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科技實驗室

    我十餘年前認識中大商學院教授區玉輝(Kevin),當時香港的創業風氣不盛,生態圈剛剛才起步,政府的支持亦有限,但Kevin以他有份創立的中大創業研究中心為平台,對推廣創業不遺餘力。

    這天他找我,說正在籌辦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叫Deep-Tech Lab(「深科技實驗室」,DTL),引起我的興趣。我問道,林林總總的創業計劃這麼多,DTL有何不同?Kevin說那當然不同,首先它以「深科技」為核心,聚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高深科技,項目必須在研發上具突破性、有自主知識產權;此外計劃不以融資為起點或焦點,而是為每一支入選團隊配對一個多元背景的導師團和一位MBA學生,協助團隊為研發產品落實商業應用,並能迅速擴大規模(scale-up)。

    「有些大學科研團隊,只要一天仍獲發研發經費,他們就會繼續『開發』下去,根本不去考慮商業應用。」Kevin笑說,如果個個團隊的領軍人物都像發明「無痛產檢」的盧煜明教授般,既懂技術又懂商業,就沒創立DTL的必要啦。

    本文見刊時,DTL已完成甄選和啟動禮,15支團隊百花齊放,涉及的領域從生物科技、食物科技到人工智能等,各具潛力。Kevin指DTL的使命是效法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商學院轄下的Creative Destruction Lab(CDL),該計劃以「建造龐然巨企」(Build Something Massive)為口號,成立11年來,在逾20個領域上培育了近千支深度科技團隊,對世界貢獻良多。希望在不久將來,小小的香港也能在深度科技創業上得到豐碩成果。

    相關舊文:不是象牙塔學者

  • 搞活夜市

    「搞活夜市」據說是香港高官們的新難題,當然也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新話題。

    (相關舊文:市道差不差

    我和一份財經刊物的總編輯,和一位科技企業家聊起這件事,提到陶傑在他的節目中嘲諷建制中人沒本事搞夜市,笑得人仰馬翻。此際企業家朋友忽然一本正經地問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台灣最出名的逢甲夜市不是政府『搞』出來的,而是因為逢甲大學而成名的?」

    沒想到這看似無厘頭的說法,卻令我腦海中靈光一閃。許多年前我寫第一本書《科網六子蕩寇誌》時,在資料搜集與訪談中,恰恰聽過類似講法:矽谷不是靠政府弄出來的,矽谷是因為史丹福大學而生的。史丹福大學吸引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精英的學生,形成匯聚效應(clustering effect)。是學生們的創意、熱情、冒險精神,開創了矽谷的盛世。

    逢甲夜市因為逢甲大學而生的說法,有沒有根據?台中的逢甲夜市被台灣人視為「最喜愛夜市」之首(排第二的是港人熟悉的台北士林夜市),因特色美食又多元又創新。目前在全台夜市都能找到的「大腸包小腸」、「胡椒餅」、烤玉米等,據說都起源自逢甲夜市。逢甲夜市原名「文華路夜市」,後來因為旁邊的逢甲大學規模漸大、學生漸多,慢慢被改稱為「逢甲夜市」。

    說逢甲大學的學生們搞活了逢甲夜市,這點我暫無法考據,但僅從理論上推演,完全成立。為什麼?學生們如果有做生意的點子,想立即測試市場反應,起碼有三大優勢:成本低、周期短、阻力小,這些都是成功創業的基本條件。

    想像商學院的小英,平素嘴饞,覺得世上如果有種食物,用糯米腸包著香腸來烤,那是何等的美味!主意既生,馬上聯絡平時一起做功課的永慶、忠謀和台銘,每人湊數千台幣,然後按各自的強項分工:小英負責產品開發、永慶物色檔口、忠謀採購材料、台銘搞宣傳,不出數天,一款創新小吃便在夜市誕生了。受不受歡迎,當晚一試便知,做得好如何乘勝追擊、不夠好如何改善,也能立即按市場反應作出調整。萬一失敗又如何,沒人怪責(誰有空管你?),更不必向教授寫報告交代(關佢乜事?),抖擻精神,下次再試便是。

    一個市場,是要有這樣的人才和土壤,才能搞活的。政府搞夜市?吸引過來的恐怕不是點子多、敢嘗試的企業家,而是鑽政策空子搵著數、奉迎高官中飽私囊的尋租客(rent seeker),這種人哪有可能把夜市搞得好?

