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送你Apple Watch

    上週Apple舉行產品發布會,除具血氧感測功能的全新Apple Watch Series 6令人期待外,一項新加坡政府與Apple的破天荒合作,也頗具新猷。

    它是一個叫LumiHealth的全民健康計劃,10月開始接受新加坡國民自願參加,為期兩年。參加者自費購買Apple Watch並下載應用程式LumiHealth,只要每天完成運動目標,兩年後可獲380坡元獎勵。等於政府送你一隻Apple Watch。

    據Apple發布的新聞稿所述,LumiHealth以遊戲化設計,參加者需要完成的健康任務,「包括每星期的活動目標,除了日常走路,也可以透過游泳、瑜伽和其他活動來達成」。整個計劃的長遠目標是通過鼓勵新加坡國民養成運動習慣,以助減輕國家的醫療負擔,是個雙贏方案。對Apple來說,此舉既吸客又有助提升形像,而Apple向以重視用戶私隱見稱,是次合作更強調不會出售或分享數據作推廣,較易令人放下戒心。

    計劃由新加坡政府牽頭,邀請科技公司提交建議而成。幾年前當智能穿戴裝置開始流行時,一些具前瞻性的雜誌如《經濟學人》早就有此提議,理論上這種以小量經濟誘因鼓勵用家勤做運動的點子百利無害,從個人到社會都有好處。我印像中部份保險公司亦有此應用,並以保費折扣為奬勵,不過未聞有國家當政策來推行。如今敢想敢做的新加坡政府率先進行全民計劃,符合其管治作風, 不令人意外。不過這種政策在香港能落實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先不談政府有無如此創新的思維,即使這項建議被提了出來,可以想像官員們的即時反應:首先是懼怕利益輸送、官商勾結的指控,其次是不知如何拆解用戶私隱和數據收集的隱憂。如今香港市民對政府缺乏信任,向來奉行少做少錯的官員們,更沒有迎難而上的意志了。

    港人對政府有戒心,又不喜歡被權威管束,想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沒有上而下的政策驅使,只能靠自律了。

    參考資料:新加坡與Apple合作 借助Apple Watch推行國民健康計劃

    相關文章:派錢與健康掛鈎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輸入科技人才

    創科局計劃6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開放予科技園和數碼港公司申請輸入海外人才。照理說本地科技公司若苦於人才短缺,一聽此計劃出台,應大表技持,但創科圈子的反應似乎未見積極。代表業界的莫乃光議員表態,「計劃對外來人才的工作經驗要求偏低,恐造成錯配,要求政府應優先幫助為本地科技人才加強培訓協助升級轉型,並創造更多優質職位」。一語道破從業員的心聲和憂慮。

    我是香港科技界的「大好友」,從不覺得香港人才不足–論人才,香港肯定是所有中國城市裏,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港人不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問題是:人才若不在創科,到哪裏去了?

    部份人才投身金融、地產、大機構MT,這不用多說。香港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金融中心,精英從大學畢業後,找最吃香的工作,很正常。此外,一些工科、理科精英,中學畢業後負笈海外留學,之後留在當地發展,為數不少。還有,近年全港上下大力鼓勵創業,有些尖子索性一出來就當老闆,何必向科技公司求職?盤點下來,好像真的「人才不足」。

    既然人才不足,科技公司如何是好?沒有輸入科技人才計劃前,積極的科技公司不會乾坐著等,也不用靠政府。他們一早在深圳開分司,在當地請人,因為深圳是全中國科技人才最多的地方,工資水平也力追香港。另有一些,努力改革公司的項目管理系統,實行遙距工作,全世界請人。不管是俄羅斯的保安天才、印度的數學神童、還是灣區的編程少年,只要能上網,都可應徵這些工作。

    (相關舊文:聚天才兵器不通勤不是夢

    所以關於輸入科技人才,我的看法歸納來說有兩點:一,人才是全世界流動的,哪裏有發展機會、有市場、有資金,就去哪裏;二,對優秀的科技公司來說,人才也不限於香港,他們要不北上招聘、要不全球挖角,不必等輸入人才計劃。

    如此說來,政府只要「佛系」就好,什麼都不用做了?那又未必。要谷香港創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輸入人才只是當中較易做的而已。我覺得政府若要認真搞好香港創科的生態,以下三點比單單輸入專才更重要:

    一,吸引巨企進駐。香港有不少創科人才,老早已落戶灣區(注意:不是「大灣區」)。為什麼?因為當地有Google, Apple, Facebook…呀。人才東家不打打西家,機會處處,不必回流香港。同理,深圳為什麼有全中國的科技人才?因為有騰訊、大疆、華為等。香港沒有足夠的大科技公司,才是聚集不到和培育不到科技人才的主因。

