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維艱

    學期來到第11週(全期共13週),我終於充分感受到教書的愉悅了。我想這有兩個原因吧,一則我花了超出預期的時間來備課,務求盡力把我覺得好的理論,完整地教給學生(事前我有應考前溫習的感覺,非常焦慮,哈哈);二來可能因為自己準備充足,我更有把握與同學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而他們的回答使我眼前一亮!原來他們真的懂了!這令我非常有滿足感。

    這天的課叫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取自Ben Horowitz一本關於創業的好書,中文譯作《創業維艱》。我過去寫專欄,多次提及此書,因為這真是一本又實用、又有啟發性的好書。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但在講此書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講一個我很熟悉,但幾乎從未講/寫過的題目:S Curve。我對這個題目非常熟悉,因為它和我當年寫論文的研究有關,而且我覺得它是傳播學上,最重要也最優雅的一道曲線。把S Curve普及化的,是美國作家Malcolm Gladwell,他當年寫Tipping Point一紙風行,我是因為對這本書的喜愛,而找到寫論文的題材的(當時還看許多張五常的書,他鼓勵做研究,一定要選一門科目裏最重要的理論來鑽研,才有機會做出具影響力的學問)。

    內容不詳述了,主要我是想用S Curve來向學生們講解事物發展的趨勢(當然也概括了初創從小發展成巨企的過程)。把這小節講完後,我問同學:你們能舉一些符合S Curve描述的例子嗎?我點了兩位同學來回答,她們平時在課上不怎麼發言,我從不知她們聽懂了多少、上課是否感到有趣。出乎意料地,這兩位平時看來不大發言的同學,所舉的例子都非常好!令我十分欣慰。

    (相關舊文:網絡效應

    之所以教S Curve,是想說明初創若處於爆發式增長期時,過程非常艱辛,需要克服大量挑戰(就好像負重徒步上山,全是斜路,可想而知有多辛苦),稍有不慎,都會失敗收場。事實上初創成功的機會率極低,乃99比1。

    (相關舊文:創業的九死一生創業的20大死因

    歸納初創死亡的原因,不外乎市場、產品、團隊。沒有市場(Product-Market Fit),初創根本沒成功的可能,所以無謂多講;產品的variety太多,難一概而論,也不容易在課堂上講解;唯有團隊,有許多可供參考的理論和例子,所以這課我主要集中在舉一些和團隊管理有關的例子:Missionary vs. MercenarySales vs. EngineerWartime CEO vs. Peacetime CEO等。

    除以上外,我專門加了一節,特別講女創業者面對的挑戰(畢竟我出版過一整本講這題材的書啊),我希望她們對此做好心理準備,將來在職場上,不要怯於展現自己的鋒芒。

    (相關舊文:女強人女人創業難女創業家逆轉勝女人創業賺錢多

    下課後有幾位同學留下提問,原來他們都快畢業,正處密集的面試期。剛才課堂上教的一些理論,令他們頗有感悟,也有不少問題。不巧我這天下課後約了朋友,有點趕,無法留在課室裏和他們多聊一陣,就提議道,我得從這裏走回辦公室,如果有問題想問的,邊走邊談好嗎?如是者,三五個同學陪著我走了一小段路。我曾經是走在這條路上的學生,懷著一大堆對世界的疑問渴望答案,這天卻成為別人的老師,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一節課的概要

  • 一位表弟的暴富故事

    假期與朋友們敘首,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席間提到有一位初創的CEO,幾年來性格似乎改變不少,出來喝杯咖啡,也要展示手腕上價值百萬的名錶,十分炫耀。另一朋友含笑回應,你該未聽我說過表弟的故事吧?

    朋友這位表弟,從小聰明伶俐、成績出眾,畢業自名牌大學後不久便創業,而且很快就融資成功 – 集資了整整一億元!當時表弟才廿來歲,可謂少年得志。

    但沒想到,這突如其來的名與利,居然對一個人的改變這麼大。朋友說,表弟晉身「億萬富豪」階級後,虛榮心亦隨之膨脹,譬如說買車,一般的跑車根本看不上眼,他要買限量的、價值三、四百萬的才滿意。而且性格亦頤指氣使起來,常對別人的創業表態,似乎一切世事早已被他看穿。

    「當然我們不是直接從表弟口中聽到他的高論啦,而是來自他的社交媒體。表弟暴富後,不夠重要的人根本見不上他一面。」朋友自嘲道。

    但好景不常,三年疫症加上清零與封關政策,令表弟初創的表現大受打擊,表弟不得已將之結業、出售,卒令身家緊縮至「只有」千萬左右。表弟利用這些剩餘的資本,做過餐飲之類的生意,但不成功,又轉型接項目,幾年下來,總算站穩陣腳。一番經歷後,他性格漸變溫和,終於「似返表弟」。

    朋友冷眼旁觀表弟的改變,慨歎當一個人暴富時,大量突如其來的奉承和吹捧,真的會令人不可一世起來,定力和修養稍遜的都會把持不住。只是當他們沉醉在勝利與光榮之中時,又怎會聽得進逆耳的勸勉?

    相關舊文:一夕暴富的IT少女

  • 深科技實驗室

    我十餘年前認識中大商學院教授區玉輝(Kevin),當時香港的創業風氣不盛,生態圈剛剛才起步,政府的支持亦有限,但Kevin以他有份創立的中大創業研究中心為平台,對推廣創業不遺餘力。

    這天他找我,說正在籌辦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叫Deep-Tech Lab(「深科技實驗室」,DTL),引起我的興趣。我問道,林林總總的創業計劃這麼多,DTL有何不同?Kevin說那當然不同,首先它以「深科技」為核心,聚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高深科技,項目必須在研發上具突破性、有自主知識產權;此外計劃不以融資為起點或焦點,而是為每一支入選團隊配對一個多元背景的導師團和一位MBA學生,協助團隊為研發產品落實商業應用,並能迅速擴大規模(scale-up)。

    「有些大學科研團隊,只要一天仍獲發研發經費,他們就會繼續『開發』下去,根本不去考慮商業應用。」Kevin笑說,如果個個團隊的領軍人物都像發明「無痛產檢」的盧煜明教授般,既懂技術又懂商業,就沒創立DTL的必要啦。

    本文見刊時,DTL已完成甄選和啟動禮,15支團隊百花齊放,涉及的領域從生物科技、食物科技到人工智能等,各具潛力。Kevin指DTL的使命是效法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商學院轄下的Creative Destruction Lab(CDL),該計劃以「建造龐然巨企」(Build Something Massive)為口號,成立11年來,在逾20個領域上培育了近千支深度科技團隊,對世界貢獻良多。希望在不久將來,小小的香港也能在深度科技創業上得到豐碩成果。

    相關舊文:不是象牙塔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