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揸的士好過打工?

本文和上周見報的「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一樣,答案是「antifragile,反脆弱」。

(相關舊文: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迷?

上一篇文解釋了什麼是「反脆弱」,即擁有從不穩定中得益的特性。我們以免疫系統、餐飲業、和鐵達尼號的沉沒令造船技術更先進為例,說明「反脆弱」的重要。不過,這些例子似乎沒怎樣提供生活上應用的啟示。那就讓本文講一講「反脆弱」的應用,例如為什麼作者Nassim Taleb認為揸的士好過打工吧。

我們知道,「黑天鵝」事件(重大而罕見的危機)一定會發生,而隨世界連繫得更緊密、科技越見日新月異,危機發生的機會必然更趨頻密。可以預見我們一生中,很大可能會面對一次,甚至多次危機。因此Taleb認為預測危機沒什麼意思(它一定會出現),何況預測也會出錯,所以應對危機的最佳方法,不是預測它、避開它,而是練就「反脆弱」能力,毋懼危機發生,還能從中得益。

Taleb提出一個方法,就是令自己經常曝露在可控的危機中,從危機中獲得資訊和反饋,從而能持續自我調整、進步,令自己更加「反脆弱」,避免一旦面對巨大危機時會不堪一擊。就如多次細小、可控的山火,能把樹林中的易燃物料消耗掉,避免它們累積得太多,否則一個小火苗都會鑄成巨災。

舉例,Taleb認為的士司機正因為收入不穩,所以反而比機構職員更加「反脆弱」。因為收入多寡是一種訊息/反饋,若遇上單子比平常少的日子,的士司機馬上可以調整路線碰運氣,令自己掌握更多能找到客的地區;相反經濟不景時,機構職員能做的十分被動。若不幸遇上長期經濟低迷,有鬥心的司機還會想方設法開拓收入來源,比如嘗試和餐廳合作送外賣;但長期在超穩定環境中工作的機構職員,一旦在經濟低迷時被裁,將很難適應。

的士司機以不穩定的收入,換來更多來自環境的反饋,從中增強適應力(反脆弱);機構職員得到的是穩定收入,但代價卻是缺乏適應力,所以更易受到危機打擊(脆弱)。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或想像一下的士司機好比千千萬萬中小企,能在危機中靈活變通(我知道有些初創在疫下不斷嘗試,摸出另一條路,結果轉型後比之前更成功),而機構職員好比跨國企業,要一下子轉型很難,結果一旦無法安渡危機,整個帝國全面崩塌,犧牲者眾。以「初創」代替「的士司機」、「跨國企業」代替「機構職員」,會否較易接受Taleb的觀點?有些道理,本質和表像區別太大,要掌握的確不容易呢。

(《反脆弱》三部曲之二)

***

本文精簡版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