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寐以求的管理人

    Netflix最近上架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拍得精采可觀。導演林君陽說,《造浪者》拍的雖然是選戰(台灣總統大選),但它其實是以政治做包裝的「職人劇」,適合上班一族觀看。我很認同。

    故事由「大選」開戰前十個月開始倒數,兩大政黨「公正黨」(在野)和「民和黨」(執政)各自密鑼緊鼓應戰,選情緊湊,雙方不斷見招拆招。它的劇情充滿實感,還有幾個寫得非常精采的人物,如反派代表「渣男」、偽君子趙昌澤(民和黨副總統後選人,戴立忍飾),和公正黨文宣部副主任翁文方(謝盈萱飾) – 這是我全劇最喜愛的角色:正直、有能力、有擔當,現實中如果有這樣的人物,一定是各企業都想羅致的管理層、眾下屬最夢寐以求的上司。

    「公正黨」內部一如普遍具規模的企業,員工大致分為上、中、下三層。身為文宣部副主任的翁文方夾在中間,上有高層如黨主席、正副祕書長等要應付,下有各文宣部職員要照顧、分配工作。得力的中層管理者,是令一家企業運作暢順、生產力高效的關鍵。翁文方正是這樣一員大將。

    翁文方是個有能力的人。她的上司「高副祕」是典型的職場老油條,沒什麼行動力,卻位高權重,喜在會議上指點江山。翁文方為下屬據理力爭而與之發生衝突,遭對方「報復」,減少她身為發言人的曝光機會,改為扶植言聽計從的親信上位。翁文方不抱怨、不抵抗、不散佈負能量,她把委屈化為動力,利用工餘時間默默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月旦時事、吸引粉絲,化解上級對她的抵制,以皇道手法增加自己在黨內發言的本錢。

    翁文方也是有擔當的人。她的下屬遭辦公室性騷擾、又惹上沒能力解決的麻煩,她沒有以「大局為重」叫對方忍氣吞聲,或與之劃清界線,而是直接向黨主席討公道,又動用自己的人脈為下屬尋出路。翁文方肯為下屬出頭、做她認為對的事,因為她知道自己比對方更有辦法,而她沒有吝惜付出。這麼照顧下屬的上司,怎會不吸引人才為她賣命。

    我最近為一家初創效力,經常和CEO討論公司的運作,一致認為優秀的中層管理者很重要。高層訂了策略,須靠中層分析理解,再拆細為不同的任務,指導及分配下屬執行。如果缺少這環,或中層不給力,對上不能解決問題,對下無法提供指導,這會對公司運作造成極大的困擾和阻力。優秀的中層管理者,唯一令上司、下屬頭痛之處,是當她決定自立門戶、遠走高飛的時候。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最怕新加坡謙虛

    星港之爭不是新話題,但拼到「出哂面」確實少見。先是新加坡的金融科技節突然提前,刻意與香港的金融科技周撞期,搶客意圖明顯;然後是渣打馬拉松剛宣佈取消香港賽事的次天,就傳出「回歸」新加坡舉行的消息(後補:其後再傳出消息,渣打馬拉松明年二月於香港復辦)。新加坡步步進逼毫不客氣,香港官員還未就金融論壇解畫完畢,又要為搞不成渣打馬拉松澄清,窘態畢露。

    嚴格的檢疫措施一天不放鬆,香港復常無期,「盛事之都」如何解困?新加坡的得勢不饒人,可能是香港的一線生機。

    我認識的一家初創去年參加了香港的金融科技周,今年打算捲土重來。我問他新加坡同期也在舉行金融科技節,二選一是否有點為難?這家初創的CEO回答說一點也不,因為他根本沒想過去新加坡。

    這答案有點始料不及,我好奇追問,對方向我解釋道,他們曾經參加過新加坡的同類活動,感到主辦機構作風十分傲慢,而且前線人員的辦事效率和能力,也不能和香港的相提並論。他舉例道,疫下部份展覽活動移師網上舉行,可是直到展期結束,該網站仍不能顯示其公司訊息,教他感覺不是味兒。相反香港的虛擬展覽則體驗流暢,而且宣傳和推廣等配套服務也做得很到位。

