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俠程理機

    「Billy,這位創辦人很特別,不如你抽空見一見他。」我合上計劃書想了好一會兒,終於還是把短訊發了給上司。

    轉工到這裏近半年來,看的案子絡繹不絕。我們是初創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的中介,創辦人先經過我和同事這關,當中極具潛力的,我們就會聯同上司Billy再見一次,以決定接不接。Billy是專業的天使投資者,也精於營商,名下共投資了15間初創企業,曾經經手過4間公司的上市。

    我知道程理機(Rick)的案子並不適合我們,但想Billy破例給他一些意見:這個人幹起事來有種不要命的熱忱,饒是我自以為與創辦人打交道無數也招架不住。

    程理機今年42歲,大學畢業後從加拿大回流返港,在電視台從事廣告銷售,邊做邊創業。25歲那年決定辭工全職做生意,不多久,所創辦的學校飯盒供應平台「午餐共和國」大受歡迎,不但獲獎無數,而且高峰期每年營業額2000多萬,讓程理機名利兼收。

    奇怪的是他運勢突然急轉。先是在如日中天的30歲患上抑鬱症,病了整整一年,思想跌入黑暗幽谷。然後是發生了一宗後來被證實是誤報的學校飯盒食物中毒,觸發程的「午餐共和國」突然崩潰、結業,他本人幾乎破產。

    然而,最令人佩服的是這一切並沒有令程一蹶不振,他不但咬緊牙關還債,還持續發掘新點子,不斷創業。但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從「午餐共和國」之後,十數年來做生意再沒有成功過。

    這次程理機又有極宏大的新構思,既要賺錢,更要有社會使命,並為此事作出驚人的籌備功夫--親自拜訪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接觸國際級慈善基金如影星Leonardo DiCaprio名下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還向大量有投資初創的品牌和巨企登門自薦,包括Samsung、MasterCard、adidas、BMW、Loreal…等尋求意見和合作機會。目前新產品仍在融資階段,他已一鼓作氣見了許多人,不惜工本,毅力驚人。

    程理機這種拼起命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蠻勁,讓人不知該「搧風點火」鼓勵他,還是應澆一盤冷水叫他「理智」些好--既怕沒有提早勸他「懸崖勒馬」,更怕我等凡人好心做壞事,魯莽之下扼殺了一位革命先鋒的創新意念。我也自問經驗尚淺,得另請高明,望為程提供中肯的意見。

    這天見面後,我問Billy怎麼看。Billy覺得此階段接下案子言之尚早,但他忍不住說:這個人真是營銷天才!難怪那些國際級猛人也紛紛被他的誠意打動。

    是有這種以摘星為夢想的創業者的,他們熱情澎湃非常人可以理解。這種人成功了便是偉人,否則就被視為儍子--試想若Elon Musk不是先有PayPal的成功經驗,他後來在SpaceX和Tesla一度大敗的雙重打擊下,還說要殖民火星,不被全世界譏為痴人說夢才怪!

    我記得那日會議完畢,大家臨別前起身收拾時我忍不住說了一句:Rick聽你簡報猶如收聽電台節目,你的聲音好像滑進耳朵裏。程理機有一把醇厚溫柔的嗓子,像鄭子誠。

    他隨行的年輕女助手忍不住咕咕笑,說經常從電視中聽到老闆的聲音。原來程是香港頂尖廣告配音員,是許多大品牌的專用靚聲

    程君子謙謙地回應道,當我決定做生意時,就開始自薦為廣告客戶配音,因為我知道做生意不一定能賺錢,總要另找法子維持生計。

    以程理機的毅力、誠懇、主意多多,加上一副天生靚聲,若不是一腔熱情傾注於做生意,不難成為名利雙收的超級營銷人才。他取難不取易,偏要做生意,是為了賺更多錢以投入社會公益中,而非只圖自己過安逸生活。如此明知難為而為之,更使人佩服,希望他成功。

    後記:
    程理機之所以會找上我們,是因為我認識他一位年輕的女同事,她曾約我為程另一項目寫稿。

    當時女孩介紹程的時候說,這人不但是我上司,還是我「契爺」呢。後來我問,因為他認識你父母嗎?

