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身美女經濟學

    我與「旅遊寫作人」林輝相識多年,最近他從格魯吉亞和尼泊爾的行程間擠出丁點時間回港小休,我們趁機一敘近況。

    林輝說他三年多前創業,和女友與另外兩名同樣熱愛背包旅遊的朋友成立「輕背包Sherpas」,發揮四人「行萬里路」的專長,策劃比較冷門的目的地或路線,譬如「西藏阿里轉山行」、「 北印拉達克公路之旅 」、「 以色列及巴勒斯坦深度遊」等。既深入不毛,又穿梭古今,體驗世界之大,多元文化之美。他們的行程至少一週,較長的如冰島環島之旅長達15天,大部份每位收費約二萬餘元。去年「輕背包」帶了二十團出國,生意總算上了軌道。但回想當初創業,「完全是因為窮」,林輝道。

    五年前他完成兩年的長途旅行回港,花盡積蓄,回家時一盤如洗,窮則變,「我就想有什麼辦法既可『無本生利』,又可以維持生活和繼續旅行」。林輝和在拉薩開「風轉咖啡館」的港人「薯伯伯」是好朋友,二人決定小試牛刀,夥拍一家旅行社策劃西藏遊。他們在朋友圈子中宣傳,近兩萬元的團費,居然吸引了九個人報名!扣除給旅行社的分帳後,還稍有利潤,團友也感到滿意。林輝首度創業就小嚐甜頭,讓他有信心把興趣化成事業,踏上「輕背包」之旅。

    林輝說,三年來累積一定經驗,「發現我們找到了一個十分獨特的市場」,那就是大約28-40歳、收入不錯、高學歷的單身女性。像他去年帶團往意大利的阿爾卑斯山小徒步,八名團友都是女生,有工程師、醫生、銀行家、律師等,除了一位隨女兒來的退休人士外,全是職業女性!

    這些女生覺得參加傳統的旅行團「唔型」,而且單獨報團的她們不但要給附加費住單人房,還要和家庭客與退休人士為伍,感覺格格不入。她們收入好、有見識,對生活有一定要求,既無育兒負擔,何不讓自己旅行得更好?名牌包包和鞋子,再漂亮每天上班也不過拎一個穿一雙,買得了多少?她們捨得把錢花在美好的體驗上。林輝說,相比之下單獨參加他們旅遊團的男生較少,即使有男團友,通常陪女友或太太而來。或許男生比較大膽,深入不毛也敢一個人上路吧。

    說來這些單身女性,不但對「輕背包」來說是個很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對許多行業來說也如是,而且隨年紀不同,她們的需要也會轉變…我一門心思「鑽研」起這門「經濟學」來,稍為有點分神,不料林輝猶在自言自語訕訕道:「有幾個團友還真漂亮,我如果不是有女友…」

    我故意打趣他,「你改信伊斯蘭教不就成了」,作為一名有國際視野的旅遊人,這算什麼嘛,哈哈。

    ***

    本文刊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不是妳做錯

    我有一個中學師妹,十多年不見,偶而在街上相遇、網絡重逢,約出來見面,一敘舊情。

    她大學唸會計,畢業後一直在不同的大銀行工作,最近辭工,到外地當義工轉換環境。問起最後一份工作的情況,她嚅嚅地說,「我應該得罪了同事。」

    師妹加入的這個小組連她共四人,其餘三人都是年資比她長得多的男同事,包括上司。上司很照顧她,教她許多業務上的知識;另外一位同事,「雖然粗口很多,但人是好的」;還有一位老外,能操流利廣東話。

    老外同事似乎比較熱情,喜與我師妹搭訕,常約她下班去酒吧「飲杯嘢」;有時聊天,手會有意無意碰到她。師妹工作上方懸著大屏幕,不知是否這個緣故,老外同事常常站在她身後很久,不知是盯屏幕,還是盯她,反正令她渾身不舒服。

    日子一久,老外的小動作有增無減,師妹唯有直接告之對方,她不喜歡這樣,希望同事盡量避免。「可能是我表達得不好」,師妹不住自責,此後這同事對她的態度變得十分刻薄。比如常在她面前和另一位同事講黃色笑話、單打她沒拍拖之類。「他會在我們上司不在的時候才說那些難聽的話。」師妹回憶道。同事的針對,令她上班的日子變得非常難受,雖然上司給她的年終評核連續幾年都是全組最高,但她還是決心求去。

