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的九死一生

    常說創業乃「九死一生」,不過是個概括講法,按數據分析專家CB Insights的追縱研究,原來這已大大高估了創業的生存率,準確來說,創業應是「99死1生」才對。

    CB Insights在2009-2010年間,開始追縱1027間期內首次成功融資的初創企業。到2015年,經過最多六輪融資後,只有九間仍然屹立不倒,成為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他們包括Instagram,Slack和Uber等。其餘那1018間曾成功融資的初創企業,在一次又一次輪迴中,不是被吞併,便是遭沒頂,少數持續經營,但沒法令投資者回本。

    科網創業果真是塊「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英雄地,死亡時連名字都沒有多少人知的初創不知凡幾。

    再深入一點看這些初創企業的進化:首次成功融資的初創企業中,四成可以進入下一輪,其餘一成被吞併、另外接近一半死亡或脫離需要融資助燃的高速增長期。

    好了,這四成成功融資兩次的初創中,再有一半(約200間)可以進入第三輪融資,繼續成長。然而,由第三輪融資開始,能再進入下一輪的初創企業,已不足當中的一半(90間)--融資額越大,難度越高,許多初創捱不下去,唯有接受死亡或遭吞併的命運。

    總括來說,1027間初創中,除九間(少於1%)在六輪融資後仍能獨善其身外,77%死亡,22%被兼併。

    香港的融資難度比美國更大、死亡率恐怕更高。如果科網創業家一早了解這些驚心動魄的數字,還會投身創業大軍嗎?

    最近一口氣見了多間渴望融資的初創企業,當中令人失望的居多。不少團隊對科網創業顯得十分無知,不是創辦人的心態未準備好,就是產品未準備好,根本沒有承受市場風浪的實力。這些初創企業即使成功融資了一次,亦未必挨得到出頭的一天,爬得越高徒跌得越痛。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話雖如此,產品可以被淘汰,但創辦人未必,只要夠韌力,誰都可以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增加下次創業成功的機會。如果看到這裏仍未打消你創業的念頭,祝好運。

    ***

    本文12月1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講座拾趣

    最近參與了一場創業講座,嘉賓妙語連珠,我疾筆狂書,聊記如下:

    GoGoVan最早期的天使投資者之一是蘇智安Billy,他在朋友介紹下認識GoGoVan創辦人林凱源Steven,十分鐘內已決定作出投資。為什麼如此肯定?

    「因為未見過人對van仔咁投入!」Billy說,「我故意問了不少問題試探他,豈知對方答不到兩句又回到如何做好客貨車身上,不斷強調要『高度專注』(laser focus)。」他被Steven熱誠打動,當機立斷,以真金白銀支持他。

    Steven則回憶短短三年的創業歷程好像章回小說那麼長,外間只知他們五次融資成功,不知GoGoVan曾三次在破產邊緣徘徊。台下故意發問:「三次破產都阻不了你繼續創業,那與賭徒何異?」

    好一個Steven,想也不想就答:「創業者當然是賭仔性格!人人都覺得你不行你還是要試,還是要冒險!」

    Green Tomato的郭秉鑫Sunny喜歡用「打麻將」來比喻創業,他說手上拿什麼牌不由你決定,但怎麼出自己卻可以控制:

    CEX_event_quote_sunny_1.jpg

    咩叫紅海?三家做萬子,你又萬子,咪紅海囉;
    咩叫藍海?三家做萬子,你唔做,你做筒子,咪藍海囉。

    聽他說得生鬼,台下笑聲一片,Sunny接著又道:

    創業要變通,唔好「死咕咕」,食唔到糊時唔好死守,重新洗牌再黎過囉。

    最出人意表的始終是9GAG。主持人問各嘉賓有沒有什麼忠告給台下觀眾,9GAG的陳展程Ray冷著臉說:「去少些event。」他解釋,「創業要做出來,光聽別人怎麼做,自己不做不行的。你看台上這些嘉賓,哪個會去聽創業講座?」他不但機智,而且誠實,全無虛偽造作。旁人常問我為什麼喜歡和出色的創業家打交道,這就是原因。

    CEX_event_quote_9gag.jpg

    ***

    本文12月9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中國市場這夢魘

    雖然植根香港,但產品的市場不必限於香港,對此很多startup均成功作出示範,不用多言。

    例如9GAG每月頁面瀏覽(Pageview)超過八億,最大的市場在美國和德國;QooApp服務全球日韓遊戲玩家,除中港台外,遠至巴西和法國都有用家,現在全球下載量已越1300萬;Lifehack提供全英文內容,2000多名寫手來自世界各地,不說還不知它是香港的Startup呢。

    對於香港Startup走國際市場這條路,接受我訪問的十位創業家都沒有異議,分別只在於他們現在已開始進軍國際市場,還是待站穩腳步後才往外闖。但當提到應不應進入內地市場時,他們卻出現了為難的表情。

    且不談打進內地市場有多難,單就人事管理這「文化差異」,已為startup帶來極大煩惱。其中一間有開拓內地市場的startup坦言,在港招聘人才,只要能力達標、態度良好便行;但在內地,能力和態度以外,更重要是品行。品行不端的人彷似公司內的計時炸彈,不知什麼時候引爆,帶來災難。

    再說,內地投資人也不是那麼輕易就看上香港的startup。如TeamNote的Roy便有經驗,矽谷的投資者還會看一間startup的潛質和願景,可以給予startup更長的收成期,但內地的投資者卻非常重視規模和回報,如果不能顯示短期內霸佔市場的能力和野心,可以不必談了。

    何況內地的競爭異常激烈,論財力、人脈、市場,香港startup幾乎毫無優勢可言,即使得到內地資金垂青,也很快燃燒殆盡。

    相比中國和美國的startup而言,香港startup要成功,難度更高。正如有多次創業和投資經驗的Central Exchange創辦人Billy道,香港的starup「要考兩次試」。不像中美,因本地市場夠大,闖出去不過是錦上添花,香港startup先要過本地市場這關,贏了一次,還有挑戰世界的考驗在後面,很不容易。話說回來,內地市場的確很誘人,但香港startup要往外闖,也不止中國這個市場,如果沒有優勢,切勿自討苦吃。

    ***

    本文2016年11月11日刊於《晴報》「創業群俠傳」

    相關文章:
    融資不要做的事
    創業的兩難
    不怕神一般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