    這家初創的經驗可能只是個別例子,不宜以偏概全,但在形勢一面倒不利香港的情況下,這個非典型例子卻令我有另一番領悟:香港或有「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的機會。

    假設兩家毗鄰餐廳在競爭,實力旗鼓相當,其中一家因為裝修暫停營業,另一家自然加倍旺場。但問題是,如果這家餐廳因為對手暫時離場而鬆懈,食物水準和服務有所不足,待另一家裝修完畢,食客有比較之下就未必再光顧了。那家要裝修的餐廳若最終在競爭中勝出,不是因為自己做對了什麼,而是因為對手做得不夠好,客人搶過來後也無法留得住。

    (相關舊文:Call車之戰

    香港官員在檢疫政策上既然無能為力,唯有默默祈求:節節勝利的新加坡千萬別謙虛!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抹黑對手有用嗎?

    月前《華盛頓郵報》爆了一樁科技界的醜聞:Facebook聘用政治公關,大舉抹黑TikTok,藉此打擊對手,並期望把年輕用戶爭取過來。

    Facebook任用的公關公司叫Targeted Victory,一向和共和黨「合作無間」,這次被揭發將政界常用的抹黑手段,應用在科技界的商業競爭上,引起公眾譁然。Targeted Victory利用說客和傳媒,大舉散播不利TikTok的消息,藉此引導輿論、製造壓力,冀從形像和政策上打擊TikTok。

    Facebook在公關和說客上的支出向來是眾科技公司之冠,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面對舉國責難,他們在這方面的開銷更是有增無減,公關部門人強馬壯。An Ugly Truth一書也描寫了不少有關情節,但印像中,Facebook主要利用公關工程來「洗白」自己,還不致於「抹黑」對手。難怪這篇《郵報》報導引起頗大迴響。

    (相關舊文:普京與Facebook的恩怨情仇

    Mark Zuckerberg為什麼要出重錘對付TikTok?因為TikTok在用戶增長,尤其吸引年輕用戶的表現上,正抛離Facebook。TikTok母公司抖音誕生於2016年的中國,從一開始就以18歲以下的年輕人為目標,在設計和功能上盡量滿足他們的喜好。抖音2017年併購了位於美國的對手Musical.ly,化身TikTok,逐步攻陷美國的年輕人,用戶每天多次登入TikTok、在上面花的時間越來越多…Facebook可謂望塵莫及。

    (相關舊文:抖音突襲巨人

    Mark Zuckerberg對付競爭對手一向絕不手軟,最著名的例子是WhatsApp和Instagram,在發現它們有可能對Facebook造成威脅時,趁其羽翼未豐二話不說將之吞併,斬草除根。WhatsApp和Instagram的創辦人後來都離開了Facebook,並公開對Mark Zuckerberg表示不滿。在那個時候,Facebook似乎尚未用上抹黑手段來對付他們。但問題是,抺黑對手能取得勝利嗎?

    在政治上,抺黑手段也許有一定作用,比如說雙方競爭同一席位,那必然是你死我亡的零和遊戲,要不惜一切代價置對方於死地。但在科技界,抺黑對手卻不一定令自己得益啊。以當今最大的幾家科技巨企FAANG為例,雖說winner takes all(贏家通吃),但他們都有各自的領土,沒有一家能在所有範圍都全勝。

    (相關舊文:科技霸權問誰領風騷)

    我記得當年蘋果和微軟也曾是水火不容的競爭對手,但1997年Steve Jobs回歸蘋果重執帥印後卻公開表示,「我們要摒棄『為了讓蘋果取勝,微軟必須失敗』的說法。蘋果若要取勝,蘋果必幹得非常出色。」時間證明,蘋果和微軟都很成功,彼此既相爭又相惜,他們沒有利用政治公關去抹黑對方,反而雙雙在歷史長河留下赫赫之名。

    有些人建功立業,為取得勝利,不介意打造更大的生態,讓對手也有機會分一杯羹;但更多人以為只要對手輸,就等於自己贏,算計太盡,反而滿盤皆落索。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