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貨的老闆

    范俊彥(Vincent)大學畢業後從事企業顧問十多年,他還擁有電商(eBusiness Management)碩士學位和MBA,怎會想到有一天要換上Polo制服,為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送外賣,還毫無怨言?這種心情,大概只有創業的過來人才明白。

    他和兩位合夥人趙家祺(KK)、謝杰明(Cliff)成立Zeek智能物流平台前,在一家物流龍頭企業任職,接手一個項目,要為香港的麥當勞提供24小時即時配送服務,這在當時屬於該物流企業未開拓的領域。

    物流是非常貼地的行業,任你再能言善道,也得把貨送到才是王道。為完成任務,Vincent需要為客戶物色一支可堪信賴的在地團隊,他看上了由國內回港創業的KK和Cliff。

    話說KK和Cliff是中學兼大學同窗,2015年KK回廣州創業,以手機App「幫幫兔」提供跑腿服務。這類服務當時正處風口,競爭非常激烈,他們籌得數百萬美元苦戰兩年不果,只得回港重整旗鼓。恰巧遇上尋找合作夥伴的Vincent,可謂一拍即合,Vincent更辭去原來的高薪厚職,加入成為新公司的三位合夥人之一。順利成章地,麥當勞是他們的首批客戶,而該龍頭物流公司也成為這家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之一。Vincent形容,這是企業內部創新、分拆的典型案例。

    24小時配送服務正式面世初期,三人不容有失,緊盯客人的下單情況,隨機應變,「試過半夜真的有人下單,我都要自己送。」Vincent回憶道。說來話巧,最近我和一位客戶閒聊,他們剛巧是Zeek的合作夥伴,提到某天與Zeek進行網上會議期間,其中一位合夥人不得不臨時中斷,「我在送貨,要入𨋢先!」堂堂老闆親力親為,想必是非常任務。

    Zeek標榜「快電商」,自然非常重視貨物配送的速度。其中,他們的「即時配送」提供最快30分鐘內完成的服務,獲不少餐廳採用。我問Vincent,現在的外賣配送已有Deliveroo,Foodpanda和Uber Eats三大平台,為什麼還有餐廳要用你們?

    答案是數據。餐廳使用上述外賣速遞服務當然方便,但顧客下單的數據亦被拱手相讓,若將來想擴展業務,如推出具針對性的營銷資訊增加生意額,就會一籌莫展。Zeek可為餐廳提供SaaS方案,讓他們「自己流量自己管」,故能以此突圍。經他解釋後,我才恍然大悟。真是隔行如隔山。

    成立兩年多,最近Zeek轉趨高調,大賣廣告。其實他們的顧客以企業為主(B2B),一般來說毋須向消費者宣傳,不過他們已累積融資2,500萬美元,又決心進軍東南亞市場(目前收入以香港為主),提高知名度有利開拓。疫情爆發後配送服務生意倍增,他們亦籌躇滿志,KK更不諱言以兩年後上市為目標

    同為本地物流方案,GoGoX披荊斬棘地用了八年時間,才從初創走到上市,Zeek會否走得更快更遠?不久便知分曉。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初創營銷絕招

    不是第一次回校,擔任「中大創業日」創業大賽決賽的司儀,不過兼任開幕典禮司儀倒是第一次,還要和機械人Temy對話,頗有新鮮感。

    (相關舊文:虛擬活動的優劣珍奶販賣機

    但令我印像深刻的,仍是入選決賽的五家初創。

    過去接觸大學的初創隊伍,產品技術含量不算特別高,應用一般在消費、生活層面,通常由一位工程系男生向評判演示,表現比較青澀。今年看到的完全不是這回事。

    首先是技術含量高,產品有強勁的科研實證基礎。舉例:冠軍隊伍以人工智能挑選存活率最高的胚胎,以增人工受孕的成功機會,合作對像為輔助生殖醫院,劍指推行「三孩政策」的內地市場,可想而知市場潛力多大;亞軍以「激光傳感」技術偵測氣體,目標客戶之一是電廠,用作監測,減氣體泄漏風險,一台儀器售價數十萬元;季軍以個人化益生菌為賣點,市面上的產品無法相比,而且此類營養補充品在全球都有市場,前景誘人。

    其次是各隊伍的演示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我留意到其中好幾隊都派出博士、醫生甚至教授身披白袍上陣,強調科研形像;而代表團隊演示的幾位師妹都清秀可人。我好奇上網查了一下,原來其中一位還當過演員呢,素有「中大文青女神」之稱「專業+美女」一向是各大品牌的營銷絕招,現在連初創都應用上了。

    近年大學投放在初創的資源越來越多,效果十分明顯。明年不知作何光景?

