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鬥的不是PPT

    和一位在美國、內地和香港都有投資經驗的風投聊天,她提到一個香港獨有的現像,就是「創業團隊交上來的PPT(融資簡報)實在做得太漂亮了!」

    這話並無貶義,只是點出一個奇特的觀察:誰都知道三地之中,以香港的創投氣氛最弱、融資市場最小,創業沒做出斐然成績來,但做PPT的水準卻堪稱「世界第一」,何解?

    我身處香港創投圈子太久,對此現像早就麻木,經她一說,頗有共鳴;而且我也很快想到其中一個原因:因為香港的專業投資者太多、有科技創業經驗的投資者太少

    任何一個創投風氣濃厚的大城市,都有三個主要特徵:(一)巨型科技企業林立(二)大量風投設點和(三)科技人才聚集。資金、人才、土壤,三者俱備下,不但產生相當濃厚的創投氛圍,還孕育出一種特殊的投資者來:有創業經驗的投資者,尤其是天使投資者,表表者包括Peter Thiel、Marc Andreessen等大神級人物。

    這類投資者因為一次或多次成功的創業及退場(exit)經驗,不但累積了創業的經驗和人脈,也得到相當可觀的金錢回報。人生到了一個階段,他們或許沒有動力或精力再創業(所以永不言休的Elon Musk廣受愛載,因為他本來可以退休享受人生,而選擇繼續拼搏),但創業家精神亦在,加上有一輩子花不完的錢,令他們有充沛的資源和意願參與最新的項目。天使投資者這種角色,可謂完全為他們度身訂造,讓他們可以繼續發光發熱,指點江山。而對年輕的團隊而言,前輩有的不只是錢,還有創業者最需要的智慧、經驗和人脈,兩者可謂一拍即合。

    (相關舊文:雅虎香港幫

    專業投資者未必有創業經驗,他們的專長是看分析、數據、報告;如果來融資的團隊和恰巧和他們一樣,擁有亮麗的學歷、翩翩的風度和流利的口才,加上一份設計得一絲不苟的精美融資PPT,比較容易得到這些專業投資者的垂青。

    但前述擁有創業經驗的投資者則不一樣。他們是熬過創業的苦的,深深體會話講得再天花亂墜,都不及直接動手解決問題來得實際。學歷、履歷、外型、口才、講英文冇港式口音等…不是不重要,但遠不及執行力和不怕蝕底的精神更重要。用一張畫了草圖的餐廳面巾,換一份知名風投的term sheet,這類傳奇幾乎只會發生在鍥而不捨的團隊和有創業經驗的投資者身上。美侖美奐的PPT,似乎對這類投資者作用有限。

    剛才提到那位有三地投資經驗的投資者說,她看過Uber第一份融資的簡報,只有十來頁,而且畫的還是火柴人,卻成功打動了一些識貨的投資人,開創出一個數百億美元的江山。我在網上搜過,找到的版本有25頁、沒有火柴人,但設計卻也談不上精美(這裏引用的圖片,就是它的首頁):

    Here is Uber’s first pitch deck

    我擔保香港任何一支數碼港或科學園的創業團隊,都能做出比它精緻得多的融資簡報來。漂亮的簡報更能討專業投資者歡心。

    香港不乏身家豐厚的創業家。《福布斯》榜上的香港富豪,很多都是白手興家的,但上一代的富豪多數靠地產發達,對科網團隊未必感興趣,也很少成為他們的天使投資者。剛才提到一個創投氣氛濃厚的大城市,都有三大特徵:資金、人才、土壤,可惜香港在這三方面都有所不足。或許要等香港出現一大批靠科網起家的投資者後,才能改變整個創投的氛圍吧。

    附:Guy Kawasaki’s 10/20/30 Rule of PowerPoint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創業評判手冊

    我間中收到一些機構的邀請,擔當創業比賽的評判。像動筆的這個下午,便要回中大參與「創業校長盃」, 挑選優勝的學生隊伍(題外話:去年每個評判獲贈印有中大校徽的保溫杯乙個為紀念品;不知是否「校長盃」之由來)。

    每次收到這樣的邀請,我都誠惶誠恐,畢竟是個「談」創業遠多於動手的人,生怕不夠稱職。所以我有一個「絕招」,就是在擔當任何創業比賽的評判前,都拿出Peter Thiel的「創業聖經」《Zero to One》再刨一次,重溫他寫成功初創的幾個重要特徵,以此作標準衡量參賽隊伍。坊間談創業的書這麼多,為什麼偏偏挑這本?Well,這純綷是個人的品味。我認為Peter Thiel創業與投資經驗兼備,觀點尖銳、獨到、簡潔有力,最重要是價值觀相近,不必勉強死記。

