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Smart vs. Street Smart

    在有關Entrepreneurship的話題中,Book Smart vs. Street Smart是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道。幾年前港大的accelerator「iDendron」開幕,舉行了一個full day event,請我主持其中一個panel discussion,正好讓我名正言順請來幾位創業好友暢談一番。

    當時我請的四位創業朋友中,兩位是畢業自名校的十優、九優會考狀元,其後負笈美國長春籐大學,在科技巨企工作幾年後才回港創業。另外兩位創業朋友,一位有「香江第一街霸」的外號,因為他靠在西洋菜南街當寬頻sales攢下第一桶金,然後才創業;另一位則以每天只工作2小時為格言,(印象中)沒大學學位的他靠自己的生意創造財務自由,還開班授徒。

    這是好幾年前的事了,討論內容我已忘掉,但我有記下當時討論的一些問題,如:

    大家認為誰的創業成功率高些,book smart還是street smart?

    – 作為一名book smart(或street smart),如果你需要找co-founder,你會傾向找一位street smart(或book smart)嗎?

    – 大學教育對創業究竟有沒有作用?

    因為回中大任教,我就把這題目帶到課堂上討論,也讓自己再反思一下。

    所謂「贏在起跑線」,book smart在創業初期通常比較佔優,但時間一久,尤其當企業的規模或社會影響力大到一個程度,則street smart往往會脫穎而出,因為他們有一種book smart通常不具備的條件:打破常規。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breakthrough),往往就是由不依常理出牌的人開創出來的。

    如果有種人,他既有book smart的本錢,又具street smart的突破精神,則其勢更銳不可擋,如Elon Musk。

    Elon Musk在長春籐名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畢業,雙主修經濟和物理,後來再獲Standord取錄當研究生。他未滿28歲已exit了和弟弟共同創立的第一間公司,並成為千萬富翁。在創立SpaceX和Tesla之前,他還賣了第二間合夥創立的公司給PayPal。這些「成功要早」的經歷都很符合book smart的人設。

    而在Elon Musk成為獨當一面的企業家後,他卻漸漸展示其挑戰常規的一面,例如他會問:怎麼令人類成為有能力穿梭星際的文明?為什麼駕駛不可以全自動化?如何得到永生?

    他不但會問這些問題,還有能力舖路為這些問題找答案。雖然這人太狂妄欠同理心我不大喜歡?,但無可否認,在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的名人錄中,不會缺少Elon Musk的一席。

    此帖寫得太長。總括來說我覺得book smart或street smart皆與生俱來,一般人總會傾向其中一面,像Elon Musk這種「兩棲動物」並不多。講一大堆都是想刺激同學們思考,想一想自己是哪類人,將來走一條更符自己個性的路。

  • 做一千件小事

    一田百貨常務董事莊偉忠在一個講座上的分享生動鬼馬、顛覆常規,讓我對這個喜歡蘇東坡的企管人印象深刻。

    他說自己沒有成功祕訣,更從不訂業績目標,「一千件小事勝過可遇不可求的偉大意念,所以我們每天努力做許多正確的小事,做夠一千件,最終也不知道哪一件令市場受落。」

    零八年金融海嘯,市況突然愁雲慘霧,裁員消息不斷,但莊偉忠決定全體員工派花紅兩個月,成功搶佔新聞頭條,「當時我們只有兩百來人,每人每月多派五百元,一年也不過一百二十萬,派得起。」他得意洋洋。

    去年日本地震兼核泄,一田銷售額急跌,他做的第一件事,除了把受影響食品下架外,就是親自簽了九百多封信給日本的供應商和生意伙伴,表達支持。

    他打過十四份工,歐美華資大家族都做過,又創過業,說做事一點也不複雜,最難學的是做人,而他做人的宗旨,師承蘇東坡(待續)。

    相關文章:Recruit專訪莊偉忠
    (訪問當然是「鱔稿」,不過記者細心,寫了許多關於他的小故事,而且也捕捉到莊的神髓)

