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五本書

    一年總有兩次特別想看書。一是在新年伊始,列一張長長書單,決心要把它們看完;一是在年結時分,因為沒有完成年初的任務而慚愧,便想趁長假期能讀多少讀多少。這張書單因此而生。

    以下五本書沒有特定主題,是按個人對創業的認識,由淺入深而定。先由最淺的開始:

    1. 創業入門

    對剛創業、或蠢蠢欲動創業的朋友,我推薦兩本書: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和Guy Kawasaki的The Art of The Start。這兩本書雖淺(英文程度好的朋友,相信一兩個晚上就能完成一本),但我都會給五粒星,是好看又實用的書。

    過去多次在文章中提及Peter Thiel在2012年為史丹褔大學講課整理而成的Zero to One,它不但全面,而且在許多概念上一針見血,是一本極有啟發性的書。至於Guy Kawasaki的The Art of The Start,則是我的創業啟蒙書,每章篇幅很短,沒有廢話。

    2. 唔上唔落

    當你已成功創業,有一點融資和營運的經驗後,除重溫以上兩本入門書溫故知新外,建議可參考一些成功創業者的故事,看他們如何隨企業成長,克服一關又一關。

    在美國,Amazon是FAAMG五大中,最多人看好可以千秋萬世的一家,這和其創辦人Jeff Bezos的超長綫策略大有關係,這點The Everything Store有很好的描述。作者Brad Stone另一本較新的書The Upstarts,則講兩家後起之秀:Uber和Airbnb。它倆都是全球最炙手可熱的「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而且同屬「共享經濟」的佼佼者,但除此之外,兩家初創由創辦人的背景到公司文化都大相迥異。我年中出差時在飛機上看這書,邊看邊笑幾個鐘頭很快就過去。有一點融資經驗的初創,相信會很有共鳴。

    3. 泥足深陷

    如果你在創業路上已站穩陣腳,在江湖上好歹也算一個門派,而你現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兼併收購、擴充版圖的話,那不妨看一本非創業類的好書:Prisoners of Geography。

    這是一位有十年創業經驗的朋友推薦給我的,也是我今年看過最精采的書。作者Tim Marshall是英國一位專跑國際和外交新聞的記者,視野恢宏。本書的立論是,一國的枯榮和文化,早由其山川湖泊、氣候地理決定,不論誰當政都逃不過。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發現了解自己身處的地理環境,比一切都重要。我朋友現在反覆問自己最多的問題是:地殼有沒有變動?氣候改變了嗎?

    以上五本,沒多少是新書,因我自從沉迷Netflix後,書也少看了。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想懶洋洋過一個不必動腦筋的聖誕,又想得到一些對創業有用的啟發,那只管煲Silicon Valley好了。

    ***

    上文精簡版12月22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大時代》.序

    去年年底Ken(方健僑博士)打電話來,說想找我合著一本書,講香港具顛覆性(Disruptive)的初創企業(Start-up)。他有這個想法,原因很有趣。

    具顛覆性的香港初創

    Ken是一位白手興家的商人,九十年代初、港大畢業不久便投身無線科技業務,如今生意早已上了軌道。他近年每週抽空到兩所大學授課,發現每次講有關科技創業的題目都很頭痛,因為大學多數採用外國出版社編撰的課本,書裏的案例都是外國的。可是由於科技公司的生滅週期太短,課本面世時不少初創企業已不存在,香港學生可能根本未聽過這些案例,遑論學習與討論。

    Ken覺得如果有一本以本地初創企業作案例的課本就好了,學生一定感興趣得多。他知道我2009年出版過一本關於香港初創企業的書(《創業2.0 科網六子蕩寇誌》),故問我有沒有興趣合著:我寫個案,他按每個案例提供理論與簡評(即書中的「知識庫」),如此這本書既可作大學用書,也合一般讀者的興趣。

    提議雖不錯,但寫書付出的心力極巨大,我不敢貿然答允,故找了幾個搞初創企業的好朋友問意見,最重要是弄清楚:香港到底有沒有初創企業,顛覆舊的市場規則,並足以成書?此外,何謂「顛覆」?

    何謂「顛覆」?

    關於「顛覆」,我的好朋友、aNobii創辦人宋漢生為此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刊於今年一月他在《蘋果日報》的專欄上,探討創新與顛覆。簡而言之,他認為初創企業成功的標準,是能否搶佔到市場。而初創企業能搶佔的市場通常有兩種來源:搶佔了原先經營者的市場,是顛覆了行業;拓展出新的市場,是顛覆了用戶的行為。宋漢生認為,「創新失敗,是顛覆不了市場,創新成功,是顛覆了市場。」

    而我倆討論的結果是,創新的公司極多,顛覆的公司極少。幸好細數下來,顛覆過本地甚至世界市場的本地初創企業,仍足夠成書!

