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能吃掉的「膠」

    見面這天,GoGoX創辦人林凱源(Steven)剛剛完成42公里的馬拉松賽事,他一邊揉著酸痛的大腿一邊說:「如果香港主辦方也採用它就好了;昨天沿途派水,浪費的紙杯真多!」

    這個「它」,就是由英國初創團隊Notpla發明的創新產品Ooho小包。驟眼一看,它真像科幻小說中的產品:完全透明的包裝,裏面可以盛載各種液體如水、酒等,或醬料如蕃茄醬、橄欄油之類,你可以把它連包裝一口吃掉,非常過癮。它曾在2019年的倫敦馬拉松賽事上曝光,供主辦方沿途派予選手解渴(當時裝的是運動飲料),目標是為大會省下20萬個膠樽。此番登場,令這「一口水」迅速走紅全球:

    看到這支影片的還有一位年輕香港人,維港投資團隊成員鄭嘉泳Wayne Cheng。他畢業自科技大學商學院,2014年加入維港投資,專注發掘這類有志改善全球環境問題的初創團隊。上述影片曝光那年(2019年)Notpla團隊剛剛融資了400萬英磅種子資金,維港與之緣慳一面,但Wayne對他們念念不忘,一直追縱其消息。今年終於遇上團隊再度融資,他馬上把握機會,卒在上月成功參與了A輪融資,令這家創新的初創成為維港囊中物。

    Notpla矢志用這種完全取自天然、可分解、可進食的小包,取代塑膠包裝,減少對環境的污染。Notpla採用的物料提煉自一種「褐海藻」(brown seaweed),它們生長速度快,每天可長一米,而且毋需灌溉或施肥。以此製作的軟包裝既可吃,也能在4-6週內完全分解,回歸自然。Wayne在維港投資舉行的簡介會上舉例道,我們經常用到的茄汁小包,全球每年棄置達8,500億個,它們不能分解、無法回收,每用一次,徒增地球負擔。想像只要有一小部份用完即棄小包改以Notpla取代,效果已足夠令人振奮。

    當天出席簡介會的維港投資創辦人周凱旋補充道,她們的投資信念之一是「No scale, no impact」,產品必須達到足夠大的規模,才能為社會帶來變革;而Notpla的發展方向,正符合此要求,難怪成為重點推介對象。

    不知明年Steven若再度參加馬拉松賽事,會否與這小包重遇?

    ***

    本文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

  • 菜鳥再談加密幣

    如果要簡單地總結剛過去的2020年,我會用三個詞𢑥:COVID-19、特朗普、比特幣。三者中誰比誰更瘋狂、更顛覆,大概沒人說得清。前兩者我在去年的文章裏都有提及過,今天就淺談一下比特幣吧。聲明一下哦,我既不是投資者,也非技術人,以下是門外漢寫給門外漢的一點分享。

    (相關舊文:菜鳥初涉加密幣

    即使對比特幣毫無認識的,大概也知道它在去年年終前一舉突破其2017年的歷史高位$19800美元,此後升勢幾乎未止(執筆時曾突破$41000美元),價格在全年內暴增三倍,成為世上最炙手可熱的資產之一。

    比特幣是世上第一種利用區塊鏈技術產生的加密貨幣(現在也被稱為「數字資產」),全面去中心化的管理和恒定的供應上限(2100萬個),使它成為加密幣之王:全球加密幣交易的總市值去年曾穿過10000億美元門檻,而比特幣佔其中近七成。

    坊間有大量關於比特幣本輪升浪的分析,以下是大致的共識,門外漢也不妨稍作了解:

    1. 寬鬆貨幣政策:全球央行以前所未見的力度加大貨幣供應,以抗衡疫症對經濟的巨大衝擊。在法定貨幣水浸的同時,比特幣則迎來第三次供應減半,令不少人開始購買比特幣作資產對沖。
    2. 入場更方便:網上經濟活動因疫症而蓬勃,間接帶動加密幣更普及。去年十月,擁大量用戶的PayPal正式啟動比特幣的買賣和交易功能,這是個里程碑,便利更多散戶進場。
    3. 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而對本輪升浪貢獻最大的,則非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莫屬了。比特幣在2017年大升時,許多機構投資者對此新鮮事物抱懷疑態度,但經過幾年的沉澱後,市場漸對比特幣產生信心。去年就有不少「百年老號」的基金或機構投資者進場,並發行比特幣相關產品。在「怕執輸」(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心態的帶動下,市場對比特幣的需求持續走強。

