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毛.林日曦

    一,如果說「100毛」是近年香港最多人認識的Startup之一,相信沒多少人有異議。我後悔在寫《創業大時代》時沒有把他們寫進去,在傳媒行業,從內容製作到發佈渠道,100毛絕對稱得上顛覆。

    二,100毛團隊現有約50來人,以網媒的規模來說,不算小(但比起傳統媒體,卻十分輕盈)。據創辦人林日曦所說,網上的廣告收入比紙本多。我說,單這一點,已教孜孜轉型的傳統媒體羨慕得不得了。

    傳統媒體轉戰網上平台最難過的一關,猶如修練《葵花寶典》(必先自宮)--因為未見其利先見其弊。紙媒在萎縮,若加大力度發展網上平台,只會加速紙媒的死亡,但廣告收入的流失卻難以在短期內彌補,條數好難計。

    在今早這個「紙媒、網媒、新傳媒」的講座上,主持區家麟就引述一些分析指,傳統傳媒每流失100個讀者,便要在網上平台找回700-1000個讀者才有機會補償流失的廣告收入。多麼難做。

    三,但100毛全無這些包袱。林日曦是創作人出身,在商台幕後工作了八年,而我覺得他其實具有極強的Startup Founders思維--不計劃、不捽數、隨機應變。他說自己「唔係讀書出身、唔識plan」,從黑紙到100毛再到「毛記電視」,都是見步行步,順勢而為。

    他說,自己的工作好像今早出門遇上的那位士司機--不斷因應環境變化,調整路線。有人問他黑紙賣多少、100毛銷量如何,他戲謔地答:黑紙每個月銷量五億、 100毛好些少,十億。實情是他強調自己盡量不去看page view、銷量、廣告收入…一條心,專注做好內容。

    對Startup來說,做什麼(Do the right thing),其實比怎麼做(Do the thing right)重要百倍,也困難百倍,難怪掌舵的人要減少無謂應酬,專心思考。

    四,話雖如此,寫笑話可以說是世上最難的工作,何況要保持每天的產量。很多人都不無擔心地問,很難持續吧?林日曦回應指,是很難。 團隊有幾位製作內容的中堅同事,幾乎是不眠不休創作,相當辛苦。

    「但黃子華的棟篤笑都做了廿多場啦」,林日曦道,言下之意是勿低估創作人製造笑話的潛力。

    五,很多人慕名應徵到100毛工作,但林日曦說他們會把創作笑話之難如實相告--甚至誇大十倍--教那些不夠passionate的人知難而退。我問他管理這些年輕、喜歡搞笑、以創作人自居的年輕同事是不是很難(對一般僱主來說,這是最難管的一群),他說是,而且越管越亂,所以他索性不管,交給「第二梯隊」。

    六,林日曦寡言、不拘言笑,在社交場合顯得混身不自在,表現是典型的Introvert。他令我想起9GAG的創辦人之一Ray Chan。Ray說,他常到大學做招聘講座,人人以為他講野好好笑、句句有gag,「事實上我不喜歡講笑」,Ray冷著臉說。而且他常強調,在9GAG工作一點都不搞笑,反而稱得上嚴肅認真。

    我曾和一些Startup朋友討論,9GAG在國際上好多人識,但他們本地的擁躉,恐怕不及100毛多。做內容,locally-based的媒體始終有優勢。難怪半年前和Ray他談到未來的發展,他說要針對每個本地市場,再挖深一些。

    七,林日曦說他們的工作其實是做好一扇門。門太單調,不能吸引人走近,他們把它裝飾得美輪美奐些,甚至掛上閃燈、安上音效,奪目得令你不得不靠近。

    「這扇門背後就是互聯網」,上有無窮無盡的資訊。林日曦說,如果10,000人裏有一位,因為100毛而登上互聯網門檻、開濶了眼界,也就不枉了。

    八,新聞系的同學總是很擔心新聞娛樂化、新聞煽情化等,林日曦說,他信物極必反。大家以為人人都不想看長文,於是文章越寫越短,焉知有朝一日,讀者嫌文章太短「不夠從中環搭車返天水圍」看呢;如今許多人愛看無聊、低俗,說不定哪一天,大家就嫌內容沒深度,反而追求品味了。

    我喜歡林日曦的分享。他令我感覺到,媒體仍是大有希望的。

    ***

    相關文章:毛記係近十幾年最成功的香港startup/宋漢生

  • 「街霸」成名之後

    前「街霸」馮錦強最近很紅。不但在IT Start-up界,就是尋常百姓,也聽過他的故事:

