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伴

    和許多香港人一樣,我參加過旅行團,和一群陌生人朝夕相對多天,行程很豐富,思想交流卻欠奉;我也會和好友到隱世小島渡假,除吃喝拉睡外幾乎沒別的節目,但思想交流卻很豐富。有可能和陌生人出遊而彼此有深度交流嗎?

    Paxxioneer是朋友何靜瑩(Ada)創辦的旅遊初創,強調與到訪當地的人進行「心度遊」,以熱情灌溉心靈,尤其適合對一般旅遊體驗已感麻木的城市人。我們七月出發往日本關西,先到福井縣的小鎮若狹町進行漁農體驗,再到京都參觀聞名不如一見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 等。連Ada在內,共七人同行。

    這七人來自非常不同的背景:最年長的是退休中學校長Carol,她與Ada同為協恩中學舊生,已非第一次參加「心度遊」,她還參與過Ada監制的音樂劇《爭氣》,眾人裏與Ada最稔熟;Anson和Charis是已移民溫哥華的夫妻,結髮十五年,Charis也是協恩舊生,在校時已聞Ada大名,Anson是牧師,正在休假,他俩為慶祝結婚週年而來;年紀最小的是剛從港大畢業的言語治療師Annette,踏入社會不足一年,她是Ada的讀者;還有一位是此行曾和我同房的Queenie,她擁有結實纖瘦身型、健康蜜色皮膚,率直作風令人聯想起廿多歲的Ada(後來Queenie告訴我,她因為看了我介紹Ada的文章而參加此行,不料碰巧遇上,真是緣分)。

    我可以預料在行程中有機會發掘當地人的故事,卻沒想到真正充實豐富的交流,來自這幾位新相識的「團友」。有此效果,Ada應記首功。她是說故事的高手,又有講不完的經歷,只要你肯問,不管感性知性,Ada都能侃侃而談。另一大功臣是牧師Anson。他廿多歲便立志獻身事奉上帝,如今人到中年,雖略顯疲態,但鬥志不減。行程中大家共處的時間很多,Anson遂向我們這群陌生人剖白心聲,從唸大學的輕狂,到今天的疑惑,聽得大家津津入味,還踴躍地發表意見。年紀最小的Annette顯得很感興趣,她說很愛聽別人講「真後悔廿多歲時沒有XXX」,因為我才廿多歲嘛,可以提醒自己千萬別錯過。

    我們七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人生經歷大異其趣,命運幾乎從未交集,如果在別的時空下相遇,未必能分享這麼美好的時光。究竟這是巧合,抑或必然?

    我們七人在出發前雖然互不認識,卻都通過一根命運之弦繫往Ada:不管是她的讀者、她的校友、或她朋友的朋友等。我們得以成為Ada的讀者、校友或朋友的朋友,並非百分百巧合,而是必然有一些高度相似的性質,它使我們與Ada相知,再成為某次旅行的團友。換言之,雖然「報團」是隨機的,但能成為團友卻是必然的;「篩選」早在我們報團之前已經發生。

    引伸而言,很多初創都有這種情況,能成為早期用家的,絕非偶然。如果細心分析他們的背景(profile),對初創能否打下更大的江山很有啟示。

    話說回來,Paxxioneer強調人在異地的「心度」交流,可這原來不但在團友和當地人之間發生,更在團友之間出現。說不準這是它另一大賣點呢。

    ***

    相關舊文:

    小女人創業

    非一般女子

    ***

    上文精簡版7月2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非一般女子

    最近和兩位聞名已久的創業女生深談,她們各自的故事再書3000字也說不完,且寫幾筆點點題。

    Michelle辛婥琳應該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創業女生,我一些不識科網的朋友也聽說過她。她的故事是近年不少「棄高薪厚職而創業」的原創版本:Michelle出身中產、是會考九優狀元、芝加哥大學畢業後加入高盛任分析員。2010年年初,她患病休養在家,有機會靜下來反思時,赫然發覺那高度競爭與忙到晨昏顛倒的工作生涯,並非其理想。覺醒後Michelle決定投身科網。她曾創業,首個項目以失敗告終;不服氣,遠赴矽谷學編程、加入當地初創、再回港自立門戶。

    我和Michelle見面時,抱著一大疑問:為什麼所有有關你的報導,都重覆同一故事?難道沒有人問過你其他問題嗎?她秀眉輕蹙、表現大惑不解:就是啊,我也不明白。要知道我離開高盛創業,已是七年前的事了!