    八間初創 五個章節

    以下八間初創企業,構成了本書的五個主要章節:

    • GoGoVan-近年香港最受矚目的初創企業。幾個剛大學畢業的同學,從創立的送飯盒生意發掘出電召客貨車的市場問題,遂利用一個手機應用程式,直接連通客戶與司機,誤打誤撞下搗亂整個行業運作的舊規則,令傳統電召客貨車中心也要被逼轉型。這是剔除中間人(Dis-intermediation)、顛覆市場的經典案例。GoGoVan早已衝出香港,並且融資逾$1,650萬美元,市值逾億。
    • Insight Robotics-一個從小喜歡機械貓「叮噹」的小伙子,因為三次「爆肺」耽誤大學學業,反而利用比別人留在大學裏更多的時間,培養製造機械人的興趣和能力,並將之應用到山火監測上。他的機械人不但取代瞭望塔、閉路電視、煙霧感應等傳統山火監測工具,還能比人造衞星更快更準地發現山火位置。這些機械人現已在70萬公頃的森林上服役,面世以來,沒有漏報過一次火災,。
    • Lifehack -三月剛為本書執筆時,這間網媒的目標是每月吸引2,400 萬瀏覽人次;五月為本書收結時,它已昂然邁向新里程碑:3,200 萬。Lifehack作為一間網媒,全公司沒有一名全職作者;它的題材全球化,但公司職員沒一個不是本地人。它搜尋全球兩百多個網站,提煉每天最受歡迎的主題,故內容源源不絶;又利用數據觀察讀者的喜好,調整內容,增加網站流量,是「數據驅動新聞(Data-driven Journalism)」的上佳案例。
    • WeLend -銀行借貸利息較低,但處理申請需時甚長;財務公司借錢夠快,但利息極高。市場一直缺乏又平又快的借貸服務。但WeLend利用科技,瞬間準確估算借貸人的還款能力,故可又平又快地批出貸款,顛覆金融業。它還北上搞「點對點借貸(P2P Lending)」,把香港的國際金融經驗帶到國內。創辦人投身創業前,在傳統銀行的借貸部門工作了十五年,作出Founder/Market Fit的完美演繹。

    香港互聯網已死?

    除以上四章詳細個案外,我們針對近年一些指「香港互聯網已死」的說法,在第五章簡述四個港人以創意衝出國際市場的成功例子,證明市場再小,也可發揮互聯網無邊無際的特質,走出康莊大道。它們包括:創出全球笑話分享平台的9GAG、首創個人手機殼訂製的Casetify、連NBA籃球教練也用的Coachbase、和創出全球首個語音發送短訊功能的Talkbox。

    Ken本已是「上了岸」的成功商人,為完善同學上課的體驗,願意花大量時間做研究、寫作,冀把自己的創業知識傳承給下一代。我則從孕育意念開始,一直到本書稅稿的幾個月內,不時把寫作過程分享到博客《這雙手雖然小》上,既寫花絮,也試探「市場反應」,學習這些具顛覆性的初創企業,搜集讀者反饋,念念不忘初心。

    有燈就有人 小島燈光依舊燦爛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能在國際舞台上佔一席位,蔚為奇蹟,全靠人才。近年港人出現身份危機,社會內耗不休,但其實香港人才輩出,只是大家未必察覺。發掘他們的創新故事,既是給予他們鼓勵,亦為這城市打打氣,讓大家更有自信,未來創造更多奇蹟。 套用電影《一代宗師》的對白: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只要有人,香港這個小島,燈光依舊燦爛。

    電子書(Googly Play)下載

  • 《Girlboss》

    越來越多女孩子經營網店買時裝,但做到本書作者Sophia Amoruso這樣的成就則實屬罕見︰她22歲在eBay開設網店Nasty Gal賣古着,其獨樹一格的時裝觸覺和配搭品味吸引大量少女買家。八年後,其生意額每年逾億美元。

    Amoruso讀書不成,沒做過一份體面的工作,當上CEO後連甚麼是「org chart」(企業架構圖)都一頭霧水。但憑街頭智慧和把顧客當姊妹淘的女性直覺,她示範如何不做乖乖女,一樣可以成為商界最有權力的女人。

    ***

    原載於蘋果日報七月十三日「財經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