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三部曲之二:找收入

    香港的流浪動物難有善終,即使有機會被收容所暫托,得到領養的機會亦微乎其微,因為港人領養的意識不高,而領養的渠道也不便。

    很多動物關注組織和義工想改變現狀,他們透過募捐,一方面加強教育,另一方面呼籲領養,還有不少親自介入拯救與暫托工作,勞心勞力。可惜回報與付出往往不成正比,令全心全意為動物福祉努力的人泄氣。

    除愛心以外,有沒有更有效的方法解決流浪動物這老大難的問題?這是一年多前「狗狗民宿」平台Pawsible創辦人林永君不斷思考的「痛點」。

    四十五歲的林永君曾多次創業,他相信有些社會問題,透過市場方法解決可能更有效。於是有了Pawsible的構思:利用「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連接寵物主人與寵物民宿,並為收容所裏面的遺棄動物,提供更多接觸領養家庭的機會。

    港人外遊次數甚多,每年出境人次達8,500萬,當中不少是有飼養寵物的人(香港有28萬戶養寵物)。主人外遊時,寵物怎麼辦?有些交給親友、外傭,不少選擇「寵物酒店」。每逢旺季,全港多所寵物酒店轉眼曝滿,供不應求。

    如果有飼養寵物的住戶中,有部份成為寵物民宿又如何?情況可能大大不同。因為寵物主人的選擇大增,他可挑選住所附近的民宿,便利接送寵物;公開透明的評分系統,令主人放心選擇有信譽的民宿家庭。

    對民宿家庭而言,他們除可在旺季幫助其他寵物主人解決燃眉之急外,又可利用淡季,暫托收容所裏的動物,把牠們帶入社區,增加其接觸未來飼主的機會,獲得領養。

    就是這個構想,打動了我成為Pawsible的一份子。我們既找到市場的痛點,又有可持續發展的營運模式,似乎很圓滿。

    ***

    相關文章:

    創業三部曲之一:找痛點

    創業三部曲之三:時勢

    ***

    本文原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三部曲之一:找痛點

    此刻我在寫作,而六六一直在旁陪著。牠翻了身,舒適地伸個懶腰,肚子朝天,眼睛眯起,然後動作越來越慢,呼吸漸變均勻…不多久,竟打起呼嚕來,睡熟了。

    六六是我的寵物,一隻橘色的貓。五年前,當六六還是一隻小貓時,牠非常瘦弱,害了流感,跟著流浪的貓媽媽在停車場/垃圾站覓食,性命堪虞。後來牠被弟弟撿了回家,從此命運改寫。有時我想:別的流浪小動物也能得到六六的機會嗎?

    關於香港飼養寵物/流浪動物的現況,我找了一些數據:

    香港每年合法處死大約10,000隻動物,當中除流浪動物外,還有不少是遭主人棄養的寵物
    有飼養寵物的住戶約佔全港的百分之十,即280,000戶左右,當中約一半養狗
    超過八成狗主表示,他們的寵物購自寵物店或由親友轉贈,只有約一成來自領養

    換言之,香港大部份流浪動物沒有出路,即使有幸逃過死門關、被動物收容所接收,但得到領養的機會也相當渺茫。並不是太多貓可以過六六一樣的生活。

    在我養六六和另外兩隻貓之前,所有有關小動物的數據對我而言,皆不痛不癢。但在牠們進入我的生活後,任何小動物遭遇到的悲慘經歷,都令我有切膚之痛。這成為我加入一個初創團隊、冀助更多動物得到領養的遠因。

    不少人因為看中某些潮流或勢頭(如電子商貿、英語學習)而創業,認為只要加入其中,就能乘勢分享成果。但由外界誘因推動的方案,往往缺乏願景與重點,容易越做越變得不倫不類,結果失敗收場。

    相反,絕大多數成功創業的人一開始不是想怎樣改變世界,而是反覆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件事能為我改變什麼?先嘗試解決一個對自己有切膚之痛的問題,才能鍥而不捨,解決一個市場的共同問題。

    ***

    相關文章:

    創業三部曲之二:找收入

    創業三部曲之三:時勢

    ***

    本文原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本土創業家

    剛認識Leo時我心想:「壞人」大概就是這樣子的。

    當時他染一頭發亮金髮,以電單車代步,顴骨有點凸出,眼神略帶凌厲,身型偏瘦,是個想像中有複雜背景的小混混模樣。後來他說他上街的確經常遭警察截查。

    他的FB有非常高的「花生」價值:月旦時事、含沙射影,不知得罪多少人,但我行我素依然。有時夾雜私事,像與母親的相處、和(前)女友(們)的互動之類,充分表現Leo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認識久了才發覺Leo在「兇狠」的外型下手無縛雞之力,倒是思維非常清晰,很適合做電腦編程。他從唸大學起便接外包工作做,畢業後邊上班邊賺外快,直到外包的工作多得做不完,便索性辭工和拍檔自組公司創業,專接大企業項目。

    但Leo最為人知的不是為他人做的嫁衣裳,而是那些他視為「小玩意」的應用程式,既本土又有創意。2009年他寫了一個程式叫《衝廁》,用當時還未十分流行的定位技術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由用戶提供的資訊),打造全港首個「搵廁所」App。看似十分無聊,但自從幾年前有「自由行」隨處便溺、險釀「中港矛盾」後,有人發掘了這程式出來供旅客參考,及後連旅發局也加以推廣。

    又如幾年前他和別人合作,利用統計處數據,以一兩項看來不涉私隱的個人資料(例如住哪區、通常乘搭什麼交通工具等),推算某人月入多少。這個App叫「求偶大作戰」,因為話題十足,還上過報章的頭條。

    很多投身科網創業的人都有極大宏願:改變世界、征服宇宙之類,定要把版圖擴張得要多大有多大。這很好,因為互聯網本身沒有界限,理想何妨宏大。如果這些人想做星巴克、麥當勞,Leo寧可做好一間街坊茶餐廳,讓伙計和顧客打成一片、奶茶個個讚、多士飛邊走油烘底任君選擇。

    當誰都想往外跑征服世界時,有人卻樂心樂意做最適合本地人口味的生意,也是功德。

    ***

    2016年4月22日刊於《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