    今天既要「溫書」又要交稿,乾脆記下重點,公開我的「創業評判完全手冊」:

    首先記住一個基本原則:Peter Thiel不信競爭,只信霸權。他認為在完美競爭的市場中,任何企業最終都會滅亡,唯有霸權才能基業長青。以下是成為霸權的要素:

    1. Proprietary Technology專利,至少要有比對手好十倍的技術,才能超越競爭,冇得輸。舉例,Amazon成立時的口號是「世上最大書店」,提供比任何書店多十倍的書本;iPhone橫空出世時,市面上幾乎沒有任何接近好用的產品,結果它獨領風騷數十年。
    2. Network Effects網絡效應,即越多人用的產品越好用,而且它必先在精細市場中站穩陣腳。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一開始時僅流行於哈佛校園,隨越來越多人使用,令它成為網絡上最大的帝國。但若一旦用戶增長減慢,網絡效應失靈,帝國將面臨極大危機。所以它必不斷兼併。
    3. Economies of Scale規模經濟,固定成本隨銷量增加而攤分,生意越做越大。最佳例子是軟件服務,一旦軟件開發成功,在網上銷售的成本極低,利潤豐厚。服務業一般很難達到規模經濟,因為成本很難隨銷售下降。
    4. Branding品牌,能成為霸權的必屬頂尖品牌。科企中以蘋果的品牌最突出,功能相若的產品,憑「蘋果」招牌就能賣得遠比對手的貴。很多企業想複製蘋果的成功,可惜往往只顧包裝而忽略內涵,無法造就偉大品牌。

    科網發展瞬息萬變。Zero to One書成於五年前,當時共享經濟如UBER仍微不足道、人工智能的市場應用少、加密貨幣亦未成氣候,書中所舉的例子,今天看來有點「過氣」。不過我覺得這四大要素仍然適用,不信試以比特幣為例,逐一驗證。

    話說回來,這是「創業評判手冊」,助我當個稱職的評判而已;真正創業的考驗,不在書本上或比賽中,而在活生生的現實裏。偉大的創業家,不以比賽成敗論英雄。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初創推銷絕招

    儘管我寫過兩本有關初創的書(《創業2.0 科網六子蕩寇誌》《創業大時代》),但一直很抗拒「三分鐘學會創業」或「創業祕笈」之類的題材。因正如托爾斯泰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不信創業有成功方程式。

    今天破例談「初創推銷絕招」,因為發現太多初創忽視推銷的重要。

    大部份初創企業家都是程式員出身,他們的特點是內向、喜歡用邏輯解決問題,但通常不愛社交,也沒興趣為產品做市場推廣。即使他們不說,但座右銘通常是「有麝自然香」,或引述喬布斯名句曰,顧客通常不知自己想要什麼。程式員認為最佳的市場推廣就是做好產品,好產品自然吸引用家、傳媒、天使投資者。他們討厭鑽研「上位之道」,認為把精力花在推銷而非產品上,十分不智。

    矽谷的「初創教父」Peter Thiel卻認為,忽視推銷才大大不智。

    10697181_870238233029355_7287486757841947854_o

    他在其創業天書Zero to One中寫過,任何產品都必須有恰如其份的推銷。一般來說,推銷成本與它產生的價值成正比。如果是價值不菲、涉及全公司利益等幾年一遇的交易(例如融資),必然由這間公司最值錢的人(通常是CEO或創辦人)親自促成。所以大家不難發現,關於大灣區未來的發展,由騰訊主席馬化騰親自向傳媒推銷;涉及Facebook如何打擊假新聞的重要議題,Mark Zuckerberg義不容辭。

    創業家往往是初創企業的靈魂人物,對內推動產品開發,對外更要推銷員上身,落力自我宣傳。一位白手興家的朋友曾這樣形容成功的初創企業家:他們要不是假裝推銷員的程式員,就是假裝程式員的推銷員。我覺得他的形容十分準確。初創企業家必須有推銷員的心態,隨時向用戶、傳媒、投資者、合作夥伴,以致潛在僱員推銷。

    11402781_871984416188070_5486155385177714082_o

    本地初創有不少成功的推銷故事,世界級初創的上位神話更不在話下。如大家感興趣,有機會再講。

    ***

    本文於2017年7月7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相片選自《創業大時代》,由楊德銘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