是)。為做個稱職的CEO,他們會花大量時間練習演講、推銷等,以「成功人士」的形像,掩蓋本身內向的一面。

(相關舊文:Sales vs. Engineers)

我問朋友在她這班EMBA同學中,創業的和任職企業高層的比例如何,她答一半一半。如果我沒猜錯,相信那幾個內向的同學,創業的機會較高。我那外向的朋友倒成為他們之中的少數了。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