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文章提到,以色列奉行精英制,於公開試中表現優秀的少年會被甄選出來,在兵役中收編於情報小隊8200或精英組織Talpiot,接受特殊的科技和管理訓練。這些少年服罷三年兵役,彷如美國的哈佛畢業生,既有自信又有條件,很多人會投身創業。想像一下每年香港公開試最優秀的學生,不去報讀醫科而投身初創,那是怎樣一番光景。
除兵役與精英制外,還有什麼因素促進了以色列的創新和科技發展?說起來也和人才有關,那就是1990年代湧進來的新移民。前蘇聯解體後,大量來自俄羅斯的工程師、科學家、醫生等湧進以國,帶來鮮活的下而上創新動力,並持續至今。
這和多年前的香港有些相似。四十年代國共內戰,大量難民從北方南下,當中不少是略有家底的商人,或讀飽書的知識份子,這些人才的投入,奠下香港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的基礎。
而在美國,科技界有很多巨企的創辦人都是新移民。如Google創辦人之一Sergey Brin就是典型例子,其父母均為來自蘇聯的猶太人,80年代移民美國。其他還有WeWork的Adam Neumann、Tesla的Elon Musk等等,多不勝數。
新移民往往對一國經濟起飛有關鍵作用,可惜現在民粹主義流行,說這話並不討好。為逃難而來的新移民能歷經千山萬水、橫渡怒海而來,當非好逸惡勞、貪生怕死之徒,如果給予他們安定和發展機會,他們往往比「原居民」刻苦、更願意創業,並因此為社會帶來更多就業,成為經濟的動力。
說回以色列這個只有800萬人口的創新之邦。地理上以色列被強敵環伺(包括回教或阿拉伯國家),令他們的創新有兩大特色,其一是人們大力發展不需生產、硬件、或運輸等的電訊或資訊科技業,以突破地理上的封鎖;其二是盡可能以全世界為市場,不受本土經濟太小所困。
以上種種,不知對即將隨GLO Travel到訪以色列遊學的一批香港中學生,有何啟發?我更期待聆聽他們的見聞。
相關文章:創新之邦以色列
本文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