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的20大死因

    曾在「創業的九死一生」一文,引述紐約數據分析專家CB Insights的報告,它追縱1027間已獲融資的初創企業六年,最後只有九間屹立不倒,它們成為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

    知道誰在九死一生中存活下來雖然重要,但更有參考價值的,是了解那九百九十多家初創的「死因」,避免重蹈覆轍。恰巧CB Insights有另一份報告「創業的20大死因」,正好為創業者們介紹。

    正如「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很多初創企業的死因不止一項,而且原因迥異。CB Insights訪問了156間已死初創企業的負責人,深入剖析,寫成「101宗死因報告」,然後在這份報告的基礎上,將多種死因歸納為最常見的二十大。

    細閱這二十大「死因」,大都離不開三個範疇:市場、團隊、產品。

    先講產品。許多初創企業嚐到雄心壯志的滋味,是在完成產品推出市面、剛剛收到一些很鼓舞的回應那刻。但好的產品往往不是初創賴以成功的主因,壞的產品也不見得就是初創最致命的死因。好的產品,如果沒有在適當的時間推出(Product Mis-Timed),或者沒有適當的市場策略配合(Poor Marketing),發揮不了效果。壞的產品(Poor Product)更不用說,即使曾一度獲得用戶支持,在更強大的競爭者加入市場後,也會被淘汰。

    再說團隊。團隊的因素既有內在,也有外在。共同創辦人之間意見不和、創辦人和團隊之間爆發衝突(Not the Right Team)、創辦人與投資者的關係出現矛盾(Disharmony on Team/Investors)等,是很多初創走不下去的原因。「人和」以外,不少創辦人缺乏「持久力」,沒有創業者應有的熱情和毅力(Lack Passion),往往做不了多久便意興闌珊;有些則太過拼搏(Burn Out),最終無法繼續。

    我們在為初創企業融資的過程中,往往花不少時間反覆「測試」創辦人的熱情和專注,也不難判斷一件產品的好壞,但最考驗眼光、也是初創最常見的致命原因,是市場因素。超過四成初創企業之死是因為缺乏市場(No Market Need),這是二十大死因中,最多初創企業犯的毛病。他們有設計精美的產品、足夠的執行力、還有投資者的支持和齊心的團隊,但產品根本沒有人需要!團隊不是為了解決一個市場問題而創業,而是為創業而創業,「chok」出一個看來有用產品來,再想方設法將之包裝推銷出去。

    在創業氣氛十分熾熱的地方,這些為產品找應用的團隊並不罕見。教人擔心的是,這種風氣似乎也開始感染香港了。

    ***

    本文2017年2月3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的九死一生

    常說創業乃「九死一生」,不過是個概括講法,按數據分析專家CB Insights的追縱研究,原來這已大大高估了創業的生存率,準確來說,創業應是「99死1生」才對。

    CB Insights在2009-2010年間,開始追縱1027間期內首次成功融資的初創企業。到2015年,經過最多六輪融資後,只有九間仍然屹立不倒,成為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他們包括Instagram,Slack和Uber等。其餘那1018間曾成功融資的初創企業,在一次又一次輪迴中,不是被吞併,便是遭沒頂,少數持續經營,但沒法令投資者回本。

    科網創業果真是塊「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英雄地,死亡時連名字都沒有多少人知的初創不知凡幾。

    再深入一點看這些初創企業的進化:首次成功融資的初創企業中,四成可以進入下一輪,其餘一成被吞併、另外接近一半死亡或脫離需要融資助燃的高速增長期。

    好了,這四成成功融資兩次的初創中,再有一半(約200間)可以進入第三輪融資,繼續成長。然而,由第三輪融資開始,能再進入下一輪的初創企業,已不足當中的一半(90間)--融資額越大,難度越高,許多初創捱不下去,唯有接受死亡或遭吞併的命運。

    總括來說,1027間初創中,除九間(少於1%)在六輪融資後仍能獨善其身外,77%死亡,22%被兼併。

    香港的融資難度比美國更大、死亡率恐怕更高。如果科網創業家一早了解這些驚心動魄的數字,還會投身創業大軍嗎?

    最近一口氣見了多間渴望融資的初創企業,當中令人失望的居多。不少團隊對科網創業顯得十分無知,不是創辦人的心態未準備好,就是產品未準備好,根本沒有承受市場風浪的實力。這些初創企業即使成功融資了一次,亦未必挨得到出頭的一天,爬得越高徒跌得越痛。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話雖如此,產品可以被淘汰,但創辦人未必,只要夠韌力,誰都可以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增加下次創業成功的機會。如果看到這裏仍未打消你創業的念頭,祝好運。

    ***

    本文12月1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講座拾趣

    最近參與了一場創業講座,嘉賓妙語連珠,我疾筆狂書,聊記如下:

    GoGoVan最早期的天使投資者之一是蘇智安Billy,他在朋友介紹下認識GoGoVan創辦人林凱源Steven,十分鐘內已決定作出投資。為什麼如此肯定?

    「因為未見過人對van仔咁投入!」Billy說,「我故意問了不少問題試探他,豈知對方答不到兩句又回到如何做好客貨車身上,不斷強調要『高度專注』(laser focus)。」他被Steven熱誠打動,當機立斷,以真金白銀支持他。

    Steven則回憶短短三年的創業歷程好像章回小說那麼長,外間只知他們五次融資成功,不知GoGoVan曾三次在破產邊緣徘徊。台下故意發問:「三次破產都阻不了你繼續創業,那與賭徒何異?」

    好一個Steven,想也不想就答:「創業者當然是賭仔性格!人人都覺得你不行你還是要試,還是要冒險!」

    Green Tomato的郭秉鑫Sunny喜歡用「打麻將」來比喻創業,他說手上拿什麼牌不由你決定,但怎麼出自己卻可以控制:

    CEX_event_quote_sunny_1.jpg

    咩叫紅海?三家做萬子,你又萬子,咪紅海囉;
    咩叫藍海?三家做萬子,你唔做,你做筒子,咪藍海囉。

    聽他說得生鬼,台下笑聲一片,Sunny接著又道:

    創業要變通,唔好「死咕咕」,食唔到糊時唔好死守,重新洗牌再黎過囉。

    最出人意表的始終是9GAG。主持人問各嘉賓有沒有什麼忠告給台下觀眾,9GAG的陳展程Ray冷著臉說:「去少些event。」他解釋,「創業要做出來,光聽別人怎麼做,自己不做不行的。你看台上這些嘉賓,哪個會去聽創業講座?」他不但機智,而且誠實,全無虛偽造作。旁人常問我為什麼喜歡和出色的創業家打交道,這就是原因。

    CEX_event_quote_9gag.jpg

    ***

    本文12月9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