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2」

    疫情關係令大家都用多了網上服務,並習慣給予評分。我卻因此想起《黑鏡》裏,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單元劇Nosedive:

    在主角Lacie身處的時空,很多社交接觸都可互相評分,匯集而成的總分,成為個人所得待遇的指標。Lancie為得到較佳評分以打入更高檔的圈子,事事討好,偏偏卻遇上連串意外,反致評分插水式下跌,結果萬劫不復。

    不少以科技提供平台服務的企業,讓雙方互相評分以促進有效配對,這看似高效、科學、透明,但問題漸漸出現。最關鍵的是,這些科技公司完全依賴數據作出判斷,根本缺乏以人為本的服務文化。我最近收到某服務配對平台一封措詞嚴厲的電郵(stern reminder),告之他們收到一「事故通知」(Incident。這是大機構的語言偽術,即「投訴」吧),致我可被永久停用服務。可惜對有關「事故」詳情,卻以「私隱」為由隻字不提。

    我當天只用了一次服務,是誰匯報發生「事故」,顯而易見。心想向來是個循規蹈矩的好用家,到底哪兒招惹了你?一氣之下,想「反擊」對方,把這次服務的評分打成一分…

    但就在那瞬間,我察覺有些地方不對勁。我生氣,不是因為服務欠佳,而是因為那封電郵的措詞、態度和內容令人不安;我生氣的對象,是發出那樣一封電郵的平台,並非服務提供者啊!如果我只打一分,那服務提供者想必也將收到一封類似的電郵,他也同樣會感到委屈,而且會被威脅遭凍結戶口,那可影響人家生計啊。這個思想掙扎的過程,令我不期然想起Nosedive的劇情。

    評分制度最大的負面影響,是為惡意提供了方便又匿名的出路。人性總有陰暗面,不問情由都可隨意給別人打低分,對方縱感到委屈也無從申訴,令一件小事都可以產生互給低分的惡性循環。像我這次遇到的「事故」,如果該科技公司先告之一方通報的「事故」詳情,再向另一方求證,必要時再以友善的口脗告之建議,效果想必更佳。不過這種具同理心的處理手法成本高,不符科技公司所恃的效益。

    如果評分制度普遍得如Nosedive的劇情,人人為那小數後的兩個位忐忑,深恐分數太低會影響自己得到的各種待遇,那將多可怕。為推遲這一天的來臨,唯有多用不同平台的服務,總之盡量勿讓一個平台獨大。對企業來說,壟斷市場是王道;但對消費者而言,唯有競爭不息,才能確保我們有機會得到較佳服務。

    ***

    本文精簡版率先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非一般女子

    最近和兩位聞名已久的創業女生深談,她們各自的故事再書3000字也說不完,且寫幾筆點點題。

    Michelle辛婥琳應該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創業女生,我一些不識科網的朋友也聽說過她。她的故事是近年不少「棄高薪厚職而創業」的原創版本:Michelle出身中產、是會考九優狀元、芝加哥大學畢業後加入高盛任分析員。2010年年初,她患病休養在家,有機會靜下來反思時,赫然發覺那高度競爭與忙到晨昏顛倒的工作生涯,並非其理想。覺醒後Michelle決定投身科網。她曾創業,首個項目以失敗告終;不服氣,遠赴矽谷學編程、加入當地初創、再回港自立門戶。

    我和Michelle見面時,抱著一大疑問:為什麼所有有關你的報導,都重覆同一故事?難道沒有人問過你其他問題嗎?她秀眉輕蹙、表現大惑不解:就是啊,我也不明白。要知道我離開高盛創業,已是七年前的事了!

    Michelle創立的First Code Academy早已踏出香港,進軍新加坡和台灣,可是外界對其所知,仍停留在一個女孩驀然從華爾街投奔矽谷的印象上。

     

    Ada何靜瑩見報也不少,但她和Michelle不同之處是,幾乎每篇有關她的報導,都有新故事。Ada中學唸協恩、後赴華盛頓喬治城大學讀外交,往哈佛大學進修公共政策碩士前,也是曾先後服務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的精英。但她符合主流社會期望的生命軌跡,卻在進修回來後迎來一次又一次突破。

    首先她被冠以「哈佛工廠妹」的外號,在屯門成立針織廠L plus H,一方面助早已「掛靴」的中年婦女重投職場,另一方面幫「香港製造」的服裝品牌以高檔之姿行銷海外;然後,以行外人身份,透過監製音樂劇讓基層青少年重拾自信、擴闊眼界,還促成紀錄片《爭氣》的上畫;最近她更踩入科網地盤,打造共享經濟平台Paxxioneer,讓一些心靈乾涸如咸魚的中產,透過旅行與有不同專長的「大師」相處,重燃對生命的熱情。

    我想以Michelle和Ada的過人才智,即使留在原來的領域,發展也會很好。但在這些男性主導的頂尖行業裏,她們能像今天般,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鋒芒,而不必承受同儕與外界的指指點點嗎?

    ***

    類似舊文:女創業家速寫創業女強人

    本文精簡版11月10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一刀不剪導演版

     

  • 創業三部曲之三:時勢

    找到市場痛點和可持續營運模式,是創業最基本的兩件事。但有不少創業者縱擁有完美計劃,推進業務仍甚艱難,為什麼?

    譬如研發一套教育軟件,以香港市場來說,只要在數十萬學子中,有一兩個百分點的人採用,盈利已很可觀;若再加上海外市場,Excel上的數字更加誘人。但現實卻事與願違。我不時聽到創業的朋友吐苦水:條數係咁計,但…

    我們的初創企業Pawsible,以「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概念,連接寵物民宿和寵物主人。條數咁計:香港有280萬住戶,當中約十分一,即28萬戶,有養寵物。假設其中一半養狗(即14萬戶),只要百分之一成為民宿家庭,每年就可為市場提供至少1400個「寵物宿位」,足以和全港寵物酒店平分秋色。事實是否如此?

    不知道。這也是創業最刺激的地方:不試過你永遠不知道。

    所以除了要找到市場痛點和可持續模式外,還要看時勢是否造就一間Start-up。走得太快,時勢不就,無論多努力都功虧一簣--經典案例之一是1999年成立的「蘋果速銷」,當時港人網購習慣未形成,加上競爭對手大力打壓,才一年便以失敗告終。據說蝕本十億元。

    但若走得太慢,進入市場時已無太多空隙可乘,也只有捱打的份。唯有在巨大趨勢來臨時剛好同步,不徐不疾乘勢而起的,才有機會成為贏家。

    三年前講「共享經濟」,說讓陌生人做你的司機?到千里之外「三唔識七」的家庭投宿?很多人不能接受。但在Airbnb和Uber不遺餘力的推動下,多少人已成為其忠實擁躉。餘此類推,三年之後,讓陌生人上門煮飯、洗衣、抹車、蹓狗…可能是件理所當然的事。你相信嗎?

    ***

    相關文章:

    創業三部曲之一:找痛點

    創業三部曲之二:找收入

    ***

    本文原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