    Michelle創立的First Code Academy早已踏出香港,進軍新加坡和台灣,可是外界對其所知,仍停留在一個女孩驀然從華爾街投奔矽谷的印象上。

    Ada何靜瑩見報也不少,但她和Michelle不同之處是,幾乎每篇有關她的報導,都有新故事。Ada中學唸協恩、後赴華盛頓喬治城大學讀外交,往哈佛大學進修公共政策碩士前,也是曾先後服務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的精英。但她符合主流社會期望的生命軌跡,卻在進修回來後迎來一次又一次突破。

    首先她被冠以「哈佛工廠妹」的外號,在屯門成立針織廠L plus H,一方面助早已「掛靴」的中年婦女重投職場,另一方面幫「香港製造」的服裝品牌以高檔之姿行銷海外;然後,以行外人身份,透過監製音樂劇讓基層青少年重拾自信、擴闊眼界,還促成紀錄片《爭氣》的上畫;最近她更踩入科網地盤,打造共享經濟平台Paxxioneer,讓一些心靈乾涸如咸魚的中產,透過旅行與有不同專長的「大師」相處,重燃對生命的熱情。

    我想以Michelle和Ada的過人才智,即使留在原來的領域,發展也會很好。但在這些男性主導的頂尖行業裏,她們能像今天般,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鋒芒,而不必承受同儕與外界的指指點點嗎?

    ***

    類似舊文:女創業家速寫創業女強人

    本文精簡版11月10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一刀不剪導演版

     

  • 小女人創業

    上週提到創投家梁頴宇(Nisa),在史丹福大學唸畢工商管理碩士後,先後在創業與創投兩邊打滚,成就過人,女性身份並沒有成為她事業上的絆腳石(至少外界看不出)。這令我想起另一位創業的揚眉女子何靜瑩(Ada)

    和梁頴宇一樣,Ada也師出名校,乃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碩士畢業生。她創業前曾擔當管理顧問等精英職位,從哈佛進修回來後,先成立社會企業L Plus H Fashion做高級毛衣,為低學歷中年人創造就業;又監制音樂劇和紀錄片,鼓勵基層青少年自強。最近踩入互聯網創業,搞Paxxioneer,連繫全世界追求熱情的導師與學生。她也剛出版新書《自我演逆》,讀其文章,你更能體會Ada辦事的幹勁和魄力。

    是否強調Nisa與Ada的「女創業家」身份,似乎沒所謂;但有另一種創業家,女性的身份,卻助她們拿下一些男人幾乎拿不到的市場。

    Hahahaflorist的Becky便是。她本來是雜誌的飲食版記者,婚後插花佈置家居,拍照貼在FB上,朋友們讚口不絕,開始托她買花、紮花。開始時只是接朋友圈裏零星的單子,慢慢名氣漸大,找她的人越來越多,家裏客廳也不敷應用,於是先在花墟租下工作室、繼而進駐金鐘的商場,還添加人手、擴充營業。

    13043706_988186764591368_6678455605478615661_n.jpg

    Becky的主要顧客,與她本身塑造的形像十分脗合:廿多卅歲年輕女性、準備步入教堂或憧憬美好二人世界、喜歡獨特產品等。她的花束,帶著這種「幸福小女人」的氣息和「美好開心生活」的暗示,難令女生們抗拒。她一個人經營FB專頁,不花一分錢賣廣告,兩三年間已儲下36,000粉絲,助她接下不少生意。

    也許Becky不自覺,但她順著自己的喜好和性格創業,其Founder/Market Fit就是最強勁的競爭優勢,換個人不管讀幾多MBA,都難與之匹敵。這也許是某些女性創業的優勢吧。

    ***

    相關舊文:
    創業女強人

    ***

    本文八月十二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