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香港獨角獸.二之一

    上月下旬,由著名風投「紅杉中國」在香港成立的「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 Kong X Foundation,在某活動上首度公佈了一個「香港獨角獸榜單」。榜單羅列了18間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的初創,它們全部具備「香港基因」,即創辦人為港人、或創立於香港等。我看一看榜單,發現榜上有名的,竟有逾半數聞所未聞;把它轉發給一些香港初創圈子的朋友,他們的反應也大同小異。

    那這18家上榜的「香港獨角獸」到底是誰?按英文名稱順序,我知道的僅八間:Aftership(物流)、Airwallex(Fintech)、DJI大疆KLOOKWeLabLaLaMoveGoGoXSenseTime商湯。至於有些在圈子裏大名鼎鼎、相信市值也達十億美元門檻的如做檢測的Prenetics、開發遊戲及NFT的Animoca Brands、賣客製手機殼的Casetify等,卻不在榜上。

    說來「獨角獸」這稱號雖然有客觀標準,但「市值十億美元」卻有可操縱的空間,因為說穿了,只要有買賣雙方以這樣的價值成交就可以了(難怪有看過這個榜單的初創朋友打趣道,大概只有被紅杉投過的才夠資格上榜)。一般而言,初創要向幾家有規模、有信譽的風投,以大家有共識的價值成功融資後,那樣的市值才比較有公信力。而此類初創也因此較為圈子裏的人認識。

    看著另外那十多家不大熟悉的初創名字,不禁為自己的「脫節」汗顏。幸好初創「有光科技Fano Labs」的創辦人溫豪夫Miles,能為大家「突破盲腸」。他舉例道,「第四範式」4Paradigm(AI)的主要創辦人們,來自香港華為的「挪亞方舟實驗室」,而聯合創始人之一楊強,則為科大教授,乃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人物;從事高端製造的Geek+創於北京,不過把「海外總部」設在香港科學園;半導體公司SmartSens的創辦人徐辰是科大的碩士、博士,但從一開始就在國內設公司,情況類似商湯和大疆。這幾家「獨角獸」雖具「香港基因」,但並沒有以香港為主要市場,難怪我們未聽過。倒是Miles生於內地、曾在香港和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其背景使他能接觸到的「本地初創」,比我們這些在港土生土長的更廣。

    說到這裏,大家可知道香港第一家獨角獸是哪一家、誕生在哪一年?2015年香港的初創氛圍開始成形,我和方健僑博士(Ken)共同出版了一本書《創業大時代》,挑了八家初創來寫,可是那年香港一家「獨角獸」都沒有。因為不能以「市值十億美元」的客觀標準作選材準則,我們就選了八家具「顛覆性」(disruptive)的初創來寫。如今回首,發現我們的眼光奇準,因這八家中已有好幾家目前達到「獨角獸」的標準了…(待續)

    相關舊文:《創業大時代》之序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港產獨角獸

    ***

    本文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創業大時代》.序

    去年年底Ken(方健僑博士)打電話來,說想找我合著一本書,講香港具顛覆性(Disruptive)的初創企業(Start-up)。他有這個想法,原因很有趣。

    具顛覆性的香港初創

    Ken是一位白手興家的商人,九十年代初、港大畢業不久便投身無線科技業務,如今生意早已上了軌道。他近年每週抽空到兩所大學授課,發現每次講有關科技創業的題目都很頭痛,因為大學多數採用外國出版社編撰的課本,書裏的案例都是外國的。可是由於科技公司的生滅週期太短,課本面世時不少初創企業已不存在,香港學生可能根本未聽過這些案例,遑論學習與討論。

    Ken覺得如果有一本以本地初創企業作案例的課本就好了,學生一定感興趣得多。他知道我2009年出版過一本關於香港初創企業的書(《創業2.0 科網六子蕩寇誌》),故問我有沒有興趣合著:我寫個案,他按每個案例提供理論與簡評(即書中的「知識庫」),如此這本書既可作大學用書,也合一般讀者的興趣。

    提議雖不錯,但寫書付出的心力極巨大,我不敢貿然答允,故找了幾個搞初創企業的好朋友問意見,最重要是弄清楚:香港到底有沒有初創企業,顛覆舊的市場規則,並足以成書?此外,何謂「顛覆」?

