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殺手

    Google雄霸世界搜尋引擎盟主之位近三十載,從未有對手足以撼動其寶座,今日終或面臨存亡威脅。

    (相關舊文:平行時空

    兩個多月前OpenAI旗下人工智能對答器ChatGPT橫空降世,用戶人數(Monthly Active Users, MAU)已超越1億的里程碑,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科技產品。這是什麼概念?在ChatGPT面世前,最快達1億用戶的紀錄保持者是TikTok,時間為九個月;再之前,Instagram用了30個月。相信不必多久,ChatGPT就能踏上超過10億用戶的另一台階,足以和Google、Facebook等盤倨用戶榜首多年的武林盟主較量。

    (相關舊文:ChatGPT旋風科技霸權

    我們以「關鍵字」(keyword)作搜尋的第一步,再從搜尋結果或廣告中篩選、發掘相關資料,多年來行之有效,習以為常,而Google的整個商業模式都奠基於此。但以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ChatGPT,用法完全突破已知維度,搜尋效率快上多倍。我舉例簡單說明一下。

    我恰巧需要選購行山杖,正打算以Google做資料搜集時,靈機一觸,改以ChatGPT代勞,試試效果。我先用英文問,以輕巧耐用為條件,請推薦五個品牌,並以價格排序。結果出來後,我發現其中一款是朋友曾借我用過的Black Diamond,其價格正好排在中間,便再下指示:請從中選出最優秀的三款型號,並以價格排序。按最新的結果,我再查詢香港哪裏有賣,ChatGPT就提供了幾個零售商的名稱。ChatGPT助我從海量訊息中提煉所需資料,整個過程不過幾分鐘而已!

    以上資料搜尋,當然完全可以用Google來做,只是每走一步,我都需要自己就搜尋結果速讀、對比、判斷等,要達同樣效果,估計15-30分鐘大概免不了。如果說Google搜尋好比自己從一大本行山杖目錄中細細挑選,ChatGPT就仿如我直接請教行山發燒友作推薦,一步到位。這就是ChatGPT在搜尋上顛覆之處。

    想像一下,如果足夠多人在進行搜尋時捨Google而取ChatGPT,那會對Google產生怎樣的效果?它以競拍作價的關鍵字還會那麼值錢嗎?還有幾多網站會努力地做SEO和SEM(搜尋引擎優化及營銷)或光顧相關服務?相信圍繞Google產生的整個服務生態鏈都會受到挑戰。

    這絕非危言聳聽。ChatGPT面世後,便有衝擊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股價之說,並使其CEO高度警剔,敦促員工作努力優化Google的同類產品Bard。科技界有個說法,一個新產品要取代原來的霸主,必須好用十倍。Google自1996年誕生以來,從未遇過有此等實力的對手,但ChatGPT看來不一樣。

    (參考資料:ChatGPT火紅 Google地位不保?ChatGPT會取代Google搜尋嗎?

    互聯網的消息天天都多,但以長遠眼光來看,大概99%是噪音。近20年來,web2.0和移動互聯網先後掀起過巨浪,改變了科技界的版圖。如今看來,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帶來的地殼變動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這代人,肯定會再度見證新一波科技革命。

    (後記:ChatGPT替我篩選了三個不同型號的Black Diamond行山杖後,我還是用Google、到訪Black Diamond網站、就這三個型號再作比較,最後才下決定。所以到目前為此,Google和ChatGPT之間可以說是互補而非替代。然而這個簡單的實驗,足以令我感受到ChatGPT如何大大提升搜索效率。)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新傳之道

    母校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新任院長朱順慈教授(Donna)十分疼愛學生,農曆新年假期一結束就為同學們安排一系列活動,統稱「新傳之計在於春」,或教他們著裝打扮建立形像,或提供各式資助詳情供他們申請等。她邀請我為師弟妹們策劃「行業趨勢講座」,好讓他們知道唸傳播的出路並不少。

    我一直在「傳媒」和「初創」兩個界別中遊走,即使自立門戶開設公關公司,不少客戶也是初創。我覺得出身傳媒的好處是重視溝通、具解難能力等,這都非常適合在初創的環境中打滾。以「傳播」和「創新」為核心,我請了三位在各自領域做得非常出色的朋友擔任講座嘉賓,她們都是唸傳播出身的,其中分別在新世界集團和初創9GAG任職的Fiona(溫師雁)和Bonnie(黃慧雅),是中大新傳的校友;而最年輕的講者Alexandra(梁翠欣)則來自浸會大學的傳理系,專攻廣告及公關。

    三位講者中,我只知Alexandra是創業的 – 她今年才26歲,但三年前已開設了自己的數碼營銷公司,專服務餐飲業,年收入數百萬元 – 卻沒想到 Bonnie和Fiona原來都很有創業家精神。

