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快樂之路

    2018年春天,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Dr. Laurie Santos針對新生們開了一門全新課程叫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心理學與美好人生」,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教學生們正向思維的理論,加上一些小習慣的培養,助他們掌握快樂之道。這個世代的年青人物質上或許充裕,卻在社交和生活上面對極大的焦慮和壓力,精英大學尖子們的情況恐怕尤有過之。

    始料不及的是,這門對飛黃騰達沒什麼「實際」作用的課程竟大受學子們歡迎,最高峰時四位耶魯大學學生中,就有一位選修過,是大學成立317年來,最受歡迎的課程。經《紐約時報》報導後,Laurie Santos收到大量校外查詢,觸發她與網上教學平台Coursera合作,推出網上版,讓更多人受惠。

    我在疫情下大部份時間自我禁足在家,恰巧好朋友對這課程大力推薦,我便登記一試,感覺極好。

    第一節課很簡單,就是讓你做幾份問卷,看看自己的「快樂指數」如何,好在完成課程後再作比較;另外就是透過心理測驗發掘自己性格上的優勝之處(character strength),鼓勵你在日常生活上多多發揮,從中得到滿足感。

    Laurie Santos授課的口脗和姿態十分親切,而解說則扼要清晰,難怪深受學生們愛戴。她首先引經據典,指出高薪厚職、美好外型、圓滿愛情…等人人渴求的條件,都不能帶來持久的快樂。以收入為例,當月薪超越某臨界點後(大約是港幣五萬元),就再不能令人更快樂。愛情又如何?研究發現新婚一兩年後,有伴侶的人和單身者的快樂沒顯著分別。

    人類喜歡比較,即使未必察覺,但我們原來不斷透過比較來量度自己的快樂。如果見到別人的際遇比自己差,我們會自我感覺優越一點;相反,則會加倍不滿現狀。社交媒體普及令我們更容易窺看別人的生活,而人人都喜歡炫耀,難怪Laurie Santos引述研究指,看Facebook越多的人自我形像越差。她笑說,研究證實少上Facebook比加人工更令人快樂。

    由第四節課開始,Laurie Santos逐一講解提升快樂之道,而伴隨每一節課的「功課」,則是紀錄一些細微的習慣(如做運動、表達感恩等)。我還未完成課程,不知道自己的快樂指數能提升多少,但僅僅上課已帶來知性上的滿足和快樂,你也不妨一試。

    參考資料:Yale’s Most Popular Class Ever is Available Free Online (Business Insider)

    相關文章:世界停擺網上課程初探平行時空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科企如何透視你的祕密

    (接前文:大數據比你更了解自己?

    美國連鎖零售店Target的營銷部,為增加生意,給公司的數據科學家們出了一道難題:在對方沒有透露的情況下,找出懷孕的顧客來。

    因為只要盡早識別,並向他們作針對性產品宣傳,即將為人父母者是個巨大的「金礦」。Target的數據科學家們果然不賴,他們竟從浩瀚的消費數據中發掘出將為人母者的購物規律:比如從第四個月開始,轉買「無香型」潤膚露;第五個月左右,購入保健品如鎂、鋅、鈣之類;到她們臨盆在即,就會囤積棉花球、面巾等等。

    透過購物習慣,Target的數據科學家對顧客懷孕預測之準確度極高,幾乎連她們的產期都能猜中!一位少女的父親因為女兒收到嬰兒用品的宣傳單張向Target投訴,不久卻悻悻然致歉,原來女兒瞞著自己有喜了。報導此事的《紐約時報》記者Charles Duhigg說,Target後來把這「孕期預測」模型關掉,因為太多顧客對Target居然發現自己的私隱感到害怕。

    而在差不多時期,另一家企業Netflix,也利用大數據做出令人震驚的舉措:宣佈豪擲一億美元,開拍一連兩季由David Fincher導演、Kevin Spacey主演的美國版《紙牌屋》(House of Cards)。這在美國的電視劇製作史上,可謂前無古人的豪賭,沒有人會押注鉅款連拍兩季,因為風險太高、賭注太大。

