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榜饑渴症

    不久前傳媒揭發,香港有一家「亞洲知識管理學院」向兩間位於美加的「大學」提供認證,以頒授「榮譽學位」予受邀的申請人。記者代申請人向職員查詢,對方回答:「如果嗰位企業家係冇乜任何榮譽資格呢,大部份人是『院士』加『博士』,卡片多啲人就『博士』加『教授』咁。」每個銜頭明碼實價收取行政費,「院士」值$98,000,「『教授』或『博士』就一定會貴啲。」

    我一位朋友原來曾獲對方頒授什麼亞洲傑出領袖獎之類,她抹一把汗地給我們說,幸好當時有足夠智慧謝絕了。我朋友沒有因為一個虛銜而飄飄然,但許多人哪有這樣的定力。再加上頒授的機構如果是知名的Forbes《福布斯》雜誌,你會說不嗎?

    向來擅長製作名單的《福布斯》雜誌,2011年起開始針對新世代頒授”Forbes 30 Under 30“榮譽,在美加地區,每年從20個專業範疇、每個範疇挑選30名30歲以下的傑出人士上榜,例如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當年也曾榜上有名。後來不止美加,連歐、亞、非洲都開始有這個30 Under 30的名單,令這社群越來越大。我一些朋友,也把這榮譽在LinkedIn上重點列出,若加上長春藤畢業生的身份,那真是錦上添花,多令人欣羨的精英啊。

    以採訪科技新聞為主的網媒The Information,也留意到這現象,一名記者在題為Thirsty Under Thirty的訪問中提道,不少初創企業家對Forbes 30 Under 30此身份趨之若騖,甚至四出游說,冀獲提名。這也難怪,「高中」者不但能獲《福布斯》雜誌專頁簡介、拍一輯靚相,自我感覺良好外,還有很多曝光和拉關係(networking)的機會,甚至因此獲得定單、得到投資者青睞,真是名利雙收呢。The Information的記者感喟:要登上這個長達600人的名單根本說難不難,很多時不過憑Forbes編採人員個人喜好而定,但名牌就是名牌,不少人還專門聘請「顧問」來增加自己上榜的機會呢。

    很少人在30歲前就能獲得事業上巨大的成就,但30歲左右,卻是大部份人對名利權最饑渴的階段。以此打造名單,吸引渴望曝光的精英關注,《福布斯》確實對名利圈的人性深有認識。《黑天鵝》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憑幾部破格的作品聞名於世,他是名人、富人,卻對精英階層的爭名奪利深表厭惡,常出言冷嘲熱諷。關於爭崩頭上位,Taleb有句話說得很好:”Success isn’t being on top of a hierarchy, it is standing outside all hierarchies.”

    Taleb是世外高人,出言諷刺當然理直氣壯。我們凡夫俗子一日身處江湖,講這話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