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奶販賣機

    不久前回中大為創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舉辦的「中大校長盃」(VCCE 2019)擔任評判,負責人區玉輝教授頒獎前,請我們給參賽隊伍一點評語。我趁機問他們:市場(Market)和產品(Product),何者較重要?找對一個增長潛力龐大的市場,還是不管市場是什麼、努力打造出色的產品,較容易成功?

    當天參賽者的反應比較木然,但實際上就他們發表的創業意念而言,大部份都選對了:市場比產品重要。矽谷重量級創業家兼投資人Marc Andreessen(網景Netscapte創辦人)曾說過,關於創業,基本上你只須做對一件事,就是找到Product/Market Fit:好的產品並應用在對的市場上(“Product/market fit means being in a good market with a product that can satisfy that market”)。如果市場沒有增長動力,再好的產品也無用武之地;相反,只要市場潛力夠勁,哪怕是中庸的產品,也可做出成績,最多將來被更優秀的產品淘汰。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像在這次比賽中奪魁的團隊,其產品就是「珍珠奶茶自動販賣機」。團隊認為「珍奶」熱潮不退,不但開到成行成市,而且它已經成為年輕人上街的必買品。只要此販賣機能進駐缺乏「珍奶專門店」的地方,例如一些屋邨商場,就可以在少於一分鐘內調配好一杯「珍奶」,賺個盤滿砵滿一點都不難。

    參賽的同學唸機械工程,對產品很有信心(如利用3D打印組件,一週內就可裝嵌好一台販賣機;調配過程全自動化,十分流暢等),但對做生意沒什麼概念。例如他沒考慮過自動販賣機的租金支出、如何確保「珍奶」材料的新鮮衞生、物流怎麼做、做自己品牌還是把販賣機售予其他市場經營者等等。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一致挑選他為冠軍–學生只懂紙上談兵很正常,他自然會從實戰中學乖,關鍵是團隊對市場的眼光不要錯。

    這次參賽的隊伍共八隊,意念雖然不算石破天驚,但令人欣喜的是幾乎每隊都有很好的市場觸覺。除摘冠的「珍奶販賣機」外,還有針對銀髮族、旅遊、斜槓與自由工作者、語文學習等產品,都劍指消費力龐大的市場。大學的創業教育似乎對學生們的啟發不錯。不過團隊對行業生態的認識太少,其中好些想法,市場上已有成熟的方案,但學生們懵然不知,看來學校與業界要多交流才行。否則以這樣的表現,參加比賽累積點經驗是可以的,向專業投資者融資可要大大碰壁了。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評判手冊

    我間中收到一些機構的邀請,擔當創業比賽的評判。像動筆的這個下午,便要回中大參與「創業校長盃」, 挑選優勝的學生隊伍(題外話:去年每個評判獲贈印有中大校徽的保溫杯乙個為紀念品;不知是否「校長盃」之由來)。

    每次收到這樣的邀請,我都誠惶誠恐,畢竟是個「談」創業遠多於動手的人,生怕不夠稱職。所以我有一個「絕招」,就是在擔當任何創業比賽的評判前,都拿出Peter Thiel的「創業聖經」《Zero to One》再刨一次,重溫他寫成功初創的幾個重要特徵,以此作標準衡量參賽隊伍。坊間談創業的書這麼多,為什麼偏偏挑這本?Well,這純綷是個人的品味。我認為Peter Thiel創業與投資經驗兼備,觀點尖銳、獨到、簡潔有力,最重要是價值觀相近,不必勉強死記。

    今天既要「溫書」又要交稿,乾脆記下重點,公開我的「創業評判完全手冊」:

    首先記住一個基本原則:Peter Thiel不信競爭,只信霸權。他認為在完美競爭的市場中,任何企業最終都會滅亡,唯有霸權才能基業長青。以下是成為霸權的要素:

