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尖峰

最近參加某創科活動,認識了一位互聯網的前輩。內地出生的他約五十開外,文質彬彬,在美國生活多年,能操十分流利的美式英語。我有眼不識泰山,與之交換名片後偷偷上網搜,才知他是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其中一位合夥人(co-founder)。在內地,他曝光雖遠不如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但「輩份」超然,是被圈子內視為「互聯網大佬」一類的人物。我少見多怪,與之一席話頗開眼界,藉此專欄速記一二。

前輩的背景令我想起電影《中國合夥人》:80年代在內地的一級大學畢業後,考取獎學金遠赴美國深造,然後以異鄉人的身份留在彼邦發展,是內地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學海外的人才。那段歲月想必又有激情、又有挫敗,是混合眼淚與汗水的臥薪嚐膽。他們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千禧年的科網熱前後,三位年輕人和他們的好友們,在那段時間成立了三家互聯網公司:騰訊(1998年)、阿里巴巴(1999年)、百度(2000年)。在中國的互聯網大潮形成之際,前輩是衝浪的第一批人。

但他並沒有在波濤洶湧中逗留太久。公司上市後,他才四十出頭,手裏幾個巴仙的BAT股份足以令他晉身世界級富豪之列。這些年來,他在美國、內地、香港成立了不下十個家族基金,有的支持慈善和教育,有的作風險投資。他人在北京、新加坡、香港三地走,夏天則喜歡回三藩市灣區,陪在彼邦唸書的孩子放暑假。

雖已退下火線,但前輩寶刀未老,我與他談起初創種種,他邊聽邊問,思想十分銳利。而他並非那種喜歡吹噓的「大隻講」,當我們不提問時,他也基本不搭腔,低調慎言。一席話裏我印像最深刻的,是他說的一句話:「一家企業最終的成就,由創辦人的能力決定。」這話聽起來理所當然,卻隱含進退的智慧。

BAT三巨頭中,馬雲率先引退,顯示他或察覺自己的能力已無法再領企業前進了,不如退位讓賢;馬化騰和李彦宏仍在位上,但前輩輕輕搖頭,說他們大概都已過了自己的尖峰。比如當Google決定2010年退出中國業務後,百度如飛龍在天漸入佳境,並晉身內地搜尋一哥,但近年卻鮮有佳作亮相。

我追問他怎麼看緊隨BAT的後浪,他講出幾家香港人也不感陌生的企業:小米、美團、今日頭條、抖音等(後兩者皆「字節跳動」屬下公司,由張一鳴在北京創立,七年間已成為世上最大獨角獸之一)。江山代有人才出。

不知道香港有沒有誕生過因互聯網而成巨富的企業家,並在尖峰過後,仍留在圈子裏,以資金和經驗扶掖後進?或許要有這種人出現,香港的初創圈子才會有另一番風景。

相關舊文:他成功了你沒有

//「你的器量如何,你的成就也必如何」。一位創辦人的胸襟,與他的成就有莫大關係。//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