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本地市道復甦,商業活動漸多,我幾個客戶的公關活動也繁忙起來。近距離觀察傳媒和初創之間的互動,深深感受到兩者之間複雜又矛盾的關係。
一間初創在剛起步時對傳媒的態度最純粹最強烈:渴望得到傳媒關注。除採取stealth mode(低調策略)的極少數團隊外,絕大多數初創都希望引起傳媒注意,能被對方稍稍報導一下。因為在這個從0到1的階段,任何曝光帶來的好處都多於壞處,不被報導比壞消息更糟糕。在前疫情期、初創活動此起彼落時,如果你以某大財經或科技媒體記者的身份穿梭其中,會有成為大人物的錯覺,因為前來自我介紹和交換卡片的初創CEO絡繹不絕。
這也是媒體對初創比較友善的階段,因為一家沒什麼業務的初創,也實在沒有什麼醜聞可爆。有眼光的記者,如果從團隊、投資者或產品中發掘出有趣的故事,不難寫下獨家故事,點石成金,皆大歡喜。
(相關舊文:我要成名!、初創如何應付負面報導、不要浪費彈藥)
過得三四年,初出茅蘆的團隊成為「過氣」初創後,面對的形勢已大大不同。且不談那些已捱不下去夭折了的公司,能做出幾年業績的初創都有一點本事,若在這個階段需要傳媒青睞,百分之九十必有所求:或為了開拓新市場做準備,或為了下一輪融資舖墊,甚或為了平衡一些醜聞帶來的負面形像。可是對傳媒而言,因為這些公司已不是新鮮出爐的香餑餑,訪問它們的門檻高了很多。而且最常出現的矛盾是,傳媒採取的角度往往不是這些公司們想曝光的角度。此乃兩者角力最多的階段,如何找到一個傳媒感興趣、初創又不抗拒的角度曝光,牽涉複雜的計算、判斷和經驗。一家初創的公關工作做得到不到位,在這階段最見真章。
(相關舊文:機關槍與聰明彈、「士多」關公事件、有曝光就是好公關嗎?)
一家初創若經歷了十年八載仍屹立不倒,應已達到一定的規模,最成功的或已成為上市公司。到這個階段,如非必要,公司創辦人對傳媒的態度通常為可免則免,擔心有任何引起傳媒注意的消息傳出,難以招架。已晉身大機構的初創通常有一定影響力,傳媒也對它們有所期望,不會像對待初出茅蘆者般友善,做得好的通常得不到讚賞,稍一不慎發生失誤的卻會遭到大力鞭撻。對大企業有這種「不對稱」的態度,是傳媒本質使然,否則就成喉舌了。說來我也有幾個朋友今已晉身這個階段,幾乎絕不主動接觸傳媒,深恐觸動傳媒神經時無法應付。
我給這些朋友的建議卻恰如其反。我說你應趁風平浪靜時多和傳媒交流,加深彼此認識,建立互信基礎。萬一有天發生醜聞需要澄清,也有對你信任的媒體願意聆聽,不會「求助無門」。當然,這方案只對光明正大的企業有用,牽涉旁門左道者例外。
(相關舊文:離奇過小說、金髮美人成魔之路、矽谷超新星的磒落)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