    (相關舊文:銀行的恐懼自己的錢自己融)

    我身處的創科圈子中,不少人多年前已是比特幣的信眾,挖礦有之、投資有之,耳濡目染下,我也克服了自己對科技的恐懼,學習接觸這新鮮事。兩年前寫下「菜鳥初涉加密幣」一文,記述擁有第一種加密貨幣LikeCoin的心路歷程;去年再邁進一小步,把部份LikeCoin在交易所上轉換成比特幣和以太幣,一舉擁有兩種世上流通量最廣的加密幣,感覺如幼稚園畢業晉升小學。本來這只是給自己的「功課」,用來學習交易所的運作,豈知因去年比特幣價格大升,我竟糊裏糊塗搭上了順風車,手上那丁點比特幣令我嚐到甜頭。

    把此事寫出來絕無吹噓之意,也不構成投資建議,純綷分享初涉加密幣交易的個人經驗,響應LikeCoin創辦人高建提倡的「人文為體,科技為用」。比特幣大升令許多無投資比特幣經驗的人想入市分一杯𡙡,但又對此一無所知擔心「輸身家」。高建為此提供了一個建議:如果長線相信比特幣的價值,不妨每天作定額購買,對散戶而言這是簡單有效的策略,即使「今天買、明天跌」,也不必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

    (相關舊文:《區塊鏈社會學》

    在投資方面我是個保守的人,之所以沾手比特幣這種價格波幅甚大的資產,心態上是出於學習,多於想致富(若恰巧一朝發達的話倒也不抗拒哈哈)。如果你和我一樣,身為門外漢但又想進場,除利用這機會加緊學習有關比特幣的知識外,記住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別人貪婪我恐懼」,我認為此乃這時勢最值錢的一句話。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BAT搶購東南亞

    談到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緬甸等,你會想起什麼?大概是「海外僱傭」吧。這就證明有錢人想的和你真是不一樣,在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合稱BAT)眼中,這些東南亞國家代表的不是女傭,而是令人興奮的新戰場。

    國內的互聯網市場增長日趨飽和,加上競爭極度白熱化,令併購成本越來越高,手握巨資的科網巨企不得不把戰線延伸到國外。東南亞國家因擁有相當於兩個美國的龐大人口,尤其華僑眾多,加上其初創比國內的更「價廉物美」,故最近開始成為BAT和其他國內風險投資者的「購物天堂」。

    舉例,此刻印尼最大的初創叫Go-Jek,是印尼的Uber,上月獲騰訊注資12億美元,一舉晉身「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10億美元的科企)行列;阿里巴巴動身更早,去年已動用10億美元取得新加坡網購公司Lazada的控制權;至於阿里的宿敵京東,則覬覦「印尼的淘寶」Tokopedia,市傳出手闊綽,動筆時未有公佈。BAT在東南亞進行的併購與投資,正陸續有來。

    東南亞國家除人口眾多外,對科網巨企和投資者還有兩大吸引力:中產階級冒起、手提電話普及,情境猶如十年前的中國,其中尤以印尼最受歡迎,因其人口最龐大(乃世界第四大國)。一位百戰百勝的天使投資者便告訴我,現在去印尼買初創最簡單,你看今時今日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是什麼,就到印尼買同類的好了。

    回想一下十年前的中國,零售網絡不便利,國人紛紛轉往網購,結果造就了「淘寶」;手機用戶爆炸式上升,結果帶動了「微訊」;而「淘寶」和「微訊」的大受歡迎,同時令「支付寶」和「微訊支付」兩大移動支付火熱起來。

    印尼也許是十年前的中國,但在互聯網的超高速世界,明年印尼的初創恐已追上來。對投資者來說,這是now or never的入市機會,對香港來說,若我們在移動支付與共享經濟上繼續抱殘守缺,明年我們可能連印尼都不如。

    ***

    上文2017年6月3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