    1. Proprietary Technology專利,至少要有比對手好十倍的技術,才能超越競爭,冇得輸。舉例,Amazon成立時的口號是「世上最大書店」,提供比任何書店多十倍的書本;iPhone橫空出世時,市面上幾乎沒有任何接近好用的產品,結果它獨領風騷數十年。
    2. Network Effects網絡效應,即越多人用的產品越好用,而且它必先在精細市場中站穩陣腳。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一開始時僅流行於哈佛校園,隨越來越多人使用,令它成為網絡上最大的帝國。但若一旦用戶增長減慢,網絡效應失靈,帝國將面臨極大危機。所以它必不斷兼併。
    3. Economies of Scale規模經濟,固定成本隨銷量增加而攤分,生意越做越大。最佳例子是軟件服務,一旦軟件開發成功,在網上銷售的成本極低,利潤豐厚。服務業一般很難達到規模經濟,因為成本很難隨銷售下降。
    4. Branding品牌,能成為霸權的必屬頂尖品牌。科企中以蘋果的品牌最突出,功能相若的產品,憑「蘋果」招牌就能賣得遠比對手的貴。很多企業想複製蘋果的成功,可惜往往只顧包裝而忽略內涵,無法造就偉大品牌。

    科網發展瞬息萬變。Zero to One書成於五年前,當時共享經濟如UBER仍微不足道、人工智能的市場應用少、加密貨幣亦未成氣候,書中所舉的例子,今天看來有點「過氣」。不過我覺得這四大要素仍然適用,不信試以比特幣為例,逐一驗證。

    話說回來,這是「創業評判手冊」,助我當個稱職的評判而已;真正創業的考驗,不在書本上或比賽中,而在活生生的現實裏。偉大的創業家,不以比賽成敗論英雄。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全男班

    臉書上的相片形形色色,無意中被其中一張吸引了注意力。

    一位名人到某區參觀多間初創企業後,與眾人拍了張大合照。拍照所在地光線充足,橫放一張大梳化,前面是張矮几,十餘人或坐或站,神情愉快。這是張普通不過的相片,不過我敏感,一眼就留意到它的與眾不同:相片中所有女生一字排開,統統站在梳化後面;而穩穩坐在梳化上的,都是男人。

    這種構圖給人的感覺是,女生們是跟班,必恭必敬站好;而老成恃重坐著的男人們,無疑是老闆。我一位創業的女友瞄了它一眼後問我:她們都是PA(personal assistant,助理)嗎?我答,不是啊,雖然我不是全部認識,可是起碼有一位,是某大初創的高層。我女友說,可是她現在看來一如PA。

    我想像這張相片被拍下的瞬間:首先有人說,來張大合照吧;於是眾人高興地接口道,好啊,然後集中到梳化那邊去;有些女孩是助理,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識相地站在一旁,其他女生便自然地靠攏來;來參觀的名人是客,當然得坐著,而幾位初創老闆也就堂而皇之地坐到客人身旁去;大概其中一位曾有風度地站起來,讓女生們坐,女生卻腼腆地耍手擰頭,不用不用,我和她們一樣站著就很好了。然後「咔嚓」一聲,相片拍下。

    拿一張普通不過的相片來大做文章,想必惹來「平權膠」或「女權L」的批評。我倒真的無意惹一場茶杯裏的風波,只想點出一個微不足道的現象:在職場,女生有時會下意識地自我定型(self-stereotyping)甚至自我矮化。為什麼?因為她不想表現得太進取(aggressive)、重視權力,否則容易成為同事眼中「不好惹」的對象,所以寧可克制,不展現鋒芒。這種女生們集體的自我定型,在一張尋常的照片中表露無遺。或許我自己一直都有這種自我定型,所以才會對此相片格外敏感。

    兩年前我曾參與一個競選海報的拍攝,找來一眾年輕的初創老闆烘托端坐正中的參選人,形象健康有活力。海報曝光後一位大學教授卻衝口而出:「全男班!」她一說我才察覺到自己敏感度的不足。創業的女生固然很少,但也不至於一個都沒有。正因為她們是少數,更需要多些曝光的機會,為後來的女生樹立榜樣。此後只要是我主持的研討會,盡可能留一席位給女生發言。

    近年經過「MeToo」和爭取男女平等待遇的洗禮後,矽谷的科技企業不敢再對性別議題掉以輕心。上述照片如果出現在當地初創圈子的社交平台上,皺眉的「女權L」應該不止我一人。最好有一天女生的自我定型消弭無蹤,則她們拍照時不論坐或站,都不會引起其他人作多餘的聯想了。

    ***

    相關舊文:

    女人幫女人

    女強人

    相關閱讀:

    高建:共享創意全球峰會2019隨筆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