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追看一本書到這個地步!而且看的不是小說,是一本300多頁的報導文學《Bad Blood》,作者為兩度獲普立茲獎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hn Carreyrou。我9月24號中午從Kindle上下載這本書,一看就不能自拔,幾乎佔據了這個繁忙的星期裏、除工作以外的所有時間,直至掩卷之際還意猶未盡。它的情節比小說還曲折離奇,使人格外佩服作者的能耐–他並非憑空寫作,而是從浩瀚的資料和訪談中重新建構一個跨越15年的故事,每一章每一句都佐以證據,實在是不凡的心血結晶。
簡述一下:Theranos曾是矽谷估值最高的一間初創,頂峰時市值高達90億美元,超越UBER或Airbnb。它2003年由年僅19歲的Elizabeth Holmes成立,當時她和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一樣,是一名沒有完成學位的史丹福大學生(Stanford dropout)。Holmes聲稱她所發明的血液檢測系統,只須從用家指尖抽取極小量血液樣本,就能在短時間內,準確作出數以百計傳統的抽血檢驗,而且價格甚低。她的願景是,這套輕便的系統一旦得到廣泛應用,千千萬萬用家就可以很方便地以極低的代價,幾乎無痛地隨時進行血液測試,及早發現疾病,又可供醫生監察長期病患者的藥理反應,隨時調較劑量等。這將是顛覆醫學保健界的iPod或iPhone。
從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Theranos都以極低調的姿態發展,很少出現在鎂光燈下。它一方面默默進行一輪又一輪巨額融資,另一方面不斷和連鎖超市或藥房洽談合作,冀在全國推廣其抽血服務。Elizabeth Holmes憑過人魅力,吸引了不少極有影響力的政經名人晉身Theranos董事局:前國務卿George Shultz、 Henry Kissinger、國防部長Jim Mattis等皆為表表者,其餘還有不少高官政要。Theranos前後共融資超過四億美元,不少投資者皆赫赫有名,其中最著名的個人投資者為「傳媒大亨」梅鐸。
經過多年部署,2013-2014年,Elizabeth Holmes通過George Shultz的關係,開始矚目登場。她首先出現在《華爾街日報》的評論版專欄內,不久Forbes將她塑造成封面人物,接下來有New Yorker的長篇報導,她還被《時代雜誌》封為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等。一夕之間,這位年輕的金髮可人兒成為矽谷最炙手可熱的超新星、新女性的代言人。Elizabeth Holmes是矽谷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最富有的女創業家,光芒四射,勢不可擋。
當《華爾街日報》的John Carreyrou收到有關Theranos欺騙用戶、捏造檢測結果的線報時,他剛剛完成一宗有關醫療的調查報導,正閒得慌。他首先從一位已離職的研究人員口中得知Theranos欺瞞的狀況,然後開始接觸更多知情者,並到Theranos有提供血液測試的地區實地調查,得知一些醫生不滿Theranos的檢驗,因其報告極不準確,為病人帶來不必要的困擾。John Carreyrou不斷搜集證據,逐步接近真相,發現Theranos向外聲稱的一切,幾乎全是謊言。Elizabeth Holmes改革血液測試的願景雖好,可惜她已推出市場的儀器,根本無法正常運作。2015年年中,調查經驗豐富的John Carreyrou覺得時機成熟,打算發表報導時,卻遭到前所未有的阻撓。
***
本文精簡版10月5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