    我問師妹,此事她有沒有向上司反映過。她說沒有,「因為唔想搞事」,上司對她很好,她不想為對方添亂。我心揪了一下,師妹受了這些委屈,竟沒向人求助。她還反問我,老外的舉止也許在其他人眼裏不是一回事:「是不是我的問題?或許是我太敏感了?」

    見她那後悔的樣子,我又心痛又氣憤。雖說過去一年「#metoo」席捲全球,但很多女生遇到性騷擾時,仍會因為懷疑自己或膽小而噤聲,怕為其他人添煩添亂。尤其在職場上,很多女生都如我師妹般,逆來順受,甚至忍氣吞聲,因為不想被標籖為令人討厭的「港女」。去年我寫過另一篇文「女強人」,說的就是一位女朋友,因為不想被人說「唔nice」,所以眼見與會者廢話連篇,都不敢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直到男同事出手解困,提出她已在腦海中反覆說了千萬遍、卻沒膽量舉手提出的話。

    令天是「三八婦女節」,我借這機會寫一篇稍為偏離「創業」主題的文章。其實在科網創業的圈子,女生不但有機會遇上傳統職業女性面對的性別歧視,更有這個圈子獨有的歧視,尤其是被質疑能力不足、難全情投入等。相信不少站得住腳的職業女性,都得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去證明自己,才能發揮女生柔韌而堅強的本色。

    離別時我師妹眼眶紅了,我一再擁抱她,給她說,親愛的,這都不是你的錯。

    相關舊文:女強人

    ***

    本文3月8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我為女兒開學校

    女性創業經常面對的一種偏見,是投資者認為她們一旦結婚生子,自然會重視家庭多於業務,結果半途而廢,連累投資者虧本。所以她們融資格外困難,起步不容易。但有一種女性,卻在婚後才創業,妻子或母親的身份反而令她的事業越做越有起色。我朋友Sharon就是表表者。

    十餘年前我認識Sharon時,她在一家私募基金任職投資經理。我們有時約在中環交易廣場午餐,她愛穿剪裁俐落的連衣裙、配簡單鑽飾、腳蹬四吋高跟鞋、手上拿一個Bottega Veneta織皮錢包。由內到外,她都是典型的中環精英。

    Sharon見多識廣,我們聊天的話題很豐富。她在本地名女校完成中學課程後到美國唸大學,畢業那年沒靠人事關係就成功獲一家美資投行聘為分析員,回港工作。中英語流利又懂金融市場的叻女不算罕見,難得的是Sharon還懂編程,而且自少女時代起便在當時並不流行的討論區上留下不少「戰績」。任何題材一旦引起她的關注,再難找的資料她都能刮出來。

    有人說,再有才華的女子,婚後都難免因為育兒與家務的擔子而庸碌起來,但Sharon是例外。她辭工後生下女兒,但觸覺依然敏銳、詞鋒一貫鋒利、思想也保持前衛。女兒出生後Sharon學會母乳哺育的種種好處,不但身體力行,而且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媽媽們成立推廣母乳餵哺的組織如「自然育兒網絡」,直面社會禁忌,即使遇上冷嘲熱諷和反擊,也毫不退縮。

    女兒稍大,Sharon告訴我她在銅鑼灣的樓上舖開了一家小小的玩具店,搜羅合乎自然和華德福教育精神的、不過份精巧的玩具,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只好自己開一家」。間中我會問起她玩具店的生意如何,她總是打哈哈道,「沒有細看,不想知蝕了幾多」。後來我想自己真是多此一舉,Sharon的理財能力遠在我之上呢。這家小店,最近又開了分舖。

    又過幾年,女兒上幼兒園,我問Sharon近況如何,她用當時開玩具店的口脗說,找不到合適的小學啊,所以在考慮自己開一間學校,應該還有別的小孩有類似的需要吧。開學校?那牽涉多少人力物力?要找合適的地方、申請牌照、聘請老師…我未聽過一個沒有辦學經驗的人能開小學,結果Sharon居然又做到了。2017年9月,她和另一位媽媽合力,於西環一處原是老人院的地方開了一家學校,是香港第一所市區的華德福小學。我真服了Sharon。從來只有「港媽」為女鑽破頭搏入名校,從未聽過坐享「世襲」資格的居然捨易取難,寧願為女兒開一家非主流學校。

    我知道Sharon的創業故事並不常見。職業婦女在結婚生子後能兼顧家庭與事業已很不容易了,有能力與資源創業的實在是少數,丈夫和家人的支持不可或缺。想深一層,幼兒和初創一樣,其茁壯成長需要「創辦人」不計回報的付出與灌溉,所以每一位媽媽都是偉大的創業家。

    ***

    本文精簡版3月1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