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歲可以轉行嗎?

    一個人事業成功的話,50歲提早退休,或50歲辭去高薪厚祿自立門戶,聽起來都算還不錯的主意。但50歲轉行?50歲才開始接觸一項從未做過的工作?似乎不像是最好的出路。

    尤其在我身處的科網圈子裏,不少人年紀輕輕就創業,一帆風順的話,三、四十歲足以「財務自由」、從原來的崗位上退下來,50歲左右開始轉當個風投之類的,十分恰如其分。或30來歲轉行,也有機會在事業上更上層樓。但50歲轉行?真有點不可思議。

    (相關舊文:50歲可以創業嗎?

    因此當朋友分享一位《金融時報》專欄作家Lucy Kellaway夫子自道的一篇文章時,我感到十分好奇,細讀之下又覺甚有啟發。

    Lucy Kellaway在《金融時報》筆耕逾30年,名聲不錯,而且她也很滿意工作為她帶來的社會地位和認同。但當她50多歲時、雙親在十年內接連去世後,她開始正視自己對工作感到透支和厭倦的情緒,毅然轉行,當上教師。

    一開始當然有諸多不適應,而且她也不被看好有本事教到退休。但成為老師四年後,Lucy Kellaway已克服種種困難,不但上課游刃有餘,也從學生身上收穫很大的滿足感。她覺得自己有可能教到75歲,比那些較她年輕得多的同事教得更久。她的領悟是什麼?

    首先,從踏入社會工作直到退休,我們在職的時間可能長達四十多年,大有機會從事多於一種職業,在過程中經歷不適與挑戰,和收入的大幅變動;這都很正常。我們沒必要為自己設下只做一行的框框,或因為恐懼轉變而「堅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以作者為例,轉行後她一開始的收入只及從前的五分一,但新工作為她帶來前所未有的動力和對生活的盼望,足以彌補收入減少的代價。

    其次,說到收入或「前途」,身為「再培訓」一員,作者早已從上一份工作中累積了名譽、地位和財富,當她轉行教書後,她覺得毋須再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或討好上司,以「證明」自己的能耐。她可以一門心思放在學生身上,全情投入教書,把辦公室政治什麼的統統抛諸腦後。上司若對她不滿把她辭退,她也無所謂,畢竟她已毋須再為五斗米折腰。何況我相信,一個人若用心從事自己心愛的工作,很難表現不如人意。這樣的打工生涯聽來實在不錯。

    不少人的心願大概是若能在50歲退休就不錯了,讀過這位前《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的「五十後轉行自白」後,看來即使50歲後轉行也不錯。但前堤是,最好能效法這位Lucy Kellaway,能從第一份職業中累積足夠的資本,那才有底氣做想做的事啊。

    (相關舊文:想做的事就去做

    參考資料:Leaving burnout behind: the pain and pleasure of starting a new career in my 50s (The Guardian)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何詩蓓的成功方程式

    執筆時「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剛剛在女子單車場地爭先賽中,再為香港增添一面奧運銅牌。加上張家朗的金牌(劍擊)、何詩蓓的兩面銀牌(自由泳)、劉慕裳(空手道)和女子乒乓球團體賽(杜凱琹、蘇慧音、李皓晴)各一面的銅牌,香港在2020東京奧運總共拼得六面獎牌,真是史無前例大豐收!

    健兒們的出色表現不但令港人的運動熱情升溫,更令大家對運動員比賽以外的生活好奇起來。其中傳媒大肆報道,「小美人魚」何詩蓓不但泳術出眾,還獲八級鋼琴資格;較少人知道的還有深得港人歡心的李慧詩,單車以外的興趣是寫作。她四年前入讀浸會大學的「創意及專業寫作」,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出版首部作品。她曾接受一份文學雜詩訪問,提到閱讀與寫作是她的減壓良方:

    「當我練得很累,而你不讓我閱讀和寫作,我會覺得很壓抑,好似整個人什麼都沒有,好虛無。」何詩蓓也說過類似的話,謂自己留學受訓期間常在宿舍彈琴放鬆。

    作為世界級運動員,何詩蓓和李慧詩必然要為其運動項目付出超乎常人想像的努力和時間,而她們竟能同時兼顧彈琴或寫作的興趣,這不是太累了嗎?她們不怕分心嗎?時間難道夠用嗎?然而大家可有想過,或許正是因為有彈琴或寫作等運動以外的興趣,才令她們登上世界級舞台?