    (續上回)天下無一不好人

    莊偉忠零七年出任一田百貨常務董事,短短幾年,把這間因經營不善而易手的百貨公司弄得有聲有色,每年兩度VIP日動輒吸引數十萬人搶購,業績幾乎年年升,跑贏同業。

    但他說自己的管理有四個不:No Hero, No Target, No Meeting, No Evaluation。

    沒有英雄,「因為老細只是『扮』英明」。他曾說過,自己沒有賣出過一件衣服、一雙鞋子,所以生意好,功勞歸同事;但所有決定都來自他,所以有錯,全怪自己。

    不訂目標,「你想想不達標時要花多少時間分析和解釋?」他說開會、訂目標、作檢討,都不能提升員工生產力,做來幹什麼?他包容同事們失敗,十件事裏有三件觸礁,微不足道。

    他不喜歡煞有介事談成功之道,但喜歡看書,已在FB寫了六十多篇書評。一個訪問裏說他同時能讀四本書,而尤喜蘇東坡,欣賞他的豁達,「蘇東坡曾寫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多快樂。」莊偉忠自問也是逍遙派,睡了也會笑著醒來。

    ***

    這是寫於2012年7月3日和10日的舊作,當時刊登於《晴報》的專欄「朝花夕拾」

  • 創業維艱

    學期來到第11週(全期共13週),我終於充分感受到教書的愉悅了。我想這有兩個原因吧,一則我花了超出預期的時間來備課,務求盡力把我覺得好的理論,完整地教給學生(事前我有應考前溫習的感覺,非常焦慮,哈哈);二來可能因為自己準備充足,我更有把握與同學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而他們的回答使我眼前一亮!原來他們真的懂了!這令我非常有滿足感。

    這天的課叫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取自Ben Horowitz一本關於創業的好書,中文譯作《創業維艱》。我過去寫專欄,多次提及此書,因為這真是一本又實用、又有啟發性的好書。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但在講此書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講一個我很熟悉,但幾乎從未講/寫過的題目:S Curve。我對這個題目非常熟悉,因為它和我當年寫論文的研究有關,而且我覺得它是傳播學上,最重要也最優雅的一道曲線。把S Curve普及化的,是美國作家Malcolm Gladwell,他當年寫Tipping Point一紙風行,我是因為對這本書的喜愛,而找到寫論文的題材的(當時還看許多張五常的書,他鼓勵做研究,一定要選一門科目裏最重要的理論來鑽研,才有機會做出具影響力的學問)。

    內容不詳述了,主要我是想用S Curve來向學生們講解事物發展的趨勢(當然也概括了初創從小發展成巨企的過程)。把這小節講完後,我問同學:你們能舉一些符合S Curve描述的例子嗎?我點了兩位同學來回答,她們平時在課上不怎麼發言,我從不知她們聽懂了多少、上課是否感到有趣。出乎意料地,這兩位平時看來不大發言的同學,所舉的例子都非常好!令我十分欣慰。

    (相關舊文:網絡效應

    之所以教S Curve,是想說明初創若處於爆發式增長期時,過程非常艱辛,需要克服大量挑戰(就好像負重徒步上山,全是斜路,可想而知有多辛苦),稍有不慎,都會失敗收場。事實上初創成功的機會率極低,乃99比1。

    (相關舊文:創業的九死一生創業的20大死因

    歸納初創死亡的原因,不外乎市場、產品、團隊。沒有市場(Product-Market Fit),初創根本沒成功的可能,所以無謂多講;產品的variety太多,難一概而論,也不容易在課堂上講解;唯有團隊,有許多可供參考的理論和例子,所以這課我主要集中在舉一些和團隊管理有關的例子:Missionary vs. MercenarySales vs. EngineerWartime CEO vs. Peacetime CEO等。

    除以上外,我專門加了一節,特別講女創業者面對的挑戰(畢竟我出版過一整本講這題材的書啊),我希望她們對此做好心理準備,將來在職場上,不要怯於展現自己的鋒芒。

    (相關舊文:女強人女人創業難女創業家逆轉勝女人創業賺錢多

    下課後有幾位同學留下提問,原來他們都快畢業,正處密集的面試期。剛才課堂上教的一些理論,令他們頗有感悟,也有不少問題。不巧我這天下課後約了朋友,有點趕,無法留在課室裏和他們多聊一陣,就提議道,我得從這裏走回辦公室,如果有問題想問的,邊走邊談好嗎?如是者,三五個同學陪著我走了一小段路。我曾經是走在這條路上的學生,懷著一大堆對世界的疑問渴望答案,這天卻成為別人的老師,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一節課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