    女孩說不是,然後淡淡地說了一個令我咋舌的故事來:她出身單親家庭,小時候家住木屋區,一天弟弟出了一點意外上了報紙,程閱報後,竟素昧謀面拔刀相助,並守護她一家至今。於是女孩視他為「契爺」。

    程理機這人幫起人來真具俠義之風!不知他暗地裏幫過的人還有多少,難怪做生意堅持要回報社會。有這種丹心一片的人,真是社會之福。

    ***

    本文於2016年11月18日及25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合併加長版。

  • 中國市場這夢魘

    雖然植根香港,但產品的市場不必限於香港,對此很多startup均成功作出示範,不用多言。

    例如9GAG每月頁面瀏覽(Pageview)超過八億,最大的市場在美國和德國;QooApp服務全球日韓遊戲玩家,除中港台外,遠至巴西和法國都有用家,現在全球下載量已越1300萬;Lifehack提供全英文內容,2000多名寫手來自世界各地,不說還不知它是香港的Startup呢。

    對於香港Startup走國際市場這條路,接受我訪問的十位創業家都沒有異議,分別只在於他們現在已開始進軍國際市場,還是待站穩腳步後才往外闖。但當提到應不應進入內地市場時,他們卻出現了為難的表情。

    且不談打進內地市場有多難,單就人事管理這「文化差異」,已為startup帶來極大煩惱。其中一間有開拓內地市場的startup坦言,在港招聘人才,只要能力達標、態度良好便行;但在內地,能力和態度以外,更重要是品行。品行不端的人彷似公司內的計時炸彈,不知什麼時候引爆,帶來災難。

    再說,內地投資人也不是那麼輕易就看上香港的startup。如TeamNote的Roy便有經驗,矽谷的投資者還會看一間startup的潛質和願景,可以給予startup更長的收成期,但內地的投資者卻非常重視規模和回報,如果不能顯示短期內霸佔市場的能力和野心,可以不必談了。

    何況內地的競爭異常激烈,論財力、人脈、市場,香港startup幾乎毫無優勢可言,即使得到內地資金垂青,也很快燃燒殆盡。

    相比中國和美國的startup而言,香港startup要成功,難度更高。正如有多次創業和投資經驗的Central Exchange創辦人Billy道,香港的starup「要考兩次試」。不像中美,因本地市場夠大,闖出去不過是錦上添花,香港startup先要過本地市場這關,贏了一次,還有挑戰世界的考驗在後面,很不容易。話說回來,內地市場的確很誘人,但香港startup要往外闖,也不止中國這個市場,如果沒有優勢,切勿自討苦吃。

    ***

    本文2016年11月11日刊於《晴報》「創業群俠傳」

    相關文章:
    融資不要做的事
    創業的兩難
    不怕神一般的對手

  • 不怕神一般的對手

    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年輕的科網創辦人時,就聽他們說過,創業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不少不是輸在市場或對手,而是輸在自己手上。

    創業團隊每天面對的抉擇很多,各人身受的壓力也極大,要長期令團隊中各人目標一致、齊心協力,不是容易的事。很多時產品還未做出來,已有創辦人退出;又或剛做出一些成績,就因為大家對發展出現分歧而各行各路。

    我向十位創辦人問同一個問題:你有共同創辦人(Co-founder)嗎?共同創辦人是必需的嗎?

    不出所料,大部份Startup都有共同創辦人:Central Exchange、Green TomatoGoGoVan9GAG、洗車俠、TeamNote和QooApp,他們是兩人或多至五人的團隊;但Lifehack、街坊、iSafe/Cetah、Coachbase卻沒有。

    QooApp創辦人之一、「十優狀元」Stephen一語中的地解釋,startup在財政上的資源通常不多,要靠人才來補其不足,故共同創辦人最大的作用,就是為團隊投入「金錢買不到的能力」。

    有多次創業和投資經驗的Central Exchange創辦人Billy提到,不止共同創辦人,startup的團隊之間,最好各司其職,每人都有一些別人取代不了的能力,越少重疊越好。簡單來說,startup負擔不了冗員。

    至於沒有共同創辦人的創業者們,都不諱言承受的壓力很大,iSafe/Cetah的阿強說,他不止一次自己走出辦公室,暗自垂淚。但儘管這樣,正如「街坊」的Elliot所言,找不到好的共同創辦人,都比找到一個糟糕的共同創辦人好。

    否則有朝一日如要分道揚鑣,就像那些要為財產和子女頭痛的離婚怨偶,多不幸呢。

    ***

    本文2016年11月4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相關文章:
    融資不要做的事

    創業的兩難

    中國市場這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