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公司,不如選行業

    雷軍有句名言已成了創業的老生常談:「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意思是只要選對行業,大勢所趨下,再不滯的團隊也能做出一點成績。這句話不止適用於創業,即使套用在職場上也錯不了。

    大學畢業生求職,如果沒有特別的偏好,當然是依機構的知名度和規模來挑選。就本地商科生來說,匯豐、電盈和國泰的MT空缺,對他而言都一樣,反正都是大公司嘛,銀行業和航空業沒什麼分別。我當年也是這樣,對世界的了解一片迷茫,不過是第一份工作而已,大不了從A轉到B,都是大機構,有什麼不同?這樣想很快會摔跤。

    回想我們離開學校初出茅蘆時,幾年之內必會在職場上遇到挫折。一個沒什麼社會經驗的人,通常不懂反省自己的問題,下意識的反應是轉工:都是公司不好,企業文化不滯、管理一片混亂、對員工太苛刻…諸如此類。在決心跳槽時才暮然發現,從A機構轉到B機構,如果要跨一個行業,難度遠超想像。若退而求其次,選同行的競爭對手,那就容易多了。如此這般,一個新人很容易在同一行業累積兩三份工作的經驗,到他入行十年左右,不管從客觀或主觀因素上考量,想轉行就極難了。

    假設這個人選的行業如日中天,比如說,他十年前投身科技業,只要工作態度不錯,年來適當地與時並進,那不管他想保守地留在原機構扶搖直上,抑或想進取地蟬過別枝,機會都很多:因為整個行業正在高速發展,舊的企業在擴張、新的企業在湧現,即使你選的只是行內的二流機構,也不愁沒發展空間,因為你的履歷放諸其他機構也一樣有價值。聰明一點的打工仔,若懂挑好的團隊、好的上司,基本上事業發展不會出大的差錯,可以歸入「人生勝利組」了。

    這些年來我在科網圈子中打滾,除目睹創業團隊的潮起潮落外,也在觀察上班族的人來人往。一流人才在一流機構固然能大展拳腳、高薪厚職;即使只是二流人才,也可以混得不錯,這些人如果落在式微行業中,際遇可能坎坷得多。因為當一個行業步入衰退寸草不生時,再優秀的機構都會被淘汰,再頂尖的人才也無法獨善其身,還不如選對行業的二流人才過得好。

    選行業還是選機構,也在考驗一個人有沒有長遠的眼光。你向一家大機構求職,看到的只是它眼前的地位,若它身處的行業正走下坡,你的發展空間也將越來越小。今天的小公司,如果身處井噴式增長的行業中,不管它目前看來如何微不足道,你入對了行,以後的發展空間也會與日俱增。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上位捷徑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你抱著一堆日用品在超級市場的收銀處排隊結帳,繁忙時間輪候的人很多,但只有一個收銀員在工作。前面的人極緩慢地移動,後面的人越排越多。突然一陣騷動,第二個收銀櫃枱開了,排你後面的人倏忽間都排到新的隊伍裏去,你還在猶疑該不該繼續在原有隊伍排下去之際,有些本來在你後面的,已經結好帳離開。

    有時候你反應比較快,趕上新的隊伍,突然能夠排得很前。結好帳往後一望,在原有的隊伍上、本來排在你前面的,仍在焦急地張望,不知還要等多久。離開時你有點沾沾自喜,心中暗呼幸好把握了轉線的機會。

    如果那條本來排長龍的隊,叫「傳統行業」,那新開的隊伍,就是「新經濟」了。若你大學畢業10年左右,在傳統大企業裏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對上述比喻,大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

    最近和一位創業的朋友碰面,他的初創新一輪融資成功,正在招兵買馬,其中最需要的人才,是「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是產品開發的要員,乃斡旋程式員與客戶(或設計師)之間的關鍵人物,除需具備多方面能力外,也必須善於溝通。

    來見工的人約卅歲出頭,本來在另一初創擔任同一職務,朋友對他十分滿意,馬上開出優渥條件請他跳槽。豈料原先的公司更進取,竟出雙倍人工作挽留。

    朋友慨嘆:「才卅歲就有逾百萬年薪,這麼好的薪水,打工的怎麼抗拒得了?」無奈,繼續尋尋覓覓。幸運地,一位投資者向他介紹了一位新人,本身是名校出身的尖子,才從大學畢業不久,求學期間有一點創業經驗,履歷與朋友的要求很匹配。

    這位新人剛離開一份年薪五六十萬的同類工作,朋友一刻也不猶疑,馬上開出更好的條件向對方招手,這次總算成功爭過來了。行業發展快、缺人才,能力強的員工,機會自然特別多。當然作為新人就能收取高薪的,反映老闆對其期望也很大,必須有超卓的表現才行。

