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煙花上升到黯然下台

    作為世上最龐大的「獨角獸」之一(市值達470億美元),WeWork正進行的上市計劃忽然出現變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Adam Neumann上週突遭董事局逼宮。

    這家2010年才面世的企業,在創辦人的野心和投資者的金錢驅動下,規模如火箭般直線上升。不足十年間,它的版圖從紐約市僅僅一個共享工作間,極速擴展到全球111個城市的528個地點。Adam Neumann被孫正義視為「馬雲第二」,光是軟銀(Softbank )就在這家初創押下逾百億美元投資。為什麼它竟在上市的關鍵時刻發生劇變?這個曲折的故事,先由創辦人獨特的身世講起。

    40歲的Adam Neumann是以色列人,從小父母離異,他與妹妹一度隨母移居美國,初中時回國,並曾在以色列的「公社」(Kibbutz)中生活過。相信受這經歷影響,使他把「群居」意念注入辦公室中,形成後來由WeWork帶領的全球「共享工作間」熱潮。

    2008年金融海嘯後,紐約地產市道不景,許多辦公室租不出去。當時Neumann因為唸大學的關係,已移居紐約數年,他和合夥人Miguel McKelvey都有在公社生活過的背景,又曾各自創業,志趣相投。他倆游說一座大廈的業主,讓他們把一層空置的辦公室重新裝修、包裝、再分租出去,從差價中賺取利潤。那就是WeWork的前身,Green Desk。這點子在經濟不景下居然很成功,靈活的短期租約切合剛剛興起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深受自由工作者、斜槓族(slash)等歡迎。2010年,二人把Green Desk做得有聲有色,將之賣斷給業主賺到第一桶金後,決定創辦WeWork,大展拳腳。

    兩年後,WeWork擴展到七個據點,市值約一億美元,嶄露頭角。2014年,WeWork在倫敦開拓了第一個美國以外的共享工作間,該年年底,其全球據點增加到23個,市值達50億美元,晉身「獨角獸」之列。當年初創熱潮方興未艾,WeWork正好趕上這班高速列車,成為鎂光燈下的明星。2017年,WeWork遇上「貴人」孫正義,後者一口氣向其注資44億美元,令其市值直逼200億美元,教市場譁然。2018年聖誕前後,軟銀再度向WeWork注資,其市值更達到470億美元高峰。

    瘋狂的資金令企業的生滅周期以十倍速來進行。WeWork今年決定上市,八月傳媒取得公開的上市文件後,從2010年到2018年間如煙花般上升的WeWork,融資形勢卻急轉直下。

    (待續:WeWork逼宮事件

    參考文章:WeWork’s Neumann Steps Down as CEO, With IPO On the Line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從初創到上市

    香港成功的初創企業少,一大原因是融資困難;融資困難,因投資者看不到回報的出路,所以不敢輕易投資。

    換在美國,投資者投100家初創,哪怕最終只有一間上市成功,投資者亦可藉此套現,獲利以百倍、千倍計。

    初創的存亡,因此和該地資本市場對初創的接納程度息息相關。

    香港是與紐約、倫敦齊名的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但香港的資本市場卻面對嚴峻挑戰:

    第一,市場向內地集中。過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佔總市值64%;同期來港上市的跨國企業,僅佔總市值11%,這和倫交所的55%,或紐交所的30%不可同日而語。

    Screen Shot 2017-07-04 at 12.11.08 PM

    第二,市場依賴舊經濟。金融與地產業佔香港交易市場總市值44%,而「新經濟」如生化科技、軟件等只佔3%(不計騰訊)。相對而言,新經濟佔納斯達克總市值60%、紐交所47%。

    資本市場聚焦增長較慢的舊經濟(市盈率為13.4倍,納指的市盈率為32.8倍),令投資者興趣從缺,更難吸引增長強勁的科技公司來港上市集資,形成惡性循環。

    Screen Shot 2017-07-04 at 12.11.22 PMScreen Shot 2017-07-04 at 12-1.11.37 PM

    香港的上市制度要有所突破,便需考慮因時制宜,容納未達盈利或同股不同權的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問題是,香港不同美國,當地大部份投資者為機構或專業投資者,對科技公司的監管較鬆,但香港的散戶卻佔了市場交易約三成,不能不保障他們的利益。