    良久沒開腔的財經總編終於忍不住插嘴道,與其「搞活夜市」,政府不如「搞活個市」吖。恒指若重上3萬點,你還用擔心市道不暢旺嗎?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9GAG的迷因帝國

    1月中我和一位做財經媒體的朋友碰面,提到9GAG剛剛發行其聳動全球NFT社群的項目Captainz,對方一臉茫然,似乎不知有這回事。

    「12分鐘內賣出9,999個NFT、共錄得9,801ETH進賬,眼下相當於1,300萬美元或逾1億港幣喎!這可比搞IPO慳水慳力又賺得多。」我一口氣唸出連串數字,又覺「12分鐘籌逾億港幣」有點誇張,恐自己記錯,低頭重看一遍9GAG CEO Ray在朋友群中發出的訊息,證實是這些數字無疑。

    1月5日9GAG發行Captainz後不久,沉寂多時的比特幣BTC也巧合地蠢蠢欲動,從17,000美元升到至今逾23,000美元,帶動其他加密幣亦冉冉上升。執筆時ETH價值約在1,650美元,換言之,9GAG發行NFT項目Captainz籌得的ETH,如今價值超過1,600萬美元(或逾1.2億港元),在幣市寒冬中格外引人注目。此役再次障顯9GAG作為國際級初創的號召力,直與發行NFT籃籌BAYCYuga Labs平分春色。

    Ray告訴我,團隊在2021年的聖誕節決定投身web3之中,這一年,「9GAG原來的生意前所未有地好。」他解釋,成績好只是因為過去做得不夠給力,而這一年格外努力所致,往下走,原來的經營模式恐怕越來越難持續,所以必須轉型。要在公司正處高峰時號召同事們轉跑道,想來絕不容易,但爆發疫症也許帶來了契機。

    2020年是疫症肆虐全球的第一年,9GAG在那年5月決定放棄租用辦公室,全體成員WFH(在家工作)。上班模式轉變後,Ray似乎對工作的意義有很多反省與思考,期間我聽他提過三、四種接下來想做的生意,只是都和web3無關。Ray大約也是在這段時間開始成為加密幣的信徒,還把個人相當部份的資產轉為加密幣,身體力行skin in the game(切膚之痛)。9GAG最終決心在2021年聖誕轉型搞Memeland,我想與Ray個人在這段時間的摸索或者有關。

    (相關舊文:雕欄玉砌應猶在

    2022年Ray因為照顧家庭,絕大部份時間深居簡出,但他以「9gagceo」的身份,在web3圈子極為活躍。我一位也是做web3項目的好朋友期間與Ray交流頻頻,透露Ray一絲不苟地投入這個新領域,一天8小時工作裏,大約6小時都在Twitter、Discord或各web3社群中流連,與粉絲互動,建立自己的形像。目前9gagceo的Twitter上有超過18萬名追隨者。

    我向Ray求證是不是真的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在社群上,他嗤之以鼻,「邊有咁多」,只是透露了在過去一段時間裏,花了足足2,000ETH去收集各類知名的NFT,並在一個訪問中提及,作為NFT項目的創辦人,應「購買足夠多的 NFT 去了解作為 Holder 視角的偏見」,即是必須有skin in the game。他的體會是,web3世界有兩種人,一種熱衷「炒幣」,另一種喜歡參與社群活動,而購買NFT的大部份是後者,所以欲做好NFT項目,必須在社群上多下功夫,以保持參與者的投入和項目的熱度。9GAG建立的NFT社群就是Memeland,目前在Twitter上有超過36.5萬名追隨者

    說到做好NFT項目必先建立社群,我自以為是道,一直以來9GAG以meme圖(迷因圖)聞名世界,在各社交平台上累積了數以億計粉絲,不正是上佳的社群基礎嗎?Ray糾正我,這是外界一大誤解,「Memeland上只有大約10%成員來自原來的9GAG社群」,他說,參與NFT項目的手上多少得有點加密幣,那和純綷在網上流連、不介意點擊廣告的「屌絲」難以相提並論。

    回說這次Memeland發行的Captainz,實為他們的第三個NFT項目,在這之前他們發售過MVP、空投過Potatoz,都取得佳績,令選擇在幣市寒冬中降臨的Captainz格外使人憧憬。幸它亦不負眾望,以1.069ETH訂價的Captainz在12分鐘內售罄,並很快在Opensea上出現達10-12ETH的二手交易價,目前的地板價(floor price)約為4.2ETH。

    我向Ray提到,沒有太多本地媒體報導Memeland在全球NFT社群中創出的亮麗成績,像我提到的那位財經媒體負責人也不知情,你們是不是因為本地市場太小,所以不屑在香港宣傳?

    Ray胸有成竹道,「唔會,黎緊我哋會大搞。」他們正部署將於本地市場展開的計劃,大家很快就知端倪了。

    參考文章:

    NFT新熱點》詳解 Memeland:12分鐘1200萬美元銷售,2億人的迷因帝國大遷徙

    9GAG NFT》Memeland 推新項目 Captainz!引爆熊市搶白單熱潮

    ***

    本文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天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