    數月前寫過一篇文章「沒有收成期的一代」,形容的是那條是舊隊。因為行業的增長空間有限、職位的空缺自然也不多,升職上位只能慢慢論資排輩,落在中間的人,可能到五、六十歲才有機會「接棒」,甚至等到退休也未輪到自己,「沒有收成期」。

    今天寫的是那條新隊伍,那位卅歲出頭穩袋百萬年薪、或才大學畢業已獲朋友加薪搶奪的新人,他們所排的就是這條新開出來的隊伍,因為前面沒有人,所以一來就輪到他們了。

    看到這裏,你有怎樣的感覺?感嘆生不逢時排在舊隊嗎?妒忌那些本來在你後面、卻忽然排到新隊伍前面的人嗎?抑或在舊隊伍裏已差不多輪到你了,所以感到無所謂?我想當中或許有些人,如我前面打的比喻般,暗自慶幸把握了轉線的機會吧。

    我覺得安心留在舊隊伍也好,決心到新隊伍再輪也罷,只要別一邊在舊隊伍長嗟短嘆但不願冒險、另一邊卻又怨恨別人在新隊上位比你快就行了。生不逢時畢竟無話可說,態度如何卻是自己的決定。

    相關舊文:沒有收成期的一代世上再無鐵飯碗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世上再無鐵飯碗

    從事金融的朋友來訊:你見多識廣,有沒有聽過失業機師可以轉行做什麼?我好友自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港龍當飛機師,現在港龍停業,怎麼辦?

    很同情這位飛機師朋友的遭遇,可我能有什麼好主意呢?不知從哪個空姐的專欄裏看到,說外國有「落地」機師改行當司機、操縱重型機械、從事與工程相關工作等,總算「學以致用」。來訊的朋友閱後傳來一張起重機的照片,說這些建議讓他笑不可抑。

    網上圖片

    現實是個很爛的黑色笑話,令人欲哭無淚。大學畢業後考進大企業、尤其從事飛機師之類專業、高薪、有地位的工作,是多少人畢生的志向啊。如今經濟衰退巨浪掩至,幾乎把一整個行業殲滅掉,再龐大的機構、再優秀的機師,也只是滄海一栗,朝不保夕。這位飛機師、還有近6000位香港史上最大規模裁員潮的一份子,並非因為犯錯而失去工作,他們只是身不由己。

    要知道飛機師是必須經過嚴謹訓練和考核的職業,不止個人,其所屬的航空公司也得在過程中投入相當資源,這樣的職位也可因非戰之罪而弄丢,世上還有「鐵飯碗」嗎?

    廣告公司老闆曾錦強不久前在專欄中寫到,「做企業家最有保障」,我想了又想,覺得此話無法反駁,的確很有道理。世事常變,有些變化發生的週期很短,有些則很長。像今次由疫症觸發的經濟衰退,就是一個不常出現的巨變,如果生得逢時運氣好,一個人可能在職場上二、三十年都不會遇上,無風無浪就能做到退休。這造就我們有「打大公司工」=「鐵飯碗」的印像。

    然而,因科技進步催化的經濟轉型加速,還有全球化令世界各地更唇齒相依,巨變發生的密度不斷增加: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百年一遇的全球疫症…光最近廿年就發生了好幾個「百年一遇」。在頻繁巨變中,一間機構隨機應變的能力,當然遠不如個人,而且越龐大的機構越差勁;一個人隨機應變的能力,雖因人而異,但企業家應該是當中最靈活的,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生意有「切膚之痛」,沒有龐複的官僚制度作緩衝,他們分分秒秒都要因應市場環境變化而調整,久戰沙場訓練

    我有一位當編輯的朋友,廿年來都在大集團工作,表現出色,可惜經濟太差,集團決定把出版社關門,令她頓時失去工作。 朋友人到中年「被創業」,咬緊牙關獨力營運自己的品牌,擔憂一大籮。她現在從事的工作,本質上和廿年來做的無大分別,不同的只是由打工變成創業,換言之,不同的主要是身份或心態。可不要低估這看來細微的不同,原來一個在大集團保護傘下工作了廿年的人,要費極大的勁才能把心態調整過來。我一再給她安慰,能力上她完全能勝任目前的工作,只要把心態調整過來就行了。

    說「做企業家最有保障」,因為企業家的本質就是適應變化,和從中發掘市場機會。越早訓練自己的「企業家精神」,越有利於適應這個劇變的社會。擁有企業家精神,你才是自己的「鐵飯碗」。

    相關舊文:沒有收成期的一代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