    (相關舊文:Z世代的終極筍工

    Bonnie未加入9GAG前,做過旅遊記者,又曾經營烘培生意,性格外向好動。她記得去9GAG面試時被CEO問道,你的履歷我已看過了,不如請你講一些我不知道關於你的事。Bonnie未料到有此一問,就把她原以為不大相關的烘培生意經歷說了出來,而且越講越起勁,直談了個多兩個小時!她的精力充沛和熱情當然贏得CEO歡心,從此加入成為9GAG一員,專責拓展廣告客戶。

    Fiona是新世界發展的企業傳訊總監,但她處理的項目總是又急又複雜,超乎我們對「corp comm」的想像。比如說她在疫下籌建Share for Good平台,配對捐獻和受助機構,所需的不僅止於溝通和動員力,還需具備創業者的「can do」(說到做到)精神,才能在短時間內把平台構建出來。很多人視加入大公司的傳訊部為閒職、優差,最怕遇上「關公」(公關災難),但Fiona卻道,有危機、要拆彈,才能顯示你的價值。這並不是一般的「打工仔」心態,反而顯示出創業者的承擔精神。

    講座結束前有位校友舉手發問,提到在座講者出身傳媒卻沒當上記者,那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這是許多年青人浪漫的誤會,以為只有在前線衝鋒陷陣的,才能發揮工作的意義。其實每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可發光發熱,只要保持熱心,以有用之軀,總有回報社會的機會。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

    後記:離開時各講者互相交換聯絡電話,忽然Alexandra忍不住向Bonnie高呼,「我們曾經通過訊!」原來她曾光顧Bonnie訂購蛋糕,一輸入對方電話就顯示了二人的通訊紀錄。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多奇妙,大概也是某種吸引力法則在發揮作用吧。

    (相關舊文:小火花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公關行銷天才

    Netflix劇集《Emily in Paris》是一個芝加哥女孩在巴黎工作與生活的故事,公式化劇情與明快節奏,配合悅目的風景與時裝,商業計算準確。主角Emily甚懂營銷之道,不但一次又一次成功為客戶推陳出新,自己也晉身為粉絲眾多的KOL,在IG上建立起一個有影響力的平台。

    《Emily in Paris》的橋段表面上簡單,但細看之下頗有意思。Emily的營銷之所以成功,因為她有幾點做得很出色:

    1. Product Market Fit – 美國少女嚮往巴黎的時尚文化,但不懂法語。法國人吃喝穿載自成一格,未必掌握「鄉巴美國佬」到底喜歡什麼。Emily以美國人身份闖進巴黎時尚圈子,她的所見所聞便如時尚雜誌的選材,把美國人想看的巴黎,以美國人懂的語言描繪出來。這可以說是教科書級數的Product Market Fit呢。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不要浪費彈藥

    2. 先讓100個人愛上 – 在你或你的產品被100萬人愛上之前,先使100人深深愛上。許多人一建立品牌就想無差別地「橫掃」市場,實在浪費彈藥。聰明的方法是先找出對品牌最有價值的追隨者,努力爭取歡心,令這些早期追隨者成為忠實用家,這樣他們也將會是最有說服力的推銷員。Emily最早的追隨者也不過是身邊的人,但因為她本身的圈子都是有影響力的時尚人士,所以才能發揮有效的「病毒」效應。

      (相關舊文:機關槍與聰明彈

    3. Retention, Retention, Retention – 顧問公司Bain & Co發現,每保留10%舊客,就能為企業帶來30%盈利。許多品牌把焦點放在不斷引入新客戶上,渾然忘記之前努力「儲」回來的舊客,往往更有有價值。就營銷而言,acquisition(開拓新客戶)固然重要,retention(保留舊客戶)更形關鍵。Emily似乎是天生的營銷人才,她很懂維持IG上的熱度,連短暫失業(第三季劇情)也可成為與粉絲互動的主題,豈有不成功之理?

      (相關舊文:中秋送禮

    寫到這裏,聰明的朋友大概已猜到,上面寫的不止《Emily in Paris》劇情。我看劇時不斷想到一本有關growth hacking的天書,那是真正的營銷天才Ryan Holiday寫於2014年的Growth Hacker Marketing。該書出版至今雖已近十年,但營銷智慧毫不過時,從電郵、博客、臉書到抖音,平台或有更迭,但核心依舊是以testable, trackable and scalable(可測試、可追縱、可規模化)的手段進行營銷,以補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章廣告)浪費和難計算回報之不足。看劇賞心悅目,看書有助思考,兩者配合更覺充實呢。

    Growth Hacker Marketing by Ryan Holiday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