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上的黃金十年

    早前寫「收成期的煩惱」,提到大前研一的著作《後50歲的選擇》。回想我初看這本書時才廿多歲,一本講「後50歲」的書怎麼會適合我?這次重溫才令我記起,當中有不少篇幅是探討廿多卅歲的年輕人如何規劃職業生涯的,難怪當時深獲啟發。且讓我和各位分享一下。

    (相關舊文:千禧創業家千禧上班族

    在大前眼中,年輕人由大學踏進社會的頭十年是「黃金期」,在這期間,不論選的是什麼公司、什麼行業,十年內都有學習的機會。在這關鍵期內,新鮮人應盡全力學習,尤其學用老闆的心態上班(例如思考上司的要求、主動做未經指示的事、敢於提出新方案等),而非做聽命行事、少做少錯的「乖乖牌」。

    一旦學習黃金期過去,到達35歲左右,職場上就只剩下肯繼續努力的人才會有進步,其餘的就「任何事情都學不到了」。因為大部份人在企業中打滾十年後,都會染上職場習氣,難再奮發向上。大前甚至建議企業的高層,如果要錄用有經驗的人加入,得挑選30歲加減兩歲、即28-32歲的,因為他們既有一點工作經驗,也仍有繼續進步的空間。

    一個人在十年黃金期內,如果沒有好好把握機會力爭上游,到35歲左右仍從未得到被企業器重的機會,大前斷言這種人將會步入喪失鬥志、為月薪打工、對企業毫無建樹的「魔之15年」(因為在按年資取勝的制度中,50歲前仍有機會因年資夠而被提拔)。大前因此總結說,「如何度過20世代,對之後的人生造成無法彌補的差距」。

    (相關舊文:想做的事就去做

    而對創業的人而言,廿多歲也是立定決心創業的機會。據大前的觀察,日本所有成功的「大經營者」(如Panasonic、SONY、Honda等創辦人)都在廿多歲時創業。他們要不從未想過要當上班族,要不加入一家企業不久就和上司發生衝突,不肯「按本子辦事」,索性另起爐灶放手一搏。我旁觀身邊成功創業的朋友,也鮮有遲過30歲才自立門戶的。

    此外,成功的「大經營者」也往往在35歲前後(與上班族的「黃金期」相若),在自己的公司裏進行最激烈的改革,把公司推上更接近萬世基業的台階。大前認為一個企業家無論身體、精神和能力,都在35歲前後達到巔峰狀態,這時候即使失敗,也有鬥志東山再起。40歲後就未必這樣的意願或勇氣。

    以上的話未必十分中聽,但不管你受不受用,它都是大前聆聽超過1600名上班族的諮詢後,得到的一些結論。回想我在職場「黃金期」讀到這些篇章時,應曾被嚇到冷汗直冒,深恐錯過上進的機會後便直墮深淵,無法心懷熱情地過日子。如今我雖然沒有登上什麼「權力的寶座」,但總算沒有一邊喋喋不休地抱怨、一邊無可奈何地上班。希望這本書對身處「黃金期」的你也有一點幫助吧。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偉人方程式

    美國作家Walter Isaacson為許多偉人寫過傳記:達芬奇、富蘭克林、愛因斯坦、喬布斯等,我看過其中幾本,都很引人入勝。常被問及這些偉人有沒有共通點,Walter Isaacson回答到他們當然都聰明過人,但聰明人一毫子一打,這些偉人與眾不同之處並非因為天份,而是有這四個特點:

    (相關舊文:企業家富蘭克林傳奇

    1. 旺盛的好奇心。文藝復興時期的標誌人物達芬奇,從小並沒有受過太多有系統的教育,但畢生都保持著充沛的好奇心: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啄木鳥的舌頭是怎樣構造的?上唇和下唇的肌肉是相連的嗎?對各種事物的好奇促使他不斷做實驗、找答案,淬練出跨越領域的成就,除繪畫外,還有水利、軍事、建築、數學等等,曠古爍今。

    (相關舊文:天才倪匡

    2. 融會藝術與科技。喬布斯的各項發明,從電腦到手機,都是他口中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既優美又有超卓功能。達分奇的Vitruvian Man,也是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象徵。愛因斯坦毫無疑問是偉大的科學家吧,他的嗜好是拉小提琴,他喜歡從音樂中尋找和諧。富蘭克林是美國的開國勛,也是著名的「雜家」,興趣廣泛。偉人不愛獨專一門,跨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對世情的了解更加融會貫通。