    為此港交所提出諮詢文件,建議在主板以外另設「創新板」,專為科技公司或新經濟而設,冀在創新與監管中取得平衡,拓展香港資本市場的出路。

    我細閱文件後,覺得其初衷很好,還與幾個相對成熟的初創企業如GoGoVanGreen Tomato等與負責該項目的港交所職員交流了兩小時。最大好處是雙方理解更多,舉例,港交所認為「同股不同權」的安排必受初創歡迎;事實上,有些初創在融資時給予某些投資者過高待遇,其實想藉上市的機會沖銷之。如何能在上市時既接納初創主要創辦人同股不同權的安排,又不容個別早期投資者權利過大,便是港交所聆聽市場意見後,要小心斟酌之處。

    抱殘守缺易,要在令監管機構滿意下有所突破卻很難,港交所開拓之心或比創科局更勝一籌。初創不妨一看文件,表達己見,將來上市環境改善、初創融資活絡,自己也受惠。

    ***

    本文精簡版2017年7月14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陳民亮的雷蛇帝國

    你大概沒聽過「陳民亮」這名字或「雷蛇」(Razer)這品牌;我也沒有。所以當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來電問有沒有興趣和陳民亮碰面時,我先是一呆,匆匆上網查看後,才知自己落伍。

    新加坡人陳民亮今年39歲,在27歲創業前,他是一位畢業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系的律師。12年間,他把代表雷蛇的熒光綠三頭蛇,打造成在電競或遊戲界無人不識的標誌,其品牌地位相當於個人電腦裏的蘋果。2015年Juniper Research把陳民亮列為「十大最具影響力科技領袖」,排名猶在阿里巴巴的馬雲或Tesla的Elon Musk之上。一年一度洛杉磯最受科技界注目的展覽全球消費電子展CES,過去15年曾七次將雷蛇的產品列為「年度之最」,此紀錄暫時無人能破。

    無寶不落的李嘉誠,最近透過旗下維港投資注資雷蛇,市傳投資額達5000萬至1億美元,令其市值逼近20億美元雷蛇三年前已晉身「獨角獸」,市值逾10億美元);此外還促成雷蛇與電訊商3合作,劍指流動遊戲玩家

    陳民亮的雷蛇帝國由一隻滑鼠開始。他是電競遊戲的狂熱玩家,為追求精準和靈敏,和幾個工程師朋友合力設計出一款打機專用的滑鼠,結果不但電競成績如虎添翼,還引起其他玩家好奇、打聽、追捧。2005年,陳民亮眼見用家對尖端遊戲用品的追求勢不可擋,毅然對父母先斬後奏,離職創業。

    雷蛇的用家不是一般遊戲玩家,而是和陳民亮一樣的重度甚至職業玩家,他們會為追求差之毫釐的表現而一擲千金。這群職業玩家的出現和電競產業的急速成長,令雷蛇發展一日千里,如今它已是擁1000名員工、逾3500萬用戶的世界級品牌;美國、歐洲、亞洲的盈利貢獻各佔約三分一。月前彭博社更曾傳出消息,雷蛇有意於年內在香港掛牌上市,預計集資4億美元。消息若屬實,將創自去年底美圖(01357)上市以來,香港科技公司新股上市的最大規模。

    min copy.jpg

    對比創業初期勒緊褲頭過日,陳民亮現在掌握的資源充裕得多。雷蛇不但已三次進行併購,還成立了一個3000萬美元的基金zVentures,投資於其他初創,進一步壯大其帝國。

    陳民亮說,他生於保守的華人家庭,父母從小灌輸將來的職業選擇只有兩種:醫生或律師。結果四名子女中,兩位從醫,兩位當上律師。

    陳民亮如果沒聽從內心呼喚而繼續當律師,相信也是位一流的律師,但世上就會少3500萬因為雷蛇而快樂的用家,和一個以三頭蛇為標誌的帝國。

    ***

    本文2017年5月2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