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慈山寺這天,天氣非常好。這裏採人流控制的預約措施,所以遊客不多,藍天白雲配古雅的仿唐建築,我們隨心漫步其中,細味這靜好的環境和空間。
山門是慈山寺中軸的第一道門,門口放了一對青銅鑄造的金剛力士「哼哈二將」,表情甚威武。抬頭是一個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書的牌匾「入解脫門」,落在這裏,很妙。
入門之後的庭園叫「歡喜地」,在進門的兩邊各種了一株羅漢松,一株經過修剪,另一株則自然而生,為什麼?此設計別有深意,是要我們認識「分別心」,勿執著於比較美醜、善惡、好壞等。庭園另一端設兩個半月形蓮花池,池中蓮花盛放,顏色嬌美。蓮花雖出自淤泥,但自身卻清淨無垢,佛教用蓮花比喻「煩惱即菩提」,先正視煩惱,才能淬鍊出智慧。
從這裏穿過彌勒殿,便來到大雄寶殿所在的「大庭院」。登上大雄寶殿的石梯共分三段,卻一段比一段斜,上坡的路也越來越難。這是把佛陀修行成佛之路的艱難,形像化地表達出來,寓意修行的人必須有堅強的心志才能達到目的。
我最喜歡普門前面的「洛伽池」。池面平靜如鏡,象徵以般若智慧觀照萬象;但池邊卻有一深坑,這裏的池水流動不已,它代表「我執」,心裏有執著,煩惱便生生不息;池的周圍以石材舖成十二圈同心圓,似池水的漣漪,也代表佛教的「十二因緣」。
離開普門,便開始接近慈山寺最出名的觀音像了。這座高達23層樓的聖像以青銅鑄成、塗以白漆,它面向一道長長的「慈悲道」,道旁種了十八顆羅漢松。慈山寺以「供水」代替燒香,聖像前方有一制水盂,喚「千處應」(意為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善信需小心奕奕端起一碗水走向觀音像。我們的內心也一如手上的水,要專注當下,才可滴水不漏,平穩到達。
建議大家臨走前,不妨到普門殿下學習抄經。這裏不但涼快,作為走了半天的休憩之所,而且專注抄經可以放鬆身心,抄完帶回家,是最好的紀念品。
慈山寺處處設計精巧,又寓意甚豐,我沒參加導賞,為什麼彷彿瞭如指掌,寫得頭頭是道?因為我有「慈山寺App」。這小小導航程式由香港的Green Tomato團隊開發,參學的人只要載上自己的耳筒便能邊行邊聽,完全省卻租借耳機的麻煩,這種功能,全世界博物館皆適用。
常有人嫌香港的科技產品不夠石破天驚,改變不了世界云云。其實科技不必每每像「果汁機」般鬥難鬥大鬥誇張,小而美的產品,方便眾生,也是功德。
***
本文2017年5月12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文經修改、加長、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