    但Netflix並不認為那是賭博,只是按數據作出的合理商業決定。因為他們從當時3300萬訂戶的瀏覽數據中發現,大部份人看過David Fincher導演的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凡Kevin Spacey主演的電影在平台上都很成功、而且這兩類觀眾都很喜歡英國版的《紙牌屋》。結果證明Netflix的大數據用得其所:在美版《紙牌屋》推出後僅三個月內,Netflix共增加300萬訂戶,其中200萬來自美國國內,而這些新增用戶大約帶來7200萬美元額外收入。

    Netflix沒有賭博,它根本立於不敗之地。它從本質上就是一家數據企業,不斷搜集用戶數據以優化體驗和製作受歡迎劇目,截至2019年在全球已擁有1.67億用戶、年收入200億美元。

    Target利用購物數據預測及識別懷孕的消費者,Netflix以數據分析決定開拍一套即將大受歡迎的劇集,他們均可振振有詞宣稱:我們比你更了解自己。

    看了這些案例後,我也同意利用大數據,即使不能就全部人的口味作出預測,對統計學上「平均分佈」中的大部份人口,也可作出機會率相當高的推斷。我朋友卻不同意,他認為這種說法只是科技企業的公關口號,令目標受眾產生自我預期,相信所接收的建議適合自己,令科技企業更容易操縱他們。

    我認為那是因為朋友的口味不符大部份人的規律(即屬於「平均分佈」上兩端的少數)所致,所以他只是個別例子,而大部份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被大數據預測。你認為呢?

    相關舊文:平行時空

    //新手媽媽或許在Facebook上展示嬰兒的可愛笑臉,但她在Google上搜尋的,卻是「產後抑鬱」和「如何減肥卅磅」…//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科技霸權

    一如曾令人琅琅上口的「金磚四國」(BRIC),新鮮出爐的FAAMG也是高盛分析師的傑作,代表地球上最值錢的五間科技公司: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和Google,它們的總市值達2.8萬億美元之鉅。

    月初高盛發表報告,指市場低估此五大科企股票的風險,結果令個別「五大」跌幅達百分之三、納斯達克指數單日大挫超過100點(五大佔納指比重達40%),可見五大對股市的舉足輕重。

    沒買任何「五大」股票的人,別以為可以獨善其身,因為它們已佔據每個人每天的生活--可曾想過,你能放棄任何五大之一嗎?

    或許我最早可以放棄的是Microsoft。雖然Word、Excel和Powerpoint曾是少年時代最早接觸的電腦軟件,但如今大部份功能都可用Google Drive取代。

    其次可能是Amazon。我的第一筆網上交易很可能來自Amazon購書,但今時今日暫時放下Kindle還是可以的,書店仍有想買的書,只是大為不便而已。

    剩下的Facebook、Apple和Google實在很難抉擇。如果被逼選擇,我可以放棄Facebook,畢竟瀏覽Facebook太多,似乎沒有什麼好處。但放棄Facebook的同時,等於放棄WhatsApp啊。

    可以放棄Apple嗎?天,不能想像沒有iPhone的一天!我連跑步都會帶上它,用以聽歌和計算跑步的距離;但若有iPhone在手,卻沒有Google也不行啊,就以跑步來說,沒有Google Map,跑步App亦得物無所用。

    世上若無五大,真是寸步難行。有人因此覺得政府應出手規管科技霸權,我卻認為大可不必,因為五大最大的對手,就是彼此--它們不斷擴張,難免進佔對方領域。舉例Facebook超過95%盈利來自廣告,本身就是Google的主要對手;而Google既與Apple在手機平台上競爭,亦同時與Amazon的雲端服務較量。還有,所有科企都想在AI分一杯羹。

    其實香港人算幸運,因有五大選擇;若在內地,沒有騰訊,做什麼也不用想。

    ***

    上文2017年6月23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刊登。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