    3. 突破局限。喬布斯最為人知的特點之一是其reality-distortion field(現實扭曲場)。據說他從一位印度的大師那兒學會這招,每當下屬抱怨不能做到他某個超現實要求時,喬布斯會緊盯對方,眼也不眨地說:「不要怕,你做得到。」而這招居然萬試萬靈,迫使許多員工一而再作出突破。

    4. 赤子之心。現實使人變得麻木,教我們漸漸接受身邊的一切,不再發問或表現出驚訝。愛因斯坦曾向一位朋友形容:「生於謎樣的世界,你和我永遠如孩童般好奇。」偉人包括偉大的科學家及創業者,往往最愛挑戰常規,不斷向現實提問,冀尋找更好的答案。

    最近無意中看到一篇報導,描述Snapchat創辦人Evan Spiegel和其超模太太Miranda Kerr的奢華生活:去斐濟渡假、住洛杉機的大宅、穿戴都是名牌…這除激起人們的酸葡萄心理外,還有更大的意義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奢華的生活是果,創業的決心是因。從偉人的故事中汲取養份,我們祟拜的應該是因,不是果。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社交高手集中地

    我一個朋友創業近十年,覺得是時候回校進修,就去報讀EMBA課程。開學前全班三十人到酒店進行為期一周的宿營,參與密集的課程和小組討論。期間朋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同學們進行MBTI性格測試的結果分佈,我一看就忍不住莞爾,心想商學院果然是社交高手集中地啊。

    堂上以「領導風格」為題,展示全班的MBTI測試結果,當中超過三分二人為「外向者」(Extroverts),其中屬「行政人員」類型的ESTJ人格佔最多,達九位,全班「內向者」(Introverts)加起來都不及這個外向者的分類多。我心想內向者在工作崗位上已屬少數,身處EMBA課室中更形「勢單力薄」,不知每天下課後,他們會有多累?

    我對此深有體會,因為曾「誤墮」外向者圈子中多年而不自知,直到後來從書本中找到端倪,才恍然大悟(閱讀正是內向者的典型嗜好)。求學期間我被視為「口才好」的學生,所以一直被挑選參加朗誦、演講和辯論等比賽,還有形形色色的校際活動,但我留意到自己每次比賽或活動完畢後,都感到異常透支,必須以大量獨處時間調整,否則就會累積焦慮或壓力。後來從事傳媒工作,社交活動更頻繁,但這並沒令我變得長袖善舞,因為不管大小活動,我總是在參加前緊張,完成後需時調適,令我頗感困擾。

    (相關舊文:內向者的networking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情況對內向者而言,尤其是「被誤會」的內向者,十分常見,一說出來大家紛紛會心微笑。外向者和內向者面對「社交刺激」(social stimulation)的反應,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內向者敏感度較高,輕微的社交刺激也會令他們警覺起來,所以過多社交後他們常感透支,因為身心「武裝」時間太長,要通過安靜的獨處來安撫自己。外向者則恰如其反,社交刺激太少的話,他們會感到索然無趣,越多社交活動越能令他們能量充沛、想法不斷,所以他們好熱鬧,愛高談闊論,是社交好手。

    美國是個推祟外向性格的國家,它自二十世紀開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由小鎮到大都會謀職,喜歡團體生活、能隨時和陌生人侃侃而談的外向者因此較受歡迎,因為他們較易融入職場。內向者的慢熱和愛獨處則漸被標籤為不合群、孤僻等。而在標榜「力爭上游」的EMBA課堂上,外向者的比例更高。難怪Quiet一書作者Susan Cain笑言,哈佛商學院是「理想外向者」(Extrovert Ideal)的集中地,那裏的學生由早到晚都要參與團體生活,建立隨時能量滿滿、與任何人一拍即合的習慣。

    (相關舊文:Quiet

    Susan Cain的Quiet可以說是為內向者平反的一本𣈱銷書,因為她指出,內向者並非不擅溝通或不喜交際,只是他們喜愛的的社交和工作方式,和外向者的不同。內向者喜歡人數較少,較為深入的交談;相比發表偉論,他們更擅長聆聽;他們較能從獨處中發掘新意念等。如果說行政人員以外向者為主,則創業者往往以內向者為多許多成功的科技公司創辦人如Larry Page、Mark Zuckerberg、Elon Musk等,都被視為內向者(或相信自己是)。為做個稱職的CEO,他們會花大量時間練習演講、推銷等,以「成功人士」的形像,掩蓋本身內向的一面。

    (相關舊文:Sales vs. Engineers)

    我問朋友在她這班EMBA同學中,創業的和任職企業高層的比例如何,她答一半一半。如果我沒猜錯,相信那幾個內向的同學,創業的機會較高。我那外向的朋友倒成為他們之中的少數了。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