    ***

    「中大創業大賽」2021各優勝隊伍:

    漢鵬輔助生殖科技有限公司

    LaSense朗思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醫學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 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因為我平日另有正職,所以一般都在星期天提早寫好周五見報的稿子給編輯,以免耽誤。這個星期卻出現例外,因為我忙於籌辦一個和初創有關的活動,周末、周日都在加班,直到活動在周二圓滿結束,次天才匆匆重投寫作,望能準時交稿。

    提到周末加班,相信很多上班族也有同樣的經驗,沒什麼值得值得炫燿。但周末加班加得心甘情願、加得毫無怨言、甚至加得興緻勃勃的,那除了是自己當老闆的人,恐怕絕無僅有了(黃子華的名言是,「『我好鐘意返工啊!』你話唔係鬼上身點講得出」)。大概這就是創業者和上班族的分別吧。下面寫幾句和這個活動有關的企業家,他們都有和我一樣的共通點。

    (相關舊文:戒掉月薪這種癮

    活動是和中大的研究及知識轉移處(ORKTS)合辦的,我負責籌劃活動與邀請分享嘉賓,中大方面則挑選他們培育的初創團隊,利用這機會來增加初創隊伍的曝光率,及幫助他們招聘。因為年輕初創寂寂無名,要吸引合適的人才並不容易。

    (相關內容:我在FB專頁上的簡介Hong Kong Startups Career Day活動的中大負責人在LinkedIn上的分享

    三位分享嘉賓中,以「彌明生活百貨」的創辦人兼CEO袁彌明知名度較高。我介紹她時打趣道,公眾對袁小姐的印像,端視你常看的是娛樂版、政治版抑或財經版。我打一開始認識袁就覺得她是個生意人,而且是非常精明那種,又深諳產品包裝之道。像她公司賣的一個產品,產地是日本,但原來研發百分百來自香港!這群優秀的科學家落戶科學園,研究成果亮麗,卻欠營銷,袁偶然認識他們後驚為天人,經她包裝、宣傳、推廣後,產品賣個滿堂紅。

    這次來中大擔任分享嘉賓,袁一心二用,完成自己的部份後專心聆聽中大團隊的演示,還不時拿起手機拍攝投影片。要知道那五個中大初創團隊,基本上都是「科學家」,投影片全是密密麻麻的字和圖,對一般人來說,原理不大容易搞得明白,但外行人袁彌明卻聽得津津有味,而且心裏已在盤算如何發掘合作機會了。這就是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相關舊文:女創業家速寫

    再說另一位分享嘉賓蕭銘漢(David Siu),三位講者中以他對公眾而言最陌生,但我預期他的知名度即將有所提升,因為他已引起當天出席傳媒的興趣,馬上另約時間作訪問了。蕭是來自大公司的行政人員,創業前最後一份工作是在蘋果的香港旗艦店擔任總經理,管理上千人的團隊。

    蕭脫離大機構後當起「管理教練」來,客戶以初創CEO為主。話說企業家由零開始,在公司進入成長期後,他忽然由管理數個人,驟增至數十人甚至數百人,對很多人來說,這道門檻並不容易跨過,不少創業者吃過苦後索性另覓人才專作管理。但誰又安心把自己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業務假手於人呢?蕭便能在此時派上用場,他可以手把手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傾囊相授。蕭為自己熱愛做的事脫離高薪厚職,這就是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David在LinkedIn上的分享

    最後談一談我的老友蕭叔叔,也是是次活動的第三位講者。對廿來卅歲、愛上社交平台Facebook和IG的人來說,蕭是無人不識的人物,又廣受愛戴。他有典型的藝術家脾氣,很有才華,但作息沒規律、生活也不紀律。興之所至時,他會放下手上一切工作,從港島溜到流浮山食海鮮;他也愛上eBay尋寶,買下一大堆看來華而不實的小東西,堆滿一間偌大的書房,自己看著高興。

    港大法律系畢業後,他深明以自己不拘小節的脾氣,怎麼當個合格的律師啊?索性專注發展其英式英語天地。他形容為人十分nerdy(書呆子),只是「有些nerdy的人喜歡巴士,我卻喜歡英文」。他熱愛英文到一個程度,是他苦練英語時,煲劇也在練,甚至把想學的台詞重覆唸上百次,直到發音、口音、語調等已臻完美才罷休。把興趣變成事業,這就是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相關舊文:無人不識蕭叔叔

    ***

    相關報道:Fortune Insight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