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ipping Point

    1962年,年僅31歲的美國傳播學者E.M. Rogers發表論文Diffusion of Innovations,指出新事物的傳播和流行病的傳播驚人地相似:剛開始時增長極慢,維持一段時間後突然極速颷升,然後再度緩緩地慢下來,形如S狀。形成此特殊傳播現像的原因,和不同人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不同有關,Rogers將之分為Innovator, Early Adopter, Early Majority等五類。此後四十多年,這篇作品成為社會學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

    2000年,37歲的美國記者Malcolm Gladwell發表他的第一本書The Tipping Point。當時寂寂無名的他發現了傳播學中的S curve,對流行事物宛如病毒一般的傳播模式極之著迷,他尤其對當中的Early Adopters感到莫大興趣:這一小撮人就是把一件本無人知的新事物,將之在短時間內變成主流的推手!傳播學上把這些Early Adopter歸類為Key Opinion Leader(KOL),即對大眾有極大影響力的人,Malcolm Gladwell則把他們稱之為Connector – 把新事物由小眾(Innovator的圈子)推向主流的超級聯繫人。

    Malcolm Gladwell當時不知道,他自己恰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其處女作在不久即橫掃全球,並在暢銷書榜上屹立多年不倒。

    那些年還是傳播系學生的我也對這本書入迷,其後發表的碩士論文也與此有關。此後多年,成為暢銷作家的Malcolm Gladwell每次出版新書我都捧場(除了一本:Talking to Strangers),熱愛程度不減。

    前些日子知道作者將於The Tipping Point面世25周年發表新書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在預售期已登上Amazon排名榜首位),馬上入手,很快翻了頭一兩章。Malcolm Gladwell回望25年前寫下的舊作,浮想聯翩、補漏拾損,寫下新書。Tipping Point寫了許多改變世界的大潮流如何形成,偏向歌頌Tipping Point美好的一面;在新作中,作者似乎對此有所反省:是不是有些極壞的潮流,也因為Tipping Point而引起?他在Revenge of The Tippping Point引述的第一個例子,就是Sackler家族透過售賣止痛藥Oxycotin而在美國造成的濫藥風暴。

    S curve不但能說明潮流的形成,也可表達一件新產品、一家初創甚至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潛伏期有多長?如何達到tipping point?怎樣把握高速增長的契機,力爭上游?一旦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境界,有辦法力保不衰嗎?自從開始在大學任教後,每次我都把這課題放入教材,希望在同學們仍未踏出校門前就有Tipping Point的概念,把握人生每一個躍進的機會。

    明年也許有機會把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也加進去吧。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 唯快不破

    2011年春天,剛在顛簸中迎來第100萬個預約的Airbnb,發現一個可怕跡像:他們被Samwer兄弟盯上了。

    對矽谷初創來說,收到德國Samwer兄弟(風投Rocket Internet的創辦人)的戰書,好比街頭小團夥收到黑手黨的死亡通牒般可怕,未來縱不被殲滅也必元氣大傷。Rocket Internet的殺手鐧是以本傷人,他們擅長分析矽谷新進初創的成功方程式,然後以大量資金作出複製,並在短時間內搶攻市場,令抄襲對像不得不出高價買下複製品求和,以解除生存威脅。

    利用這損人利己策略,Rocket Internet在向Airbnb下戰帖前已多次嚐到甜頭:他們曾在100天內,把Alando以4,300萬美元售予eBay;六個月內,逼Groupon以9位數字、約佔其市值十分一的代價買下CityDeal。其他例子還有複製YouTube的MyVideo、複製Twitter的Frazr、複製Facebook的StudiVZ等。

    Airbnb創辦人兼CEO Brian Chesky最近發現,大量Airbnb用戶收到來自「Wimdu」的宣傳廣告,而Wimdu的網頁與營運模式,幾乎與Airbnb的一模一樣。這家來自歐洲的初創挾9,000萬美元資本和400名員工的聲勢,迅速在全歐洲開設了20間辦公室,瞄準迄今只籌得700萬美元、擁區區40名員工、並僅以三藩市為根據地的Airbnb進攻。

    Wimdu的冒起,令花了足足四年才使Airbnb站穩陣腳的Brian Chesky寢食難安,「一個旅遊網站如無法打進歐洲市場,等同死亡。」他事後在史丹福大學的課堂上向學生們如是說。Samwer兄弟目標清晰,求財而已:只要Brian Cheskey交出四分一Airbnb股權,就可兼併Wimdu,一舉拿下Wimdu已攻佔的歐洲市場。

    Brian Chesky的直覺是說不,但強弱太懸殊,他實在沒信心能擊退Wimdu,左右為難下唯有向大神們Paul Graham和Mark Zuckerberg求教。

    拒絕Yahoo十億美元收購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當然主戰不主和,鼓勵Brian Chesky負隅頑抗,「最好的產品一定會贏」;沒想到Y Combinator校長Paul Graham也鷹派上身,著他一定要堅持,拒不言和:「對手是mercenaries,你們是missionaries。他們根本就不想養大自己的嬰兒。」

    (相關舊文:貝索斯的管理課

    Brian Chesky決定咬緊牙關迎戰比自己強大十倍有餘的對手,策略是以快打快:在短短數月內籌集逾1億美元新資金作全球擴張。其中關鍵的一著是收購位於德國、業務類似Airbnb的競爭對手Accoleo,好拿下歐洲戰場的根據地,正面迎戰Wimdu。這裏說明一下,在創投界,初創在榮景時遇上強大對手的最大好處,是能藉此為自己重新定價,令市值隨時聲價十倍。禍兮福所倚,Airbnb可以說是藉Wimdu的哄抬,才有機會籌得巨額資金作擴張之用。

    (相關舊文:融資的時機

    對手的進攻,令原本「佛系」的Airbnb奮力迎戰,一年內迅速在全球九個城市設點、生意激增十倍,更迎來第1,000萬個預約。年復年,Airbnb漸漸取得壓倒性優勢,而Wimdu則開始收縮規模、一再放棄部份市場等。2018年,經過多輪易手後,Wimbu終於關閉其網頁,遺散所有員工,被併入Rocket Internet旗下的HomeToGo Group。預測唯利是圖的mercernaries最終無法打贏有抱負的missioneries,又被大神們說中了。

    事後Brian Chesky總結這段激戰,感謝被Samwer兄弟相逼才能迸發出「小宇宙」,令Airbnb得以擴張得遠比想像中快,成為舉足輕重的科技公司。競爭有時是初創的好朋友。

    (相關舊文:Call車之戰

    參考書藉:Blitzscaling

    本文分上下兩集,分別在上周五及今天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