    (相關舊文:奧運精英給初創的啟示

    我喜愛的作家/企業家Ryan Holiday,在他其中一本書Stillness is the Key裏提到,偉大的政治領袖兼大文豪Winston Churchill邱吉爾,運籌帷幄背後有兩大「唔關事」的嗜好:「砌磚」(brick-laying),「他一小時可砌90塊磚」,和畫畫,那是他在一戰最黑暗期間培養出來的興趣。而相對邱吉爾在政壇和文學上的大放光芒,其畫功和砌磗的表現皆十分普通,但他一生都從這兩項嗜好中得到極大的快樂。Ryan Holiday認為,砌磚和畫畫此興趣非但沒有「阻住」邱吉爾成為偉人,反而有助他通過全神貫注而達到安靜的力量,並因此獲得超乎常人的成就

    Ryan Holiday其後在他為Salon雜誌所撰寫的專欄中進一步闡述此觀點,指在一個人人因工作和資訊爆炸而精神透支的年代,我們更應培養一兩項工餘以外、自己熱愛的嗜好,從中獲得「復原的力量」(restorative power)。巧合地,邱吉爾本人就是這樣一個熱衷培養興趣的人,他曾說過:

    “The cultivation of a hobby and new forms of interest is…a policy of first importance to a public man. To be really happy and really safe, one ought to have at least two or three hobbies, and they must all be real.”

    邱吉爾認為人必須有兩三項真實不虛的興趣,才能擁有快樂人生。Ryan Holiday也在文章中引述多項研究,其中一個提到擁有餘暇活動的人(定義為”activities that individuals engage in voluntarily when they are free from the demands of work or other responsibilities” )更長壽、生命更豐盛。而這些嗜好若恰巧和藝術有關,那好處就更明顯了。

    要留意邱吉爾和Ryan Holiday鼓勵我們培養興趣,並非為追求結果或成就,而是純綷的熱愛。生活壓力越大、工作越透支的人,越應抽時間培養興趣,從安靜和獨處中充電(邱吉爾深愛的兩大嗜好,其共同點是他在過程中可以不發一言)。Ryan Holiday在文中引述一名專為「華爾街大鱷」擔任行政教練的朋友Randall Stutman指,在這些「秒秒鐘幾廿萬上落」的大人物中,工餘最少擁有一項嗜好者表現最佳,不管其興趣是長途單車、聆聽古典樂或浮潛。大人物們在緊湊的生活中,經常要在電光火石間下決定,唯有定期從獨處中得到平靜、排除干擾,才能令他們有飽滿的精神左右大局。

    相反,經常表示忙得不可開交、無法享受片刻寧靜的人,很容易接連犯錯。Ryan Holiday舉的例子是美國總統尼克遜和特朗普,二人最大的共同娛樂是煲劇(而煲劇不算嗜好啦),其管治能力有目共睹。

    從奧運健兒到政壇人物,精英擁有「世界級成就以外的嗜好」此模式似乎一再出現。當你在抱怨庶務太多、工作太繁重時,也許可以放慢腳步,嘗試重拾一兩項孩堤時期的嗜好,並從中充電。不說別的,嗜好本身就帶來快樂,英國跳水金牌運動員Tom Daley在隔離期間發掘了自己對編織的興趣,你看他披上自己親手織的外衣多高興呢。

    參考文章及書藉:Why ambitious people have (unrelated) hobbies by Ryan Holiday (Salon)

    Stillness is the Key by Ryan Holiday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奧運精英給初創的啟示

    多得東京頂住眾多市民反對的壓力舉辦了2020奧運,使遠在千里之外的香港,迎來前所未有的獎牌大豐收,兩年來難得地全城歡騰。我們不但先後在劍擊和游泳賽事中,分別拿下香港史上第一面奧運獎牌,也首次在同一賽事中勇奪超過一面獎牌,包括泳手何詩蓓一人獨得的兩枚自由泳銀牌。每面獎牌都是歷史紀錄。

    台上選手們激烈的賽事固然幕幕精采,台下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篇篇動人。滑浪風帆運動員陳晞文曾因訓練意外受重傷、為繼續比賽切除整個脾臟,展現頑強鬥志;張家朗連勝多局贏得花劍金牌那天,很多觀眾都被他的冷靜和專注迷倒;還有小美人魚何詩蓓,不但泳術拔尖,學業和音樂同樣表現出色,情商之高傲視同儕。

    此外,像奧運這種雲集頂尖運動員的賽事,選手往往僅以1%的優勢決勝負,如何將這1%的潛力也發揮淋漓盡致、擊倒對手?這才是最大的考驗,也是整個賽事的關鍵。

    我想起有許多初創團隊,努力地日復日完善自己的產品,有登上世界舞台一爭天下的野心,但贏家往往只有一個,而勝負之間的分野,有時也微乎其微。在初創的世界,每一天都是奧運會。

    正因有這些共通點,我認為奧運健兒展現的運動精神,很值得初創團隊參考。不說別的,單是香港土生土長運動員,能在奧運場上爭金奪銀、不輸世界級高手的表現,就值得港人自豪,證明我們有能力培育世界級人才,毋須妄自菲薄。

    此外,運動員的生涯也許短暫,但人生路很長,優秀的運動員經過長期刻苦的訓練,其出色之處不僅表現在體能上,心態和習慣更勝人一籌:如陳晞文的鬥志、張家朗的冷靜、何詩蓓的穩重,那才是他們一生取之不竭的能量。正如一些初創的歷程也許很快走完,但從一個項目累積下來的經驗,仍可用在下一個項目上,增加勝算。只要不放棄,效法運動員應付賽事的態度,認真迎接創業路上每個挑戰,取得世界第一並非全無可能。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