    何謂「顛覆」?

    關於「顛覆」,我的好朋友、aNobii創辦人宋漢生為此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刊於今年一月他在《蘋果日報》的專欄上,探討創新與顛覆。簡而言之,他認為初創企業成功的標準,是能否搶佔到市場。而初創企業能搶佔的市場通常有兩種來源:搶佔了原先經營者的市場,是顛覆了行業;拓展出新的市場,是顛覆了用戶的行為。宋漢生認為,「創新失敗,是顛覆不了市場,創新成功,是顛覆了市場。」

    而我倆討論的結果是,創新的公司極多,顛覆的公司極少。幸好細數下來,顛覆過本地甚至世界市場的本地初創企業,仍足夠成書!

    八間初創 五個章節

    以下八間初創企業,構成了本書的五個主要章節:

    • GoGoVan-近年香港最受矚目的初創企業。幾個剛大學畢業的同學,從創立的送飯盒生意發掘出電召客貨車的市場問題,遂利用一個手機應用程式,直接連通客戶與司機,誤打誤撞下搗亂整個行業運作的舊規則,令傳統電召客貨車中心也要被逼轉型。這是剔除中間人(Dis-intermediation)、顛覆市場的經典案例。GoGoVan早已衝出香港,並且融資逾$1,650萬美元,市值逾億。
    • Insight Robotics-一個從小喜歡機械貓「叮噹」的小伙子,因為三次「爆肺」耽誤大學學業,反而利用比別人留在大學裏更多的時間,培養製造機械人的興趣和能力,並將之應用到山火監測上。他的機械人不但取代瞭望塔、閉路電視、煙霧感應等傳統山火監測工具,還能比人造衞星更快更準地發現山火位置。這些機械人現已在70萬公頃的森林上服役,面世以來,沒有漏報過一次火災,。
    • Lifehack -三月剛為本書執筆時,這間網媒的目標是每月吸引2,400 萬瀏覽人次;五月為本書收結時,它已昂然邁向新里程碑:3,200 萬。Lifehack作為一間網媒,全公司沒有一名全職作者;它的題材全球化,但公司職員沒一個不是本地人。它搜尋全球兩百多個網站,提煉每天最受歡迎的主題,故內容源源不絶;又利用數據觀察讀者的喜好,調整內容,增加網站流量,是「數據驅動新聞(Data-driven Journalism)」的上佳案例。
    • WeLend -銀行借貸利息較低,但處理申請需時甚長;財務公司借錢夠快,但利息極高。市場一直缺乏又平又快的借貸服務。但WeLend利用科技,瞬間準確估算借貸人的還款能力,故可又平又快地批出貸款,顛覆金融業。它還北上搞「點對點借貸(P2P Lending)」,把香港的國際金融經驗帶到國內。創辦人投身創業前,在傳統銀行的借貸部門工作了十五年,作出Founder/Market Fit的完美演繹。

    香港互聯網已死?

    除以上四章詳細個案外,我們針對近年一些指「香港互聯網已死」的說法,在第五章簡述四個港人以創意衝出國際市場的成功例子,證明市場再小,也可發揮互聯網無邊無際的特質,走出康莊大道。它們包括:創出全球笑話分享平台的9GAG、首創個人手機殼訂製的Casetify、連NBA籃球教練也用的Coachbase、和創出全球首個語音發送短訊功能的Talkbox。

    Ken本已是「上了岸」的成功商人,為完善同學上課的體驗,願意花大量時間做研究、寫作,冀把自己的創業知識傳承給下一代。我則從孕育意念開始,一直到本書稅稿的幾個月內,不時把寫作過程分享到博客《這雙手雖然小》上,既寫花絮,也試探「市場反應」,學習這些具顛覆性的初創企業,搜集讀者反饋,念念不忘初心。

    有燈就有人 小島燈光依舊燦爛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能在國際舞台上佔一席位,蔚為奇蹟,全靠人才。近年港人出現身份危機,社會內耗不休,但其實香港人才輩出,只是大家未必察覺。發掘他們的創新故事,既是給予他們鼓勵,亦為這城市打打氣,讓大家更有自信,未來創造更多奇蹟。 套用電影《一代宗師》的對白: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只要有人,香港這個小島,燈光依舊燦爛。

    電子書(Googly Play)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