    90年代香港曾擁不少芯片業人才,因為Motorola在香港設廠;可惜這些人才隨巨企凋零,也各散東西。如果吸引到好的大公司在香港請工科人才,說不定灣區的精英也會回流呢。或者說,不管是否灣區回流精英,只要有好的發展機會,人才自然會被吸引過來。新加坡在這方面一直做得十分積極,從許多科技巨企的亞太總部設在星洲而非香港,可見一斑。

    固然,人才和科技公司,是雞先定蛋先的問題。但這兩件事可以一齊做,並不排斥。楊局長見過Steve Jobs,相信也不介意見見Tim Cook、Elon Musk或Sundar Pichai吧。創科局可大力向外推廣香港背靠內地市場的優勢,以難以抗拒的條件,吸引這些世界級巨企來港。

    二,做好Fintech金融科技。有說香港的尖子大部份去了唸環球商管、然後考入大摩高盛,沒什麼精英肯做創科。不打緊,金融科技將來肯定顛覆傳統銀行業。香港既然身為國際金融中心,對金融市場、遊戲規則、資金運用,都很熟悉,應施展渾身解數,盡量把最大最有前景的Fintech公司請到香港來落戶,兼讓這些唸環球商管的精英有用武之地。做金融科技,香港有天時地利人和,再不積極發展,印尼都要做得比香港好。

    三,擁抱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市場。日本對此表現最為積極,發牌規管加密貨幣交易,所以吸引大量資金進駐;新加坡對此也不抗拒。但香港卻「猶抱琵琶半遮臉」,令人無所適從。內地嚴管加密貨幣交易,香港正好起「沙盒」作用,天津、上海不做的,香港應拍心口爭取來做。許多投資者早已涉足加密貨幣市場,投資ICO不亦樂乎,但香港好項目有限,結果資金都流往別處去。如果多幾個好的ICO在香港成功融資,良幣驅逐劣幣,還怕金融科技與區塊鏈技術人才不來港嗎?

    講比做容易,我只是個紙上談兵的,寫些不負責任的粗淺意見,實事還得靠眾勞苦功高的創科官員們。望諸君勿取易捨難,除輸入人才外,還能從不同方面多下功夫,吸引科技大企業進駐香港、做好金融科技、規管加密貨幣交易等,提升香港整個創科生態。

    上週(11和12號)我回母校的「中大創業日2018」幫忙,眼見超過50個參展單位、十多隊初創隊伍躍躍欲試,可見香港的創科人才不少。近年港府扭盡六壬鼓勵年青人創業,成效漸見,然適合自己做生意的年青人畢竟是少數。下次不妨試試搞招聘,配對請人難的本地科技公司和有志投身創科的畢業生們,看效果如何?或者創科人才又不是那麼少。

    ***

    上文精簡版5月18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另大部份內容同日見報於《香港經濟日報》評論版

  • 林鄭推創科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宣讀其首份施政報告,事前有一中一英兩份報章找我幫忙,預約一些初創或投資者發表意見。為此我花了一點時間掌握內容,今天便就創科的部份寫幾句。

    施政報告內容和初創相關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 科研將由佔社會GDP總支出的寥寥0.73%,倍增至1.5%
    • 減稅,年收入二百萬港元或以下的企業,利得稅由16.5%減少一半至8.25%
    • 特首本人親領一高層次、跨部門小組,統籌有關創科的發展
    • 啟動五億元人才計劃,培育更多科技人才
    • 數碼港將為年青人提供二萬呎的共享工作間
    • 在政府採購上,將本地科技的應用納入考慮條件

    眾政策中,主要亮點有二:大增科研開支,和特首親自督導創科發展。

    不敢妄斷這些政策在實行時,會否有魔鬼在細節中、出現荒腔走板、明益自己人…等之類,純綷就觀感而言,這對香港的初創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因為這是港府第一次在姿態上,如此清晰勇進地表現對創新及科研的支持。

    我有許多從事初創的朋友是自由市場派,堅持成功靠自己,不靠政府政策驅動或扶助,所以相對於派糖等小恩小惠,他們更想得到的,是社會的認同。如今科研開支大增、「話事人」親自領軍,不論對政府內部、對本地社會、甚至對國際市場而言(尤其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都在發放一個不含糊的訊息:香港創科優先。這對初創而言固然是強心針,對有志投身科創的年青人來說,他們將來就業,起碼不會引來親友太多懷疑目光。

    不要小看「擺姿態」對推動創科的作用。政策要推行到底,常會受到既得利益者、官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部門的山頭主義等阻礙,支付與金融創新便是一例。如今阿姐話明創科優先,自然有助打通關節,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了。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