    從大學開始在香港寬頻兼職推銷員,畢業後連續三年多沒有轉過行,不斷蟬聯Top Sales,每月收入六七萬元,大部份儲起,就是為了一個夢想﹣﹣我要創業。

    他為了儲錢而當「街霸」,三年多以來,家人朋友同學…許多人不理解,受盡冷嘲熱諷,他還是堅持。終於賺夠,收手,辛辛苦苦儲下的血汗錢,他拿來創業,一口氣投入150萬元,請足八個人,全速運行。

    我的年輕同事說,阿強成了IT男的偶像,「街霸」的明星;弟弟說,阿強的努力不懈比「神魔」賣盤強多了(支開一筆:阿強曾寫過一個調侃「神魔」的App「神抄之塔」當練習,很受歡迎)。從他身上,我們看到年輕人少有的靭性,在這世道,好難得。《信報》的FB專頁上,阿強的訪問吸引了6,000多個LIKE、1,200多個Share,實屬少有,更難得的是,大部份留言都好正面。

    我也替他高興--認識他的時候,已被他的故事當堂「抛窒」,心想遲些把他轉介給傳媒時,應該頗受歡迎,但社會的迴響竟然這麼大,我們都始料不及--這真是不嗚則已,一嗚驚人。且讓我「抽個水」,說說緣起。

    ***

    三個月前,我到科學園介紹一個即將舉辦的Mobile Apps比賽。散場後留了一陣,阿強手持一部iPhone,不好意思地趨前查詢:剛才聽你們介紹,過去許多出線的參賽隊伍,都和財雄勢大的客戶合作(如地鐵,保險公司之類),但我寫了一個App,沒有別人投資的,不知夠不夠資格?他顯得不大自信。

    我問,你寫了什麼App?下載量如何?如果成績出眾,當然可以參賽。他說那個App全球有700萬人次下載,曾登上逾百個國家的排行榜。我聽了嚇一跳,這是很好的成績啊!鼓勵他參賽,還介紹了一兩個當日出席的Start-up founder給他認識,他們都有參賽經驗。

    我隱隱覺得阿強有些特別之處,於是過了幾天,又約他出來聊天,想多了解他的背景,結果他就向我說出了自己的創業故事。我真的目定口呆,被他的毅力折服,後來還向不少朋友複述過阿強的故事,沒有人不吃驚。

    因為工作關係,我不時和一些IT創業家打交道,心中有一點使命感,想多推廣他們的故事,讓社會更重視這些出色的人--他們需要認同,我們需要創業精神。舉辦比賽搭建了一個平台,讓我們有機會接觸未被發掘的明日之星,一旦有人脫穎而出,我就可以藉比賽的公關效應,把他們介紹給傳媒採訪。

    認識阿強之際,還未展開公關攻勢,故只在去年年底一段短文裏稍稍提及過;未料到做記者的朋友看了這短文,央我告訴她故事的主人翁是誰--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

    這個訪問真的幫了阿強很大的忙,他為創業苦忍三年多,終於吐氣揚眉。阿強告訴我,訪問不但在朋友間瘋傳,還通過「微訊」,讓內地的親戚也知道了;更重要是,團隊的士氣前所未有地高漲,為這個創業初哥打了一枝強心針;我知道有一些更出名的Start-up founder,為此專門約見阿強,還把自己的矽谷人脈介紹給他。

    對我們來說,「街霸」的故事將一如其他新聞熱話,總會過去,而我們對阿強的印象,說不定就停留在他手持iPad站在西洋菜南街那張相片上。但對阿強來說,他的創業路剛剛才開始,是一場未知終點在哪的馬拉松。排山倒海的打氣和支持不會持續很久,一切將回歸平靜,一般人不是那麼容易處理這樣的大上大落,甚至很可能會因為這一時的高峰,渾然忘記自己的初衷,半途迷失,但我相信阿強不會。那沉潛多年的堅毅和熱情,不會那麼容易被掏空。我相信阿強將保持熱度,留力等衝刺。

    ***

    我在07年開始初涉香港的科網創業圈子,當時較優秀的人才,幾乎一隻手數得哂。如今我的同輩如宋漢生等已升上「神枱」級,新的臉孔越來越多,實在是好事。更令人高興的是社會對創業這回事越來越重視,至少在我所認識的傳媒界,跑這些故事的記者越來越多(據我所知,跟進阿強的訪問陸續有來;而我也開始被一些傳媒朋友查詢,「仲有冇好似阿強咁既朋友介紹」,我的答案永遠是「有」,放馬過來吧)。有些商界明星如王維基,也不時在專欄上談創業,連TVB也有真人騷節目「我要做老闆」!香港已死?我才不信。仍在努力耕耘的朋友別灰心,你也可以是下一個阿強。

    ***

    相關文章:香港第一街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