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女人創業

    上週提到創投家梁頴宇(Nisa),在史丹福大學唸畢工商管理碩士後,先後在創業與創投兩邊打滚,成就過人,女性身份並沒有成為她事業上的絆腳石(至少外界看不出)。這令我想起另一位創業的揚眉女子何靜瑩(Ada)

    和梁頴宇一樣,Ada也師出名校,乃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碩士畢業生。她創業前曾擔當管理顧問等精英職位,從哈佛進修回來後,先成立社會企業L Plus H Fashion做高級毛衣,為低學歷中年人創造就業;又監制音樂劇和紀錄片,鼓勵基層青少年自強。最近踩入互聯網創業,搞Paxxioneer,連繫全世界追求熱情的導師與學生。她也剛出版新書《自我演逆》,讀其文章,你更能體會Ada辦事的幹勁和魄力。

    是否強調Nisa與Ada的「女創業家」身份,似乎沒所謂;但有另一種創業家,女性的身份,卻助她們拿下一些男人幾乎拿不到的市場。

    Hahahaflorist的Becky便是。她本來是雜誌的飲食版記者,婚後插花佈置家居,拍照貼在FB上,朋友們讚口不絕,開始托她買花、紮花。開始時只是接朋友圈裏零星的單子,慢慢名氣漸大,找她的人越來越多,家裏客廳也不敷應用,於是先在花墟租下工作室、繼而進駐金鐘的商場,還添加人手、擴充營業。

    13043706_988186764591368_6678455605478615661_n.jpg

    Becky的主要顧客,與她本身塑造的形像十分脗合:廿多卅歲年輕女性、準備步入教堂或憧憬美好二人世界、喜歡獨特產品等。她的花束,帶著這種「幸福小女人」的氣息和「美好開心生活」的暗示,難令女生們抗拒。她一個人經營FB專頁,不花一分錢賣廣告,兩三年間已儲下36,000粉絲,助她接下不少生意。

    也許Becky不自覺,但她順著自己的喜好和性格創業,其Founder/Market Fit就是最強勁的競爭優勢,換個人不管讀幾多MBA,都難與之匹敵。這也許是某些女性創業的優勢吧。

    ***

    相關舊文:
    創業女強人

    ***

    本文八月十二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女強人

    曾寫過有關女性創業的題材,知道下筆務必謹慎,因為有些創業的女性,並不喜歡被標籤為「女創業家」;即使她們本身不介意,一些讀者也會有微言,創業家就是創業家,憑什麼要強調那是「女性」?有什麼暗示不成?

    的確是。她們的履歷與成就,實實在在乃精英中的精英,表面看,與她們作為女性的身分實在沒太大關係(話說回來,創業並非奧運項目,憑什麼要分男/女組別?)

    像梁頴宇(Nisa)便是一例。她是一位科技創業投資家,專攻醫療健康行業。其所屬的啟明創投,行內名頭響噹噹,成立十年來,總投資規模逾27億美元,國內三分一「獨角獸」(Unicorns,未上市而市值逾10億美元的科技初創企業),都已收歸旗下

    我看了梁的自傳式新書《奇遇(我在中國的創投日子)》,邊看邊在心裏佩服,她在這行下過的苦功、走過的彎路,莫說親力親為,在紙上讀來已深覺不是易事。

    Nisa在美國唸畢管理後回港工作了幾年,先後創辦了四家公司,廿多歲時事業已略有小成。99年她回校充電,報讀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由此開展另一高峰。她實習期間闖入創投界,見證第一代科網泡沫爆破,於2003年學成歸來後,沒有繼續在金錢世界打滚,而是回內地創業,先後成立了三間和醫療有關的公司,魄力驚人。三次創業成功後,Nisa再換跑道,加入啟明創投任合夥人。她既有創業家的實戰經驗,又具投資者的知識與眼光,實力當真不可多得。

    在Nisa的新書發佈會上,其母前立法會議員梁劉柔芬提到,自己的母親雖是文盲,但無阻她對知識的追求、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看這三代女性,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

    相關文章:

    小女人創業

    ***

    本文八月五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GoGoVan闖關

    三年前的七月,GoGoVan橫空出世,一個App就把雄霸行業多年的龍頭逐一擊倒,港人電召客貨車的習慣亦隨之劇變,它為科技企業顛覆傳統作出完美示範。

    GoGoVan生逢其時,不但改變了香港的電召客貨車業,還在一輪又一輪投資者垂青下、以三次融資合共籌得的最少2,654萬美元,迅速擴大版圖:八個中國主要城市、台灣、新加坡、南韓等,都被GoGoVan進駐。它並無公佈今年最新一輪的融資額,但外間估計它市值逾三億美元。

    試想像你是GoGoVan其中一個創辦人。你的Start-up本來只有五個人,彼此全屬大學好友,你們以二萬港元起家;三年內它驟然膨脹成逾350人的「跨國企業」,轄下司機數萬名,市值逾億,你怎麼管?Start-up的成長,遠超創辦人個人的成長,這正是GoGoVan林凱源(Steven)面對的最大挑戰。

    上月GoGoVan正式開始向司機徵費(過去司機和乘客免費使用此App,平台並無抽佣),按當時的供需情況等考量,向大額值定單抽取約百分之十佣金。這是GoGoVan由負現金流轉向正值的必經之路,事前想必經過深思熟慮,但造成的反彈仍勢不可擋。

    即使GoGoVan強調平台上九成定單仍屬免費,而且會檢討抽佣制度,但已引起部份司機鼓噪。怨聲載道的司機和競爭對手藉此向GoGoVan口誅筆伐,創辦人經驗不足,黔驢技窮下釀成接二連三的「關公災難」。別的企業或許經營十年才會遇到的挑戰,GoGoVan成長太快,才三年就嚐到。

    從GoGoVan的例子可見,初創企業縱有市場和投資者加持,但從本土、走向亞太、晉身國際,每一關都是硬仗;創辦人由管理幾個人、到數百名、至數千數萬的員工,改變的不止是量,更是格局上的質變。將來能否成為「獨角獸」,這一關GoGoVan要闖,林凱源更要闖。

    ***

    相關文章:

    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

    9GAG不做的三件事

    9GAG會做的三件事

    香港靠FINTECH突圍?

    ***

    本文2016年7月22日刊於《晴報》,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